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旗袍的散文
马上就要“三.八节”了,单位组织了一期写作活动,是关于庆祝“三.八节”的,其内容以“旗袍”为主题。也许是许久没有写东西了,突然间此时想写点什么,刚好就这个活动,就从“旗袍”说起吧……
我是北方人,细说就是新疆人,再细点就是库尔勒人。现在走在大街上,如果天气比较合适,偶尔可以看见穿旗袍的,只是在这个远离大海的地域里,旗袍好像是一种另类的服饰。
记得2005年的时候,在兵团,有两个还算要好的朋友,居然在同一天都穿上了一件大红的旗袍;我看见她们第一眼的时候,两个字:大惊。可是对于她们而言,谈笑风生!走在大街上可谓是“风光无限”,我的赞叹声是源源不断的冲击着她们爱美的那颗心脏。
但是,话又说回来。北方人,相对于南方人而言体型略显臃肿,故看见她们两个人穿着旗袍四处走动,我真的有点于心不忍、下不去口想要对她们说:回去换掉。原因就是,在我的眼睛里,她们穿上旗袍就如同骆驼穿上一条红马褂,让我固有的思维里出现了这样的偏差。
说到我关于旗袍的固有思维,这还得从小时候看电影说起。那时候的露天电影院是我的天堂,每周两场的电影是我儿时最开心快乐的视频节目。记得,那时候一些战争题材里的一些镜头让我刻骨铭心,比如地主家、官老爷家的老婆都穿着旗袍。于是,那时候对旗袍的印象,是妖狐的、神秘的色彩,仿佛哪个女子一旦穿上旗袍,便不是好女子。因此,在我的思维里,这样的衣服只有地主婆、官太太才穿的;普通人,“好人”是不穿的。
这样的思维一直贯穿于我的童年、少年,直至上大学后,才会在一些杂志、书籍等文学作品里看见对于“旗袍”的观点。读者可能不信,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当然也和九十年代,还未像现在这样开放也有关系。那时,对于“旗袍”而言,虽未摆脱那些“不良”的偏见,但是已经有了一种观念上的改变,“旗袍”仅仅是一件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服饰而已,没有必要给予太多的情感于其上。
但是让我彻底改变这种固有思维的,是偶然间读到的一些文学作品和看到的影视作品。其实,对我影响极深的应该是大家熟知的戴望舒的《雨巷》。第一次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我好像开窍了一样突然被诗歌中诗意的美所打动;尤其是那幅配图:一个打着雨伞、穿着旗袍的女子。让我感受到了一件这样的衣服会给我带来这样的一种情愫……
我祖籍江南。也许,我的骨子里始终就有江南的那种情缘在。因此在以后每当读到这首诗歌,就会体会到一种江南的情调,一种悠远的朦胧……
故,雨巷,烟雨江南,旗袍女子,霎时将我关于“旗袍”的固有思维击得粉碎,而凸显在我眼前的是那柔美、细腻的身影。由此恍然大悟,旗袍,她应是纯净的,圣洁的,不是曾经儿时的那种样子。
此后关于“旗袍”大家说得最多的应该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可惜至今我没有看过。只是从电影的海报以及内容和众多观影评论里得知亦或是感触吧,“旗袍”还有另一番风韵,成熟、典雅和忧郁。她浸润着女子百般心事,千种风情。
幸运的'是,现在国家开放了,思想也有所解放,没有曾经的那些精神枷锁和禁锢。看看满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旗袍的亮丽女子,那种自信不言而喻。
不曾想,2016年旧历新年之前,所在片区的领导组织各个单位开展“庆新年”的文艺演出,我也应邀参与活动。结果其中的一个节目是:“美丽新疆,美丽库尔勒”,其演出人员居然是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的一些“老太太”,其中一些我还认识。让我有些惊讶的是这些年逾花甲甚至将要古稀的老人们,居然穿着旗袍进行演出。在不那么正规的“T”型台上展示新时代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旗袍上镶嵌的那朵朵鲜艳的花,如同这些老人们的笑脸。因此,当我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看着她们那矫健的步态和满足的笑容,我知道,她们在告诉我:她们依然年轻、美丽……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就是我关于“旗袍”的认知过程。当然,有些可笑;但是对于“旗袍”来说,这样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在我眼里,那些穿着“旗袍”的女人都是“妖精”……
其实,关于旗袍的文章和论述太多了。
只是,自打重新认识了“旗袍”后,我始终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旗袍,究竟是你成全了女子,还是女子成全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