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鼓匠及黑铁岁月散文

时间:2021-06-20 11:59:06 散文 我要投稿

乡村鼓匠及黑铁岁月散文

  第一篇:乡村鼓匠

  黄昏,站在乡野的土陵上,看落霞消褪,听蛙鸣虫啾,风流过,我常常想起乡村的鼓匠,霎时锣鼓镲响起,突儿又寂然无声,随之而起的是唢呐笙笛,起伏悠扬,声声如泣如诉,向静寂深远的夜晚,悠然地、深沉地倾诉着、絮语着九曲回肠,直到月隐云翳,天光消隐,大地也完全沉睡了,村庄随之沉入幽梦。

乡村鼓匠及黑铁岁月散文

  乡村的鼓匠,是乡村音乐的灵魂,磨刀石一样,纯钢刃子碰上,剨然有声,悠远,深沉。

  这民乐,这情景,是自小耳闻目濡的,吹鼓手是奶功,听的人,自然也是奶功。非亲历,无法真切感受到鼓乐骤起、平稳、沉静后的个中韵味,更无法体味融入其中庄稼人的苦乐人生,以及对人生,包括生死活着更深刻更质朴恬淡达观的理解,那种介乎形而上形而下之间的通透感,真的用语言无法表达。直到阅尽人间沧桑,再回首,我才有些理解,愈加感到亲切。绝不仅仅是远离村庄长久后对浓浓乡情的怀恋,更多的是对乡村鼓匠身同感受的认知,咫尺天涯,仿佛就在身边。

  辽阔的大地,低矮的村庄,无遮无拦的乡野,为乡村的鼓乐提供了宽敞自由的平台,野花,或者像庄稼一样生长着,享受自然的阳光雨露。在城市,绝对没有这么流畅,没有这样动人心魄,无论唢呐,还是笙笛,甚至锣鼓镲,本色到了骨子里,直入骨髓。

  城市里有没有鼓匠班,我不知道,也许有。到我半路进入城市后,几乎没有见过,更多欣赏到的是夜晚的烟花,斑斓的流光溢彩下,映亮的城墙、楼台院落,是别一番巧夺天工的美丽。我真的想象不出,在通天的高楼下,窄逼的一线天里,唢呐笙笛在汽车人流的吵杂声中响起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致,是不是沾染了学院派的气韵,或者像种在城市阳台上的庄稼,完全异化了,我想,起码没有了乡野如风的韵味,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听过一个陕北民歌王罩着白羊肚毛巾、举着羊鞭在富丽堂皇的大剧院唱信天游民歌,无论是听者,还是他本人,都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一点在山坡坡放声歌唱的原汁原味,甚至没有了山风般的流畅。

  乡村的鼓匠班,自小闻见,我是相当熟稔的,从骨子里。

  最有名的有几十里外邻县阳高的吹破天鼓匠,嘴里大小三个面儿,连着大小两个喇叭头,金光闪闪,吹起时,变换自如,那悠扬婉转的乐声,如刀光剑影,如秋风夏雨,起落沉浮,连高远厚重的天空都吹破了。不是大户人家,不出重金,是请不起,也请不来这样的鼓匠名班。还有大山后的浑源鼓匠班,穿扮笨重,大裆裤对门袄,红主袄,腰间扎着草绳,头上扣着大耳朵兔皮帽,脸如土桥铺的红瓦盆,手指粗如红萝卜,吹起唢呐喇叭头,吸着多管笙,腮帮如鼓肚膨涨着,没完没了,直吹得天昏地暗,音乐高亢悲苍。大冷的冬天,半蹲在蓬外,随意扒拉两大碗饭菜,又吹开了,村人直夸妥皮。不过,大多数人家,图省事方便,就请村里的老鼓匠班,也爱听哚拉哇的唢呐,地道,亲切。

