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与孔圣人漫谈的散文

时间:2021-06-23 10:02:19 散文 我要投稿

列车上与孔圣人漫谈的散文

  前些日子去湖北恩施大峡谷游玩,九个半小时的动车,当时虽有准备,带了些文学方面的报纸在列车上看,但没想到几小时后便看完。虽然同去的共八人,不缺说话之人,但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书,几十年来,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如此的大片时间,不看书,实在是一种浪费。吃一堑长一智,我在恩施火车站想买本书,以便空闲时可以看看,转一圈,怎么也找不到,哪怕有一本杂志也行。我问了卖食品的工作人员,她回答我说,火车站没有卖的。到了宜昌的火车站,同样也是如此。在宾馆住下,附近转转,也没找到,问了超市工作人员,说是小巷深处有一家卖打折书的。兴冲冲跑去,果然有一家只有十平米不到的小书店,门口堆放着过期杂志,里屋排列着一些不畅销的书。我在书架前扫了一眼,直接走到“大家小书”系列书架前,精心细挑了一本《孔子的故事》,兴高采烈地买下离去。

列车上与孔圣人漫谈的散文

  “大家小书”很通俗的一个名字,“大家”包含二个意思,一是指书的作者是大家,大家熟悉的有名的大作家;二是指老百姓们,也就是大家的读物。小书,不必细说,从小处着手,篇幅短小,而内容并不小的书。这套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一系列有几十本,都出自不凡之手,书写着各大领域里大家的故事。

  孔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提起,掀起了一个批林批孔的高潮。从那起,我们才知道些“孔圣人”的故事,但那不是正面了解到的,有些是歪曲和错误的历史资料。后来,也看了些关于孔子老先生的故事,但全面地了解还没有过。现在,书已到手,给了我一次机会。在回苏的列车上,我静静地坐着,拿起了书。

  列车上并不安静,前座有个女孩,不知为什么哭闹不停,母亲抱着她,站在走道上哄着。如此情景,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听大人说,我小时候也是不肯睡觉之人,一定要母亲抱着睡熟后才能到床上,否则哭闹不休。可怜天下父母心,还好,我女儿小时候并不这样。

  静下心,低下头,将书捧在手心里,就像捧着神灵。自小,我就喜欢书,听父母说,我小时常常会拿着哥哥们的书读个不停,哪里是认识字呀,胡乱地唱上一通。哥哥们读的次数多了,我都能背下来,从此父母说,只要我想读,一定供我读,父母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在艰苦的十年农村期间,宁肯不让哥哥们读书,硬是让我在农村读了十年的书。一个女孩子读书,当时已经引起哥哥们的`不满了,但父母还是坚持着。想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翻开书,“孔圣人”孤苦的幼年,引起了我的注目,没落的贵族家庭,没完没了的战争年代,在三岁时,“孔圣人”便没了父亲,母亲教育他成人。而贫困的生活,磨练了“孔圣人”,他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经过此番挫折,他更加发愤读书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难道这也是“孔圣人”所必须经历的?

  “你在干什么?看书呀,来打牌呢”,一声问候,来自前排的亲戚好友同行的人,他们分坐在两侧,每侧三人座位,正在打着“争上游”的游戏,说话声,争吵声,此起彼伏,在如此的环境里看书,实在是要努力集中注意力,否则看不下去。

