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叔进城散文
昨天下午两点,三叔打来电话,问家里有没有多余的被子?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是堂弟到学校报到的日子。十九岁的堂弟以596分的好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
从小家境贫寒,能跳出农门真是不容易啊!我忙告诉三叔有被子,并问他们吃过午饭没有,三叔支支吾吾地说不用管了。两点多了,三叔竟没舍得在外吃点东西,我不由一阵心酸。忙告诉他们详细的乘车路线,并立刻准备饭菜。将近四点,三叔说到了。
我忙骑着车子出去接。三叔怯怯的站在学校门口张望,头发花白,胡子拉碴。炎热的天,他竟然穿着一件领口袖口都破了的秋衣,外搭一件更不合时宜的春装!不知是汗水,还是泪,刺痛了我的眼睛,很不好受。
从没出过远门的堂弟很兴奋,不停地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姐姐,原来你住在学校里啊!真漂亮啊,这学校真大啊,比我们学校还漂亮!”我告诉他,这是武大分校新校区,三本的。远没他们学校名气大!但环境还不错。三叔更是笑的合不拢嘴,也不言语,啪嗒啪嗒往前走。我打量了一眼三叔的鞋,以为是双套鞋,再看又像是双皮靴。不管是什么,明显大了几码;明显不适合这个季节,明显不是他自己的鞋!眼睛又湿润了……
回到家,我招呼他们吃饭。拿出那套很齐,却几乎不用的大餐具。大碗的汤,大碗的饭盛上来。女儿悄悄把我拉过来问:“妈妈。咱们家怎么有那么大的碗哪?”我悄悄踢了她一脚,让她把更多的话憋回去!
我会告诉她的。很小的时候,我的家也是那么的贫寒,唯一在城里工作的是大舅。每到土特产收获的季节,母亲总是扛着大包小包送给大舅。但每次回家,还没进门就都直嚷嚷:“饿死了,饿死了!还有没有剩饭?”我很好奇问母亲:“妈妈,城里舅舅家都没饭吃吗?!”母亲叹了一口气告诉我:“你城里的舅妈呀!吃饭的碗小的只能装几口饭,像喂猫似的!锅里煮的饭,连锅底都没盖住。吓得我吃掉那几口饭就不敢再盛了!”那一刻,我很生气!那一刻,我很心疼!那一刻,我也很无奈!
那一刻,我告戒自己——将来在城里,一定准备一套大餐具,煮大锅的饭,煮大锅的汤。让我乡里的亲人们大块吃肉,大碗喝汤!
吃过饭了,我找出老公的短袖让三叔换上。但裤子是不能穿的,因为老公的块头太大了。“三叔,我们出去转转吧!给你买套衣服去。”我拿起钱包对三叔说。“不要,不要!”三叔连连摆手,“我从没买过衣服呢!都是捡别人的旧衣服穿。这件春装呀!还是你弟在高中节约生活费给我买的,平日都舍不得穿呢!”“哎呀,三叔!你从没来过武汉,我肯定要买的!”我拉着三叔的手,硌人得很,像摸着一块粗糙的石头。手上除了一层层老茧,还有刚刚结痂的伤疤……
在我的坚持下,三叔答应去买衣服。他坐在沙发上卷起裤腿,我这才发现三叔厚厚的裤子里面还穿着一条秋裤!裤口还缠着厚厚的胶布!三叔一圈一圈,使劲地把胶布撕开,小心翼翼地从裤腿里面,掏出一扎用手帕包着,用胶布缠着的钱递给我说:“这两千块钱是你三弟的生活费,放在你这儿,你给他保管着。”我接过钱放到卧室,眼泪终于忍不住簌簌落下。洗了一把脸,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走出来。
三叔依然一脸的灿烂,叨叨着:“我今天带了八千块钱呢!乡里给了一千二的助学金,亲戚凑了三千,还有助学贷款,我用这个方法带钱,保险着嘞!”“嗯,是挺好的。”我也尽量灿烂地笑着,其实心疼得都要碎掉了!
来到街上,我给三叔买了一件深红T恤,买了一条很薄的西裤,三叔穿上立刻精神了很多!“三叔你穿多大的鞋呀?”“三十八码的。”“那你脚上的鞋大了不少呢。”“那是你二弟的鞋子,他穿四十一碼呢。”我领着三叔到鞋柜准备给他买双合脚的鞋。三叔生气了,一边往外跑,一边直摆手说:“不能买了!不能买了!你在城里也不容易呢!两个孩子呢,小的又小,这两年又没出去工作呢!如今东西又贵!不容易呢!不能买了!”我拗不过三叔,只好听他的。
路过理发店,我看到三叔头发胡子老长了,早该理理了。“三叔,我带你去剪剪头发吧!”三叔更是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这么高级的地方,不晓得多贵呢!在里面坐着都不自在呢,我还是回乡下去剪吧!”唉!我知道父老乡亲们,在城里人面前,有着一份卑微的自尊。不要轻易伤害他们啊!
回到家里,我拿出给儿子剪头发的自动剃刀说:“三叔,我给你剪头发吧!这是自动的,不需要技术的。”三叔憨憨的笑着,开开心心地坐着,我认认真真地给三叔剃着。尽管毫无水准,但剪短了精神多了。
今天三叔回乡下去了。临走,我给他几百元路费,给他捎了一包闲置不穿了的衣服。作为侄女,我常常会想起三叔那套不合时宜的衣服。作为侄女,我常常回会起三叔那双不合脚的鞋。那么堂弟是不是更加会惦记着父亲那双不合脚的鞋呢?是不是会更加努力学习呢?
我期待着……
【三叔进城散文】相关文章:
进城了散文05-09
无福叔散文04-25
鸟叔散文04-30
老妈进城散文05-06
纪念四叔散文05-03
作家当官和农民工进城的散文04-26
满仓进城为难中的教育之城散文随笔06-08
“不靠谱”的三叔阅读及答案07-27
南派三叔经典签名摘选04-18
进城阅读题答案 进城阅读题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