  乡村鼓匠班,是业余的,聚散随意,忙时下地,约叫出班,闲时凑在一起,吹奏几段,自娱自乐。最初,喜事也请鼓匠,锣鼓齐鸣,唢呐笙笛悠扬,无非是百鸟朝凤、农家乐、大丰收,还有喜鹊登枝等快乐的曲调,不免有些嘻戏柔滑的味道,后来,用轿子驴马接新娘的几乎绝迹了,请鼓匠的也愈来愈少,除了白事,只有正月闹元宵红火时,聚在一起,给高跷、旱船、小车蹬、秧歌队敲个鼓点,也是一些喜庆的调子。到我记事时,只有办白事,才请鼓匠开鼓,说是开鼓,其实用鼓的地方几乎没有,最多配副铜镲,主打的自然是唢呐手,所以说鼓匠,就是指吹唢呐的人,村人一直叫吹鼓手,像我们村最有名的鼓匠叫“哚啦哇”,是模拟他吹唢呐头的声音,其他还有几个,更是二搁半了。

  “哚啦哇”是个五短身材的汉子,有个大名叫玉山,已很少有人喊了,当打对面也喊他“哚啦哇”,常年驴脸赤红,还是罗圈腿,干黄稀疏的山羊红胡子,笨手笨脚,但却会吹唢呐,一把古旧的黄铜唢呐头,磨成了古铜色,闪着幽光。平日不苟言笑,笑起来比哭还难看,脾气倔犟如牛,可吹唢呐的手艺,却师出名门,得自村中辇官四爷的真传,据说颇有孔夫子当年吹唢呐的韵味。也许是从小听惯,我就特别喜欢哚啦哇吹唢呐时的姿式和腔调。多少年过去,许多往事都模糊了,那形象依然清晰,版画一样。断壁残垣下,哚啦哇脸红成了猪肝,腿更罗圈了,几乎像半蹲着,吹时,身子随唢呐声起伏,高高低低,像醉酒的舞蹈。天色愈深,周边愈静,村庄消隐在暗淡的树荫天光里,哚啦哇越吹越起劲,几乎进入忘我的境地,到最后,只听见河水一般流淌的唢呐声,起伏跌宕,那声音将你带入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画面清晰,生动自然,黄土高原,大风,黍浪,油菜花飘香,村人自然艰辛地劳作着,日出日落,风流过。有时,就像讲述一个个辛酸的故事,像你熟悉的乡亲们的苦乐人生,没有什么声音,却更让你感受到真实的沉重了。而此时的哚啦哇,像喝多了烧酒,火烧火燎,猴子一样跳来蹦去。脚板踏着大地,青筋裸露,吹得如痴如醉。

  村子里,像这样的鼓匠并不多,不仅技艺精湛,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的人生体验,吹着吹着,就吹出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命运,将自己和唢呐熔在一起了。断断续续,我听过哚啦哇几回吹奏,别人坐在骨排板凳上吹拉,他起先也坐着,摇头晃脑,吹着吹着就站了起来,到最后手舞足蹈,在有限的院落空间转圈了。哚啦哇技艺虽高,却从不愿意离开村子半步,即便周围村子里有人请,也很少去。吹上一天,村人只给两盒廉价的纸烟,吃顿饭,他也乐意。其他的乡村鼓匠大抵也是这样,不愿四处漂泊,以匠人的身份赚钱,他们已经习惯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是种地的好手,耕耘割收,有一门拿人的手艺,鼓匠是业余的,纯属爱好。

  鼓匠的手艺,传到儿孙辈时,便不安分起来,也许是世道变了,许多人跟着城里的鼓匠班出场转城乡了。多数的时候在城里演奏,要钱要烟,吃席只是顺便的了。不过,发展到这时,已不是乡村鼓匠班了,多数人是县城剧团解散后组合的,除了吹奏,还歌舞演唱,跟着流行走。到最后,竟后来居上,以演唱为主了,鼓匠不过是在三天开鼓、尸临祭奠引路时吹一吹,大多时候,是角儿花枝招展地在彩车上演唱了。这些乡村鼓匠的后代,因唢呐笙笛精熟,就被拉入班子,赚个份儿,随乡入俗,或者说随波逐流,不免滑稽起来,早吹不出原汁原味地道的黄土风情了。

