闲话工具工艺和行风散文
工具指“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一具”,后来引申到“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例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大部分人类学家相信: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重要的一步;人类发展出与其他手指相对的大拇指用以把握工具,而智力的进步能帮助人类适当运用工具。从开始能够制造简单工具的250万年前到30万年前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的进化速度相当缓慢。在距今30万年前左右,人类开始学会制造复杂工具,之后人脑中专门负责复杂任务的大脑前叶部分同复杂工具和语法语言呈现同步发展的现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突破是发明用双手使用的工具,通常一只手主要起稳定作用,另一只手施力,从此人类脱离了猿人时期,进入前现代人阶段。制造和使用多部件工具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发展,并为语言的的进化提一供了基础,因为制造复杂工具需要提高动作技能和具备解决问题及制定计划的能力。复杂工具令人类演进成今天这种样子。
工具是人类手的延续。工具不但是器一具(小型及比较简单的工具,例如:石器、木棒、锤子等等),还包括食具(煮食用工具)、设备(新发明或有特定用途的工具)、仪器(经过精细调节的工具,可以是具体的或一抽一象的)和机器(由数件简单工具以上组成的有秩序系统,机器可以当作一件复杂工具使用)等等。
马克思早就指出:从自然过程通过人类劳动的耗费而创制财富的角度看,任何工具都是劳动耗费后的“物化”。从工具的价值角度看,工具、机器等资本形态不过是人类劳动耗费的一种历史性的“异化”了的存在与运作方式。因此如果机器等能够形成新价值的话,那也不过是人类劳动形成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从工具的使用价值来说,它则是人类劳动的一种手段上的帮助与延伸,是劳动借以更大地发挥自己,同时节约自己的手段。比如人类创制出望远镜,就可以使人的眼睛看到更远的地方,使人的知觉感知到更远的边际;创制出机械起重机,就可以代替一人类体力劳动吊起超重物品。因此工具从价值形成与效用上都不与人类劳动构成矛盾。
劳动创造文明,所创造的文明物品反过来使劳动得到延伸和节约。但是,工具及一切文明物品的使用使人类劳动得到节约,因此在采用了工具后的劳动中,创制出来的物品所包含的代价耗费应该更小,而不是更大。这样,物品价值就变小了而不是相反。所以,“工具(作为资本等等形态出现)也形成新价值”是不对的,它的作用不是形成一个更大的价值,而是节约价值,节约耗费。我们在今天的经济现实中已经看到,如果一个生产者花大笔金钱采用机器生产同一类产品,所生产出来的单位产品(比如每个产品)所具有的代价耗费必定要比过去完全采用人工生产更低,否则就没有理由采用机器生产。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相同物品,采用机器制作与采用人工制作,它们所具有的售价十分不同,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具、机器等是工人生产的媒介,但是,工具、机器的发展,使生产品中工人自身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上,工人只需要简单、重复的动作。他们自身劳动的价值越来越低。一开始,工人认为是机器使自己贫穷,于是就破坏机器以示反抗。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革命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
工艺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也就是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许多手工业产品中,技术含量相当高,而产量极低,所以价格昂贵。这种无法大批量生产,以产品中工艺为主的就称为工艺品。尤其是古代的手工艺品,被称为“文物”,数量极少,价格极其昂贵。
现代产品中,即使是大批量生产,产品中仍然有技术含量。瑞士机械手表闻名世界。上海手表厂的零件达到了瑞士的水平,但是装配工艺不高,所以产品的质量不高。瑞士手表同行访问上海手表厂时,厂方请他装配示范。他提出:必须无人旁观和监控。把他装配的上海牌手表与我们生产的产品比较,在不同温度等等条件下,两者质量相差悬殊。可见:工艺水平的重要性。在瑞士手表同行的手中,有一个工具箱。这也是他的法宝。厂方想高价买下这只工具箱,被拒绝。所以,工艺水平也与工具有关。