  我站起身,直了直腰,拿着茶杯走向车厢的一头。茶水间旁边,有三五人,其中有一对母女,女儿坐在包裹上,母亲拉着女儿的手,眼光集中在女儿身上,看那神情,我的眼睛再一次地湿润了。我想起了我的不识字的老母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底,我们全家下放农村,次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坐着二天二夜的大轮船,然后再买了火车票转到苏州。轮船票是紧跟着母亲后面的父亲给买的,可是火车票只能由母亲一人来买,当时我还小,代替不了不识字的母亲。我们赶到火车站,刚进了车厢,火车便开了,不知为什么,我们没有坐位,母亲将随身包裹放在车厢的角落里,让年幼的弟弟坐着,然后换我坐一会,母亲只能站着,站久了,她会用手轻轻地敲打着腰部。每到一个站头时,她的眼睛就会发亮,随时地寻找可以坐的位子,刚坐下,便会有人来到,那是刚上火车的人家的座位,一直站到无锡,母亲真的很累了,一位好心人站起来,让母亲坐了,母亲感激得快要哭了,抱着我们姐弟,三人同坐一个座位。我无法再想下去了,开水已经装满了我的茶杯,烫了我的手。我小心翼翼地离开,走向座位。可我怎么也看不下去书了,眼睛总是盯着那母女二人,我真想让我的座位请她们坐一会,又怕亲戚们说我矫情,好在,列车到站了,她们下车了。

  理了理思绪,继续埋头在《孔子的故事》里,“孔子与老子的会见”、“走向成熟的道理”以及“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和“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一篇篇地看,作者李长之先生笔下的“孔圣人”形象完美无缺,此书经历了二年的时间撰写与修改,充分体现了李长之先生的严谨和不苟。“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和“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之后的“孔圣人”才得到仕途上的发展。“学而优则仕”在“孔圣人”的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然而现实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最终不得不离开鲁国,背井离乡,开始了艰难的游学生涯,经过了十四年的奔波,“孔圣人”又回到了家乡鲁国。这些年来经过了许多事,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由此而改变了他的政治主张。将近七十岁的“孔圣人”对自己的政治生活已经看淡了,而更注重文化教育了。“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圣人”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他的得意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对于“孔圣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一个是最好的弟子,一个是最亲的弟子,共过若干患难,相处了三四十年,这对于一位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想而知。我不由得为“孔圣人”难过,更为颜渊和子路而伤心。人总要有一死,死去的人也许没有太多的悲伤,而活着的人伤痛在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孔圣人”活了七十三岁,当时应该属于高寿了,他的遗体葬在山东曲阜孔林。遗憾的是,一生崇拜“孔圣人”的我,至今没有去过山东曲阜。我暗暗下决定,下次一定去,好好地祭拜一下心中永远的圣人……

  列车停了一站又一站,上下车的旅客不少,而我一直在看书,身边的人不断地变化也没在意。《孔子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看完,我前排的亲戚们打牌声不断,他们还在热火朝天地战斗着,他们的欢笑,给我沉闷的心情带来一定的愉悦,算是一种调节。百姓百姓,百态人生,各取所需,各有所长。也许我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十足的一个书呆子,而我愿意做那种书呆子,正如父母所想的那样,他们希望我永远喜欢书籍。记得八十年代初,招工时,有六十家单位可去,而我偏偏钻进了书店,每天面对着书海,心情真的无比激动。当我站完最后一班岗的那天,我清楚地记得,我用手抚摸着每一本书,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那些为我站立在书架上的书籍们致敬。离开书店后的整整十年里,我隔三岔五的晚上总会梦到熟悉的场景,梦到我熟悉的读者,熟悉的图书,整整一晚都是在书堆里到清晨,这种感情无人能懂。我喜欢书,那是骨子里的,记得工作时,当一有空余时间,我总会找一个干净的抹布,给那些脏了的图书,细细地擦着封面,别人总是笑我,我早已将图书当成了我的一个个孩子,每天给他们擦脸洗面,求的是一种心里的安慰。

  时间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离到站没有多长时间了,我细心地将《孔子的故事》用袋子装好,放入随身背的挎包里,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坐着静静地享受着列车带给我的幸福之感。

【列车上与孔圣人漫谈的散文】相关文章:

圣人网络经典散文06-21

想做圣人现代散文08-16

散文《母亲不是圣人》12-03

漫谈散文08-28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11-05

老孔散文08-04

漫谈中秋散文04-07

健康漫谈散文10-04

季羡林:漫谈散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