  有段日子,我很怀恋乡村鼓匠的时代,遇到下村参加葬礼,就带着半头砖大的录音机,蹲在断墙下,一边欣赏鼓匠的吹奏,一边按下录音键,录下最精彩的片段。那时,哚啦哇正值壮年,技艺炉火纯青,还吹,可惜没录下像来,但后来回放时觉得,那乐声更纯粹一些,闭上眼睛听,很快就回到当时的场境,月光,灯光,香火味,牛屎味,扑鼻而来,弥散着,到最后只有声声唢呐了。

  我爷爷下世出殡时,请得就是村里的鼓匠。那种苍凉的'黄土高原乐调,和我悲怆的心情很合拍,祭奠时,尤其是大唢呐头朝天吹起,我完全沉浸在鼓匠吹奏的哀乐里,往事一幕幕涌现出来,禁不住怆然泪下。三十年后,我父亲去逝时,花大价钱请了鼓匠班,全是剧团的人改行的,吹得文绉绉的,没有一丝黄土烟火味,乐声传到耳鼓,竟觉得有些刺耳。幸亏,只是象征性地吹几下,从东家到鼓匠,都是应付场面,做给邻里看的。这时请鼓匠,已是某种身份的象征了,没有多大的意义。

  遇上村里人,说哚啦哇也已下世,儿子漂泊在外,回不来,爱好了一辈子吹奏的哚啦哇,死后没有听到唢呐声,出的是哑殡。从报纸上看到,作为名震晋北的一代鼓匠吹破天也已归西。他们没有二胡阿炳幸运,还留下传世的《二泉映月》等。而他们精湛的吹奏,只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很快也将消失了。

  怀恋乡村鼓匠的吹奏时,放一放录音,也许年久老化了,磁带的声音已不太流畅,也有些浑浊,但没有办法。之后又参加过无数葬礼,却再也没有听到过本色的乡村鼓匠吹奏,像哚啦哇一样的吹奏。鼓匠行业虽在,本质已变,或许随着老乡村的变迁,也将完全改变,甚至彻底消失了。

  第二篇:黑铁岁月

  在我,或岁月的本身,的确遥远了。

  从少年时远离故乡,不再触摸那些黑铁,一晃也已二十多年。

  但我却常常想起,在黄昏,在静夜,在雨中,在雪天,花前月下,甚至在弥散着淡淡墨香的书房,那本已悠远封尘的记忆,忽儿不知从哪里冒出,走近,清晰起来,我仿佛触摸到远在故乡却近在手边的黑铁,初时冰凉,渐渐温热起来,和肌肤没有两样。儿时的肌肤就是如此粗糟,或冷或热,取根长杆白头火柴,轻轻一擦,就燃着了,照亮充满快乐微红的脏兮兮的脸堂。

  我的童年,就是伴随着黑铁岁月度过的。黑铁的记忆尤其深刻,连之后梦中的铁几乎也没有白过。妈妈的几口锅全是黑铁的,愈烧愈黑亮,抹上麻油,油光可鉴,黑而不锈。倘若不使用,闲置起来,就会生锈。爷爷的铁锹、锄头、镰刀,全是黑铁的,像水瓮菜案上的刀,黑亮溜光,只有刃子上有一条细细的白眉毛,锋利无比,爷爷说,那是刃,好钢全用在刃子上。家里有几辈留下的废铁器具,刃子早磨秃了,积攒多了,在某一个日子,收废铜烂铁在小巷来回喊得最响的日子,经不住诱惑,让孩子搬到巷口,换了嶄新的锄头、镰刀。起初,面是亮的,用着用着不知怎么就发黑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黑铁。

  记忆里的铁,总是黑的,白铁也有,但很少见。父亲从城里买回一个炉弯,是晃眼的白铁,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像白银一样闪着亮光。但一着火,没几天,竟和对接的炉筒差不多了,像来到乡下嗮黑的孩子,又成了黑铁。

