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纳的千层底亲经典优美散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妈妈纳的千层底亲经典优美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聊的我打开了QQ音乐,听了几段90年代的流行歌曲,我跟着歌曲中的节奏陶醉忘情,那时候的歌曲是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侵入肺腑,我最喜欢听陈红唱的常回家看看,那歌中的词句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毛阿敏唱的篱笆墙的影子,还有那英唱的山不转水转等等等等,这些歌都让我听的如痴如醉。尤其是当我听到解小东唱中国娃的时候,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这句词就像是回忆器一样,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因为我就是穿着妈妈纳的千层底长大的。
小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人春夏秋冬穿的鞋都出自我母亲的那灵巧的双手,在我刚刚记事起就常看见母亲盘着腿坐在炕上,嘴里一边给我们姐弟两个讲着童话故事,一边右手抻着麻绳线,左手握着鞋底飞针走线的给我们做着新鞋。她手里的动作加上她嘴里的故事,好像是母亲在给我们说评书,我们两个小观众静静的听着很入神。
据母亲讲;母亲在7,8岁的时候就跟着姥姥学针线活,那时候的女孩子没有现在的女孩子们有福气,能每天无忧无虑的上学。姥姥家里一直很穷,没有钱让母亲上学,再者老封建的人们不让女孩子上学,只有乖乖巧巧的学做针线活,给自己将来找婆家打基础。就这样母亲在姥姥的调教下,白天和姥爷去庄稼田里干活,晚上对着煤油灯学做针线活。小小的年龄早早就学会了怎样操持家务。
母亲在18岁的时候嫁给父亲的,出嫁的时候,姥爷姥姥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给母亲做陪嫁,她随身的陪嫁就是有一双会做针线活的巧手。
那个年代每个人都穿的是手做的鞋,根本没有钱去买鞋穿。母亲就一年到底不歇息的做鞋,那个时候不管是哪一家,都有做鞋用的麻皮。母亲有空闲的时候就用家里的麻皮打麻绳线。家里有一个打麻绳线用的两边宽圆,中间细的脖吊儿,是用木头做的,上面有一个铁钩,母亲把麻皮绕在脖吊儿上,然后用手把脖吊儿一转,那脖吊儿就突突的旋转了起来,就像是孩子们手里玩的陀螺和风轮一样,旋转的特别快,那麻皮自然就被这脖吊儿给拧成了麻绳线了。我和弟弟在一边静静的看着母亲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的功夫就打出了那么多的麻绳线。
麻绳线准备好了就该准备鞋料了,母亲从柜子里面取出一包烂布头来。现在想起来,当初那是什么烂布头啊,连现在的垃圾都不如,布块最大的就是巴掌大,而且质量还是大窟窿小眼睛的不耐用,连指甲盖大的小布块,母亲看了都是宝贝舍不得扔掉。母亲先用一点白面做成稀稀的浆糊,然后找来一张破报纸,在上面刷好了浆糊,然后就是把那些小的不能在小的布块,一块紧挨一块的粘贴在上面,一层浆糊一层布块,那零零碎碎的小布块在母亲的巧手摆弄下,块块层层粘贴的是那么的均匀。
半天的时间过去了,母亲已经粘贴了好几张像纸箱子一样厚度的布苔,然后再把它们贴在院子的墙上让太阳晒着,等一两天晒干了以后。母亲就按照我们家四口人脚上的尺码开始做鞋了。首先把先做好的鞋底样儿在石板的下面再压上几天,说这样压出来的鞋底子结实耐用的。
几天以后鞋的各种工作都准备就绪。母亲开始纳鞋底儿了,她先用针锥子在鞋底儿上“开道”,然后再用大眼针带着麻绳线在后面通过,就这样一针针一线线的不停的飞梭,母亲不知道做了多少双冬天的棉鞋和夏天的布鞋。久而久之母亲常拿针锥的右手托上聚成了厚厚的一块硬茧。
有句古话说的很现实:洗手做鞋泥里踩,这句话在我们姐弟两个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母亲辛辛苦苦给我们做好的鞋,我们穿上以后还没有新鲜半天,就把它改变的面目全非了。弟弟的鞋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勾破了一个三角口子,我和小朋友踩踏河上的冰水,把一双干干净净红底黑花的条绒鞋,一瞬间弄得成了泥鞋了。在那个天真无邪的年龄里,我们哪能够理解母亲做鞋的辛苦呢。
岁月热心的伴着母亲手里的脖吊儿飞转着,母亲的青春也随着那飞转的脖吊儿和纳鞋底抽拉的麻绳线悄然而逝。母亲辛辛苦苦的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打扮着家里的一切,不管家里有多穷,那怕是补丁摞补丁,我们大人小孩都是穿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和弟弟随着母亲那脖吊儿的飞转也长到17,8岁了。年龄长了人也懂的俏色了。那时候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已经开始买鞋穿了,我看见和我同龄的孩子们脚上都在“更新”。我自己的脚还是“原型照旧”,在同学们面前很是“抬不起头来”。所以我每天下了课回到家以后,就软磨硬泡的缠着母亲给我买鞋穿。
时代的变化,让一天比一天苍老的母亲不得不从那旋转的脖吊儿中解放出来。岁月的飞刀很“亲切”的在母亲的双鬓上镶上了摘不去的霜花,但是永远改变不了母亲那勤俭节约的性格。母亲那布满硬茧和深沟的双手,刻印着她一生中经历了多少的坎坷和苦难,那一只只鞋底就像是一张张书笺,又写满了多少母亲的艰辛录迹和对儿女们的无限牵挂。当母亲看见她的孙子辈们穿的.从商店买的鞋的时候,嘴里念念有词的说:奶奶老了做不了了,要不然奶奶给宝贝们做的鞋不比买的差,那样就不用去花那冤枉钱了。
母亲风烛残年的瘦影就像是末秋的一片枫叶,在夕阳的拥吻下,摇摇欲坠。她颤颤巍巍的“叩着”暮日的“门闩”,总结了一生的成绩向大地做着汇报,大地敞开宽厚的胸怀,不征求我们任何人的意见,就把这个一世善良和满身苍桑的“孩子”接回了“家中”。
多少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管是晚秋的“拐杖”,还是初春的“嫩芽”,穿得戴得都是应有尽有。各个商店时尚的鞋种是琳琅满目任意挑选。现在不管走到哪里再也看不到打麻绳和纳鞋底的人了。那妈妈纳的千层底鞋在解小东的歌声中成了永远的回忆。
拓展:
散文格式和写作技巧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同时,这也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也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的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的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叙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发挥联想。
【结尾】感慨
点评:
散文的语言多是清新自然,优美洗练。还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也可以运用排比、夸张、对比等手法。但是,不要过于注重辞藻华丽,过于言过于实。
【妈妈纳的千层底亲经典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最亲的亲人散文02-01
经典散文优美段落08-09
林清玄经典优美散文10-02
念亲恩散文08-28
经典优美散文佳句摘抄12-23
相遇驻心经典优美散文11-12
林清玄经典优美散文3篇10-23
把远方的妈妈深藏于心经典散文11-13
关于思乡怀亲的优美古诗07-13
夜的优美散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