现代家庭中,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大到空调、冰箱、电脑、电视机,小到手机、袖珍手电、电动玩具、电子表等等。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许多产品不重视质量。有的家用电器购置不久就发生故障。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许多人手中有好几个旧手机。以前,许多用品有零件更换服务,例如:电子表更换纽扣电池;圆珠笔更换笔芯;灭蚊灯更换灯管;手机更换电池板等等。可是,现在电子表更换纽扣电池,价格比买一个新电子表要贵;另外,圆珠笔笔芯无处买,要买就连笔杆一起买;有的灭蚊灯灯管配不到,只能另购灭蚊灯……厂商为了利润,不抓产品质量,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商店为了利润,不经营更换零件。最可恨的是维修业,越修越坏。
曾经有人调研过,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是质量,二是价格,三是美观,四是售后服务。现在,产品质量大打折扣,“三包”官司时有所闻。
家用电器维修更是离奇,行风极差。许多产品故障,厂家已经倒闭,无法售后服务。许多厂家的售后服务并不是厂方的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售后服务部只是接电话,真正的维修委托给外地民工。厂方只是用零配件赢利。
找一般的家用电器维修公司,所谓的'维修,上门费、检查费、材料费,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会被“掉包零部件”。旧病刚好,新病出现,甚至旧病不断复发。有的家用电器维修公司为了竞争,不收上门费,但是材料收费离奇。一台全自动洗衣机才1350元,一个部件竟然要价280元;有报道,某人购置一台液晶电视机,价格七千多,后来液晶显示器故障,换一个液晶显示器竟然要一万多;一台电视机故障,检查发现是电子版的一个电焊点脱落,电焊一下,不到半分钟就好了。即使不算属于电视机本身质量问题(虽然超过保修期,但不是使用不当),却要收取上门费、开机费几百元……
所以,现在许多人就采取“宁可购新,不去维修”的态度。
上海有个中央商场维修部,创建于1927年。这是一家从事家用电器、日用品、办公用品、通讯器材等大到彩电、冰箱、中央空调、制冷设备、种类遍及电器、电子产品,日常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工具、通讯设备等共计100多个维修项目。“在上海滩其他地方修不了的东西,在中央商场可以修。”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这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口号。他们服务态度佳、维修质量佳、而且明码标价、价格公道,大部分都比外面的专门维修店便宜,还提一供上门服务、服务热线和投诉热线,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上世纪20年代,在南京东路沙市路附近,聚集了大量以摆地摊为主的个体商贩。抗战结束时,有大量当时的军需物品如望远镜、水壶等,通过一些中间商“来”到了南京东路的地摊上。在当时市民的观念中,已经形成了这里就是“中央商场”的概念。解放后,零散的个体摊贩被集中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合作社,正式取名中央商场,成为较完整的商业区,并且形成零售、修配两大主要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商场内的零售业务渐渐淡出,而维修业务渐渐壮大。上海有关部门对中央商场进行扩建,并设立了700多平方米的维修中心。随后,中央商场又在上海的各个区县开设连锁店,目前共拥有75家维修网点,总营业面积500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800余人,企业已成为全市维修行业的领头羊,维修项目多达110个,小到计算器、雨伞,大到空调、冰箱都涵盖其中。2007年9月初,中央商场搬迁到天津路251号新址。企业的年修理额达到800多万元,利润达80多万元,年接待顾客70多万人次。
许多物品我们可以自己修理,但是有些修理工具不能常备,只能求助于维修业。有些厂商故意不让消费者自己修理,垄断零件与零件价格。我于1981年购置一台三洋单卡收录机,价格700元。因为该收录机没有电源开关,不拔掉电源接线时变压器一直在工作,因儿子不慎,变压器烧坏。我到三洋电器维修站,仅变压器材料费就是403元(发|票至今还在)。还有一些厂家,故意不让消费者自己修理,就搞密封或者特殊螺丝钉,叫你无法拆开。当然,有的产品消费者不应自己修理,例如:高一压电有危险、结构精致容易损坏等等。当然,一些高档的家用电器维修还需要技术。
现今,家家户户都有一些废旧物品,扔了可惜,留着无用,修理呢?怕挨宰。另外,旧手机、旧电脑中还有个人信息,害怕被别人冒用。为什么没有一个让人信得过的回收单位?
我们的维修业如果都能学习中央商场,建立良好的行风,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而且为各行各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