  相对于泥土、石头而言,黑铁相当珍贵,自然,比不上黄铜,那是乡村的贵族,一般人家,没有一件铜器,连女人使用的顶针也是铁合金的。只有上几辈富足的大户,留给后辈一两件铜器,大的如脸盆、茶壶,少之又少,大多不过是铜勺、铜铲,最多是铜瓢,已磨成了瓢嘴。黑油油的铁器,是家中的珍宝,几口大大小小的铁锅,几乎都钉上了铁疤,着火后,裂子上的水起泡儿,若是油,快着了,看得见灶里窜上的火苗。隔三差五,巷口又来了补锅钉盘碗的,小铁锤叮叮噹噹一敲,裂儿愈大,长弓叽叽咕咕地拉着,裂边钻上小眼儿,钉上铁疤。那生意,比货郎担还要兴隆。

  家里的黑铁器具,是有数的,没有一件闲着,除非用烂了,补无可补,修无可修,才不得不废弃,放进闲房破烂堆里,等以后换东西。黑铁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自然要数村南头旧大队院的铁匠铺,那原是土改后没收大地主的,先做了几年大队部,后来成了队里的铺面,铁匠、皮匠、供销社一溜排列着。铁匠铺的门要么锁着,门链上是巴掌大的铁锁,从门缝看得见黑乎乎的铁。门开时,五大三粗的二铁匠守着铁,穿着长长的灰布围巾,光溜溜的臂膀都露在外面,脖子上系着沾了黑的白毛巾,豆大的汗珠从脸庞淌下,流在上边。炉火通红,夹在火中的黑铁也红了起来,一夹出,还是通红,大大小小的铁锤落在上边,叮叮咣咣地响着,四边就黑了起来,先是黑灰,最后黑的跟铁锤一样了。四方长条的黑铁虽多,却没人移动,铁匠的手比铁钳还要厉害,一旦捏住你手腕,生疼不说,无论如何使劲,都无法挣脱。也就是看一看打铁,再喜欢,也不敢轻易动黑铁的,况且,那是队里公有的。

  对于黑铁,无论大人或小孩,都喜欢的。土块、石头,在乡村可随便捡玩,唯独铁,却不易得到,尤其是铁打的心爱的玩艺儿。有事没事,总有人围在铁匠铺,不顾炙人的热浪,随着风箱一拉一推滚来,看着铁匠挥汗如雨地打铁,一遍一遍烧红锻打,放在水里冷却,发出滋滋的声音,直到捶打成成型的器具。看打铁的过程,也算一种享受,我童年的许多闲暇,就是在铁匠铺度过的。

  从巷子的尽头,传来“炝铲刀,磨剪子”的叫声,声调拉得很长,很粗旷,也很动听。我却联想到样板戏《红灯记》里的那个特务,总要跑出去看几眼,月看越疑惑。磨砍刀时,还不放心,仔细端详着,并无异常的举动。铁锈斑斑的钝刀,经师傅一铲一磨,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大多时候,舍不得花钱磨,自家堂屋地洋箱下有块长条磨石,土黄色的,磨得成了弯坡,腰很细。我爷爷会磨镰刀,三两下刃子锋利无比,一碰谷杆就断,如入无人之境。

  说起来,我还是比村中的同伴要幸运,有几件心爱的铁玩意,藏在闲房的旮旯里,一般人轻易找不到。自然,这铁器很可爱,如一把玩具小铁锤,妙不可言,是从不离身的。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有一副黑铁滚环,宽边的,连推铁环的弯子,也是宽宽的黑铁条,不像一般孩子们的,是八号铅丝扭的,很单薄,推不稳,也割手。这副铁环是祖上留下的,有了年份,外圈磨得黑亮,却从不生锈,即使着了水,抹干,放在闲房半年也不生锈。放学后,推着铁环回家,坑坑洼洼,一路不倒,可见其技艺的高超。大多孩子只有羡慕的份儿,磨蹭上半天,勉强答应推两圈,手抖着,推得东倒西歪,还没过瘾,就被收回了,舔着嘴唇,眼瞪得溜圆。我有一张滚铁环第一名的奖状,和许多其它奖状并排贴在老屋墙上,一贴多年,舍不得摘下,那是我玩铁器的最高荣誉。

