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从记忆延伸抒情散文
记忆中,端午节是伴随着粽子和艾叶的香味翩然而至的。
端午前夕,母亲和邻居大婶们会早早地洗箬叶,采棕叶,淘糯米。一切准备就绪后,包粽子,煮粽子,尝粽子,粽子的出炉往往洋溢着一系列的喜悦。
到了端午节那天,一早,长辈们就沿着墙角,将石灰洒成长长弯弯的白线———端午来到,天热气湿,防备蛇虫八脚爬进屋内。此举大有吓唬的嫌疑在里面,试想横行霸道的蛇虫八脚们岂是区区石灰能抵挡的呢。也将艾草插结在了房前屋后,悬挂于窗畔门旁。推门刹那,艾草迎面飘摇,在门环或门把手上,也许只是一串一根,也许是三两枝,还带着点露水。凑近,一嗅,做个深呼吸,艾草独特的芳香便扑鼻而来。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成了家家户户的门神。
很小的时候,知道艾叶是治疗小孩腹痛腹泻的良药。取几张艾叶炒成灰,置于肚脐,用布条缠住,药到病除。
端午挂艾,小孩子是道不出所以然的,只觉好玩,也上山采几枝把玩。
艾,在我们江南的山区,实在是一种太平常的植物。路旁,山腰,田头,地角,土丘,山坡,随处可见。跑过艾草丛,若有风吹过,一丝丝幽香随风飘散,带点淡淡药味,不让人十分喜欢,却也不惹人厌。
采了艾草,就那么扬着,蹦跳着,从山上一路狂冲而下,仿佛得了胜仗般。
多年以后,读到《荆楚岁时记》有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明白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
念中学时,了解端午的诸多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现在有85%的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N多个版本。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屈原的'伟大在于他是一位歌唱民族、土地和国家的诗人。
屈原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悲壮气节和他的另一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感人至深的传世美谈,在端午节一次又一次的被提起。一个走出小我的诗人,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端午,于是在另一个意义上被赋予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诗意和民族气节连在了一起。这是后人丰富想象力的强力体现。
读师范时,过端午节,多了一个有趣的项目,那就是做香袋。依稀记得需要一些五彩的丝线,一个混着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各式草料的小布包,再加一张硬质的卡纸。先用卡纸围住布包,形成菱角装。把丝线缠绕上去,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绕啊绕,眼看着手中的丝线渐渐变得稀疏,那菱状的香袋也初具规模。上方做个中国结,下方挂一串流苏,看着色彩艳丽,闻着清香浓郁。同室的好友们三五成群的在一起DIY(doityourself),把制作的香袋悬于床头,窗前,房门,大有玲琅的意味。就像那靓丽的少女时光,短暂却又灿烂。
据载,“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的英文译名为:DragonBoatFestifal(龙舟节)或Dou-bleFifthFestifal(重五节),我却更喜欢自作主张地叫它为:DuanWuFestifal.,直接而一目了然,笑曰中国式英语。就像北京奥运主题曲最后的一句WeareFamily,按国人的习惯把Family一字一顿地唱成Fa--mi--ly———————,典型的汉语发音。
当然,史书也好,传说也罢,我最能忆起的是童年的那一个端午节,那一个山坡,我们手中的那束艾草,在下山时,发出的纯纯淡淡的香。
【端午,从记忆延伸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尘封的记忆抒情散文07-02
村庄的记忆的抒情散文07-02
蛋的记忆抒情散文04-01
小巷记忆抒情散文04-03
记忆抒情散文欣赏04-21
抒情散文:酒的记忆05-21
泛黄的记忆-抒情散文05-21
永恒的记忆-抒情散文05-22
抒情散文:记忆向北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