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理想还是亲情的散文

时间:2021-07-02 09:21:23 散文 我要投稿

选择理想还是亲情的散文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以铁面无私著称,他流芳百世,在现代人的印象中,他脑门上有个月牙,五官黑得根本看不清。而在他的身边,围着英姿飒爽的七侠五义,摆着可以先斩后奏的三口铡刀。这个人就是人称包龙图的包拯,不过以上所说都是传说罢了。从古至今,歌颂包大人的传说和艺术作品不胜枚举,从小说、戏曲到影视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大人就应该像传说中的那样。如果非要用歌声来形容的话,应该是“漆黑的脸上,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下面啥也看不见。”

选择理想还是亲情的散文

  在网络段子手的眼中,包大人的黑基本已经具备了某种隐身的能力。

  早朝的时候,皇上看不见他,大怒:“包拯怎么总是不在啊?”

  “回万岁爷,包拯一直都在啊。您别看他的头像是黑的,其实那是在潜水。”

  作案的时候,凶手也看不见他。凶手大怒:“你凭什么能够知道我作案的那么多细节?”

  “此乃本府亲眼所见,只可惜当时无力阻止。”

  “你胡说,我都看好了的。当时月黑风高,四下无人。”

  只见包大人指着自己的脸说:“你懂的。”

  这样的调侃,深深毁了包大人的形象。其实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对包大人肤色黑的描写。但凡一个人拥有比较奇特的体质,在史书当中多少都会有所记载。像包大人这么黑的,按照惯例,应该是不可能不说的,可关于包拯却并无记载。所以,真实的包青天应该是不黑的,甚至传说他还是个白面书生。

  而传说大概是因为老百姓都觉得包拯是一个好官,办事一向是铁面无私,特别像神话中的黑脸判官。基于这样一种美好愿望,便留下了包黑炭的描述,其实这是对他的一种肯定。

  古人云:自古忠孝两难全,但包拯却做到了。欧阳修曾评价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包拯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还得从他的童年开始说起。按照一般故事剧情的发展,像包拯这样有抱负、有原则、有情怀的少年,他应该是从小父母早亡、孤苦伶仃,为求功名奋发图强,靠自身努力成为了栋梁之才。然而包拯并没按套路出牌。小时候的包拯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虽然不是高官显贵的家庭,但至少衣食无忧。所以包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毫无疑问,同样他也只能通过唯一的一条路才能晋升成为成功人士,那就是科举考试。

  在29岁的时候,包拯毫无压力地考上了当时的第一甲进士,充分证明了自己在全国的学霸地位。包拯开心极了,因为考上就包分配。后面的路,按理说应该是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结果,包拯这时候却选择了放弃。

  在《宋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在包拯中了进士之后,就被分配了一个大理评事的职称,兼任建昌知县。虽然大理评事,听着很大气,但实际上没什么事儿让他评。这只是一个级别比较低的文官职称。但是知县的权力还是不小的。所以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包拯的起点并不低。但当时,包拯的父母都年事已高、在家居住,不愿意离开合肥老家。

  “爸妈,你们看,我也老大不小了,该上班了。要不你们跟我一起去赴任吧?”

  “不去。我们在这边住习惯了,哪也不想去。”

  “世界这么大,您不想去看看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不用看,心大。”

  为了照顾父母,包拯只好放弃了知县的工作,便琢摸着寻一个近一点的地方那个,请求改任。于是上级部门让他去和州,这个地方在安徽,离合肥很近。但当时交通不便,来回一趟也挺费劲的,所以他的父母还是不想去,最后包拯只好单人赴任。

  这对于包拯来说,实在是一个考验。一个接近而立之年的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考上了功名,却左右为难。如果坚持这份工作,父母就没人照顾了,上任是为国尽忠,在家是为父母尽孝……经过一番思量后,包拯最后还是决定辞去官职,奉养双亲。

  回头看当今社会,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又会如何抉择?理想和亲情,二选一真的十分困难。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用做这样的选择,因为父母早已帮我们拿好了主意,当工作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极力鼓励我们去外地工作。难道父母不希望儿孙绕膝,子孙满堂吗?他们当然想,可是他们更爱你。所以,在家的时间,不妨多多地反向思考,有些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选择理想还是亲情的散文】相关文章:

我还是选择离开散文10-10

选择江山还是心系流年选择征文散文09-26

站着还是趴着自己选择散文10-26

散文懵懂的青春我们是选择爱还是逃避07-04

选择温度,还是选择智慧?作文08-21

亲情散文《亲情》09-05

亲情还是生命的作文09-07

选择理想作文08-20

如果能选择我愿守护亲情散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