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散文的内涵800字
对于散文,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诗的抒情,主要是通过韵律来实现。而散文的抒情,则是依靠修辞来表现。但文有韵律不一定是诗,而诗必有韵律。诗在创作时,修辞必须服从于抒情,而不能象散文那样,用修辞引发抒情。是以诗的种种技巧,终究是为了抒情。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读者不难自己去体会。而且相信,他们都已经有了足够的体会了。要举例子,那真是不胜枚举。只举几个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开头几句话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据一本古代笔记上的记载,原稿并没有。欧阳修经过了长时间的推敲考虑,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还不够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来,加上了这几句话,然后再送走,心里才得到了安宁。由此可见,欧阳修是多么重视文章的开头。从这一件小事中,后代读者可以悟出很多写文章之法。这就决非一件小事了。这几句话的诀窍何在呢?认为,这样的开头有雷霆万钧的势头,有笼罩全篇的力量,读者一开始读就感受到它的压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读下去,就一泻千里了。文章开头之重要,焉能小视哉!这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能篇篇如此。综观古人文章的开头,还能找出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提纲挈领,如韩愈《原道》之“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有的平缓,如柳宗元《小石城山记》之“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有的陡峭,如杜牧《阿房宫赋》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类型还多得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读者如能仔细观察,仔细玩味,必有所得,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谈到结尾,姑以诗为例,因为在诗歌中,结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岳》最后两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钱起的《赋得湘灵鼓瑟》的最终两句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杜甫的《赠卫八处士》的最后两句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的《缚鸡行》的最后两句是:“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完。诗文相通,散文的例子,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原因并不难理解。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不敢说,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是这样。但,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诗是抒情的艺术。语言抒情到极处,则成诗。
先哲在研究诗时,发现了韵律是诗得于抒情的关键。于是,尝试着强化韵律,来增强诗的抒情性。奈何后人不明所以,盲求韵律,强造意象。一味追求所谓的意象和韵律,反而使文难于抒情。韵律其实只是诗的催化剂,绝不是诗的本质。诗的本质是抒情。
抒情有两种,一种是语气上的抒情,一种是语句上的抒情。语句抒情谓之形,语气抒情谓之神。诗神形兼备,而散文只得其形。
善养气者,方能抒情。能抒情者,则韵律不求而自得,意象不勉而自生。故而意象明朗,而韵律舒畅。是以心闲而意得,意得而忘言,故能成其诗。诗者,精诚之所至,而非匠心之所为。天地有情,是以有诗。
【浅谈散文的内涵】相关文章:
经典散文《浅谈高考》05-17
浅谈幸福散文05-02
经典散文:浅谈读书05-17
浅谈旅游散文07-03
浅谈散文的灵与魂07-06
浅谈散文的文化担当06-15
浅谈苏轼的散文创作06-20
浅谈写作的灵感散文05-10
浅谈生活的诗意散文06-17
优秀散文:浅谈读书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