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豫剧情结散文
豫剧是戏曲的一种,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剧种,在很多省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根本没有多少娱乐项目。天一黑,人们基本就点着煤油灯唠嗑或者睡觉了。那时哪个村有个豫剧团,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十里八乡的都赶去看。我们村是个大村,有两千多人,所以,在那时有自己村里的剧团。我父亲是个爱热闹的人,是剧团里的一员。我记事起,父亲就去县城工作了,但是到逢年过节的时候,父亲总不忘带我去看戏。每次看戏,父亲都是带着我到舞台上去。父亲给乐队打梆子,我就坐在他旁边。耳边的锣鼓家什震得耳朵嗡嗡响,但我还是很得意,因为舞台下面,人山人海,有的人站在凳子上,还是看不到。
我的豫剧情结,估计就是从那时结下的吧。看到舞台上花花绿绿的人物扮相,他们的头饰,他们的戏服,从心里非常地喜欢和羡慕,幻想着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扮上戏装,到舞台上转一圈,那该多好啊。那些花旦的头饰,真的非常好看,我几乎做梦都想。还有她们的唱腔,圆润动听,功力深厚,不吊几年嗓子,是唱不出来的。
由于自己的爱好,父亲让正上四年级的哥哥去了戏曲学校。那时是八几年,县里的红光剧团为了培养接班人,招了四十多个孩子,从基本功学起。几年后,哥哥他们毕业了,正赶上县里经济不景气,没有人领导和管理他们。他们一群娃娃,自己到处联系场地演出,没几年就散了。从那以后,再没有正式的豫剧演出了。现在也有民间组织的剧团,但感觉不那么正式了。哥哥成了待业青年,那时的待业青年很多,不好找工作。所以,哥哥到现在还是跟着民间的剧团到处跑,因为他不干别的,只好唱戏。爱上豫剧,一辈子也改不了。
九十年代的时候,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及,豫剧越来越不被人重视。父亲依旧惦记着豫剧,曾在村里组织着演过几场戏,只是再没有了以前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记得以前,如果晚上有戏,中午就开始有人占座了,一等就是大半天。而现在的舞台前面,只有少数的爷爷奶奶们,拿着马扎坐着看。旁边的,都是些谈恋爱的年轻人,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戏曲的内容,站一会就走了。我依旧跟着父亲去舞台看,大多的戏曲内容我也了解,听得懂。只是,演员们都老了,化了妆的脸依旧掩饰不了岁月的沧桑,戏服也不再鲜亮华丽,放时间久了,都皱皱巴巴,不那么好看了。
由于父亲和哥哥都喜欢豫剧,家里少不了关于这方面的片子。我上初中时,几乎天天听录音机,其中,《穆桂英挂帅》和《三哭殿》,里面的戏词我都背得滚瓜烂熟。自己喜欢小声哼哼着唱,从来没有大声唱出来。记得刚去济南上学那年,班里组织元旦晚会,我在一同学的怂恿下,居然唱了一场穆桂英出征的选段。现在已不记得唱得如何了,我想嗓子肯定没放开吧,是用假声唱的。后来有同学说我,你不得了啊,还会唱戏。我笑笑,当时脸红到脖子了。
如今,也只有在庙会上,才可以看到民间剧团了。只是看的时候,没有了当年的心情。还是喜欢听豫剧,现在在网上可以搜索很多的段子,但是,名家的却不好找。常香玉,唐喜成,马金凤的唱段,搜索了放到手机上听,却没有手机支持的格式,而搜到的视频,都是她们晚年的作品,毕竟年龄大了,扮相真的不怎么靓丽。
我国的戏曲有很多种,其中,京剧最出名。而我,什么都不喜欢,就喜欢听豫剧。听别的剧种,感觉咿咿呀呀的,很是别扭。人生长河中,能触动心灵的东西不多,豫剧真正成了我的念父情结,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怀念吧。
【豫剧情结散文】相关文章:
情结经典散文05-09
石羊情结散文06-12
围巾情结散文06-05
芋头情结散文04-21
草木情结散文05-19
桑树情结经典散文04-23
小村情结散文05-05
草根情结散文06-30
家乡情结散文06-23
炉火情结散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