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康熙的经典散文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几百个皇帝。在所有皇帝中,我最欣赏和佩服的是康熙帝了。二月河老师和阎崇年老师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为“康熙大帝”。
我喜欢看电视剧和听百家讲坛“康熙大帝”,跟着剧情随着讲解,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些不平凡的岁月,慢慢走近这样的一位“千古一帝”。了解他,是为了学习他,更是为了借鉴他的很多有益的思维方式。
回顾康熙的幼年,三岁出天花,被送出城外治疗。8岁丧父,10岁丧母,而且他的亲生母亲在世之时,因为母亲不得宠,自己也没有得到太多的父爱。况且清廷的规矩,孩子一生下来,就由乳母抚养。所以康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虽然他生在皇家,但是他并没有快乐无忧的童年。童年的磨练造就他性格的坚韧,给他以后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童年的无忧无虑往往只会造就凡人,不平凡的童年或者生活的不幸经常会创造出奇迹。是不是该给我们如今的教育有些启示呢?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和历史上的名帝相比,汉武帝,或者唐玄宗,都不如比他在位的太平时间长,康熙24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一直都是太平盛世,很长时间没有战争,国家可以修生养息,才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康熙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战沙俄、剿葛尔丹。这一系列的重大功绩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可是这里面包含了康熙多少的心血和智慧啊!就拿平三藩来说,当时,康熙只有二十岁,面对的吴三桂却是62岁久经沙场的老将,康熙只是他的孙子辈啊!战火绵延了大半个中国,用现在的行政区划就是16个省已经沦陷了。可是历史却翻开了新的一页,康熙胜利了。
康熙作为满族人想统治好全国真的是不容易,有多少人反清复明啊!风雨飘摇之中,康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笼络士人心,虚心像汉人学习,尊重汉族读书人,开博学鸿儒科,修明史等等一系列举措。渐渐地赢得了很多仕字的理解和拥护,也巩固了自己的帝国。
佩服康熙的勤奋,一生手不释卷,学习再学习,他的博学被人称为汉学家。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慢慢走近康熙帝,眼前总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黑幕笼罩下的楼台殿阁,没有了阳光下的金碧辉煌,更是增加了神秘和庄严。却总会有一扇窗户透出一点亮光,灯下总会有一人在苦读,夜夜如此,年年如此,在万籁俱寂中,在晨曦初至时。
康熙帝的读书是他人生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浓墨重彩描绘的,更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他的读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也就说少年读书,重在培养读书的兴趣;青年读书,重要的是打下坚实的基础;盛年读书,重在博览群书;老年读书,就是回眸人生,融汇贯通所学知识,成为人生的重要财富。
他少年时喜欢学习,他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不需要读书换来黄金屋和颜如玉,但是他依然苦读。他的乳母心疼他,把书给他藏起来,他会到处寻找,找到之后继续读。他每篇文章都是读120遍,背诵120遍,滚瓜烂熟于心。他自己说小时候读书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如日出之光,年龄大了读书如秉烛之光。可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有多么的重要和必要啊!我总会给孩子说:“你看人家作为一个皇帝,都这样勤奋读书,你不是更应该好好读书吗?”
勤政的康熙帝,每天日理万机,依然苦读不已。读经学,可以让他获得智慧;读史书,可以让他知兴替懂得治国的道理;读子,可以得到很多启迪;读文集诗集,可以让他接受文学的熏陶;虚心像外国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历法等等自然科学,让他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维。他不仅听老师将,听过之后,自己讲给老师听,有利于进一步领会,和加深自己的理解。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有所思考吗?
我想,康熙帝的心目中也许是憋着一股气在读书,就是为了从内心里征服汉族的文人,不让自己输在文化上,只有文化领域上赢得了士人的佩服,才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为有很多汉族文人一直瞧不起以前的满族人,认为他们只懂得涉猎弯弓,配不上汉族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然这只是我的妄加猜测了。
康熙帝对于读书达到了四种境界:欣然境界,愤然境界,敬然境界,陶然境界。这四种境界对于我们现在的读书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欣然就是喜欢爱好读书,并以此为乐趣;心中有目标,想达到某个境界而没有达到时,就发愤读书,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愤然读书;读书,要有尊敬的心态,敬,才会用心才会真诚去接受书里的各种知识;最后就是读书使人得到快乐得到幸福,陶然醉之。
康熙帝的读书留给后人的四种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一个人读一本书容易,读一天书也容易,读六十五年就不容易了,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手不释卷,寒暑不间断,更不容易了。读书如果仅仅是被动的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读书必须要思考,要悟出些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有效率。读书是为了实践,知是为了行,行应该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著述呢,就是写写自己的心得感悟,以便后人借鉴。康熙一生写过文集126卷,诗1147首,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93篇,格言语录246条。其中关于读书的41条。这些语录记载着康熙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感悟。其中有一条是说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志学”,是否有志于学,能否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思考,去行动。
康熙帝作为皇帝至尊,没有奢华糜烂的生活,没有日夜笙歌,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真是令人敬佩,令人仰慕,令人击节赞叹!借鉴康熙帝的读书之道,完善自己的平凡生活,纵然不能“齐国治天下”,亦可修身养性,逐步去品味康熙读书的境界,扪心自问,自己能达到哪一个境界呢?
佩服康熙的勤政,他一生都坚持御门听政,也就是早朝。在位55年,从不间断,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在故宫的乾清门举行。如果去避暑山庄,就在避暑山庄举行,如果在外地,就在外地举行。地点可以改变,会议不变。每年只有春节,冬至,这两天要举行祭祀活动,还有自己生日不能举行以外,从不间断。如此勤政的皇帝,前无古人。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作为皇帝的工作可以理解的话,康熙自己种试验田当农夫,和以前的皇帝比更是前无古人了。一连串的战争已经使得田地荒芜,饥民遍野,年轻的帝国要强大,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康熙每年都要行“亲耕礼”,也就是说他亲自带领百官到田间,指挥牛耕地。他耕三个来回,三个亲王耕五个来回,其他大臣是九个来回。体现了他的敬农,重农思想。他还亲自主持绘画“耕织图”,从播种开始到粮食入仓,23副画23首诗。从养蚕开始到做成衣服,也是23副画23首诗。
作为一个皇帝,在百姓田间耕地一亩,大约需要半天时间。这些史书上均有记载,说当时围观者万人。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肯定是很多人围观。康熙自己在南苑亲自耕种田地,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所有这些,体现了康熙当时重视农业生产,爱农,恤农的思想。
在那个年代,康熙几乎是完美的,无论是对皇后妃嫔还是子女,他都能够称得上是个有情意的皇帝。他的后宫也是相对稳定,虽然有皇位之争,但是他在位时后宫没有血腥没有杀戮。
他为了自己的帝国做到了殚精竭虑,做到了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所以有了康乾盛世的出现。但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进,转过头看看,康熙也有自己的缺憾,那就是他始终没有走入工业文明的进程。为日后清政府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康熙的局限是当时的制度引起的局限,是社会进步过程的局限,不影响他的辉煌,他从历史的纵向来看比以前的皇帝做得好,从历史的横向看,也是和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路易十四并称媲美的大帝。
【走近康熙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走近康熙的抒情散文12-03
走近山乡散文11-02
走近乌镇散文07-01
走近汉字散文08-10
走近男人散文04-18
走近乌镇经典散文11-18
走近春天的散文08-31
走近大海散文11-07
走近安然散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