  还有一个文具盒,和铁环一样,也是哥哥们用完,传给我的。原先是油彩的,图案很好看,到我手里时,早掉光了色,生了锈,成了名附其实的黑铁盒了。那时,却相当珍贵,大多孩子,从村卫生所求一个打过针的纸盒子用。我的黑铁文具盒,用糖蛋纸一妆扮,就漂亮起来,铅笔、橡皮、小铁刀放在里边,更增色不少。除了刻铅笔的小刀,我还有一把黑铁角刀,很像我后来搞篆刻用的钢刀,是母亲年轻时刻窗花用过的,我用它刻纸花,一刻一沓,赠给要好的朋友玩,赢得了心灵手巧的美誉。稍大,我用那把刀刻图章,有些刻不动,就刻软一些的胶皮,倒也刻得有模有样,应在纸上,很美。

  印象最深的,也最让我骄傲的,是我拥有一把漂亮的小铁锤,和火柴盒大的一个小铁砧,及十几颗指甲盖大小的黑铁砣。我家祖辈没出铁匠,自然不是祖传的。说起来这是一个秘密,多少年来,我遵守向一位小朋友许下的诺言,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他才是小铁锤和小铁砧真正的主人,如今他恐怕早是孩子的爷爷了。他是我小学的同桌,是一个大个子笨孩子,祖辈是铁匠,到了他,念了书,却记不住,也不会写,被老师定性为笨材头。但从小却会打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岁时,已能挥舞半大的铁锤打铁了,独自一个人,也能打些铲子驴铁掌之类的小玩艺,那小铁砣就是从铁掌上敲下的。为了少挨老师的教鞭,他每每央求我,照抄作业,或背课文卡壳是提醒几句。有时,我就刁难他,他就送给我几个小铁砣。玩腻后,我又刁难他,终了,他答应送我一把小铁锤,还有一个小铁砧。有了这两样,就可开家小铁匠铺了。他悄悄将小铁锤小铁砧塞给我,用供销社粗包装纸包着,捆着纸捻,我打开一角瞥了一眼,心狂跳不止,慌忙藏进书包,怕人看见。回到家,在闲房把玩着,直到黄昏,黑暗里,小铁锤击打在小铁砧上,叮叮噹噹,火星似溅,很有打铁的韵味。这两件铁器,很让我喜欢了一阵子,,那大概是我拥有的最美的黑铁了。一个人珍藏在闲房的木箱里,夹在小人书中间。直到离开家乡,老屋倒塌,小铁锤和小铁砧,还有那沾满我汗水的小铁砣,不知去向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经历了无数的岁月,那个充满童稚的黑铁岁月,更加遥远,几乎被忘却了。少年时代的物品,包括曾经心爱的铁器,到如今,一件也没有留下,全留在了记忆深处,时儿模糊,时儿清晰。铁艺我倒是有几件,全是近年收藏的精品,但没有一件比我童年的黑铁器可爱,冷冰冰的,无论怎样把玩,都缺少温暖。

  现在,不要说铁,就是黄铜、白银、黄金、白金,甚至更珍贵的金属,什么罕物没见过,谁还稀罕那些粗糙的黑铁。

  但我真的很怀念,那些黑铁玩艺,包括那个遥远了的消失了的黑铁岁月,贫脊,单纯,温暖,激情,很像黑铁的本身。

【乡村鼓匠及黑铁岁月散文】相关文章:

乡村岁月散文04-16

乡村岁月的散文07-22

乡村匠师速写散文07-12

记忆中的乡村生活之剃头匠散文02-02

鼓的随想散文10-20

鼓的随想散文07-23

又闻蛙鼓散文10-22

乡间剃头匠散文04-28

情感散文:岁月,岁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