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更精彩的散文

时间:2021-06-11 10:04:15 散文 我要投稿

动起来更精彩的散文范文

  传统的写作训练中强调“静”。一个人独自凝眉静思,“智”从“静”生,这似乎是很合理的。但这种看似合理的训练方式,实质上却成了阻碍中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块“绊脚石”。因为这种“静”的观念,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忽略了写作主体——学生本身写作背景知识有限这一事实。所以。在传统的写作训练中,除了少数悟性好的学生达到了写作教学的要求外,绝大多数学生在“写作”面前成为失败者,甚至患上作文“恐惧”症。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言论,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的总序中,曾提到,只有10%左右的学生作文水平能够真正符合国家作文教学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就算这个比例略算保守,但我们似乎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学生所占比例绝不在少数。

动起来更精彩的散文范文

  把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责任完全推到训练方式的不合理上,似乎有失偏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作文训练方式的陈旧、保守、不恰当,至少是中学生作文能力低下原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从训练方式的改变着手,来谋求作文训练效果的提高是极为明智的选择。

  传统写作训练方式的不恰当,其实早就有人发现了这里面的问题。所以在当前流行的写作训练体系中,有许多都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视为训练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这个“兴趣”。再好的训练体系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最终难以收到好的训练效果。例如,“动力学作文训练体系”在学生作文前,就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示范,甚至通过写作中的合作、交流等,把写作“兴趣”始终贯穿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这样的训练体系如何能不吸引学生呢?本人也正是看到了作文训练中所发生的这种种变化,所以才大胆的提出自己的作文训练的观点——“动”起来,更精彩。

  通过本人对目前在作文训练中所实行的种种活动方式的总结,本人把这里的“动”归结为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是针对传统写作训练中简单的布置题目,撒手让学生写去的做法,我们主张在写作前,教师自己应先“动”起来。比方说,组织学生举办小型讨论会、辩论会,设计富有新意的或刺激性的题目,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去参观、旅游等等。总之,绝不要像某些书上说的——教师只在临上课前临时随意的安排一个题目。那种盲目的走夜路似的训练,实践已证明是不能胜任现代条件下人们对写作能力的高期望值的。

  “动”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针对每一次的作文训练,教师都应认真策划。无论是从题目入手,还是从范文入手,或是从学生的讨论交流入手,都要想方设法的调动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没有这种欲望和冲动,学生的作文能写好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在写作文前,教师要充分的使学生的情绪在“动”中得以酝酿,有了这种酝酿做铺垫,再进入实际的写作表达,学生才可能有“说不完的话”,而学生也只有先有的话说,我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且,学生有了可写的东西、以及要表达的欲望后,不用老师提醒,自己也会较快的进入写作状态的。这个时候,学生认认真真写作所形成的“静”与一上来就强调学生“静思默想”,其效果和意义可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动”的第三层含义,是指我们在表达上同样可以一改过去说“作文”就一定非写不可的局面。在作文训练中,我们不仅可让学生“动手”,还可以让学生“动口”,即采取“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先说后写,只说不写,边说边写等等,都可以大大丰富作文训练的方式,为作文训练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在这种新颖的作文训练方式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紧紧的抓住学生的这种热情,它就会变成一种写作的动力,我想在这种富有挑战性、富有趣味性的情景下“写作”,学生就再也不至于“怕”写作文了吧!并且采用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对学生的信心、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有压力才有动力,本人在实践中感到,也许正因其具有的挑战性、趣味性的缘故吧,许多学生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当然在“口头作文”训练中,我们也要讲究适当的方法,决不能使作文训练走了样,变了味,变成一种毫无实质内容的形式主义。

  写作训练的从“静”到“动”,这正是我们走出过去那种被动、简单、封闭的作文训练,走向主动、科学、开放的作文训练的`一条必经之路。作文训练体系的这种转变,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传统作文训练望尘莫及的优势,故而作文训练中“动”的理念日益受到当今人们的青睐,还有的原因。

  第一,它打破了传统作文训练中“单兵作战”的被动方式,大大丰富了写作训练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构建起一种充满情味、充满趣味的情景,学生从这种愉快的“情景”进入写作状态,这就使原来简单、机械的作文训练,焕发出“人文”的魅力。也正因为有了作文前的充分“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通过活动打破了学生原有的狭隘的写作背景知识以及写作视野,让学生在“动”中充分扩大和生成了新的写作知识,从而为具体的写作实践打下基础。

  第二,写作训练从“静”到“动”的变化,本身就标志着在写作训练方面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在以往的以“静”为主的训练中,老师的眼里只有作文的“题目”和最后的“写作结果”,恰恰忽略了写作最具活力的因素——学生本身,写作变成了一种教条的、呆板的、毫无生气的“差事”。而在以“动”为特征的现代训练中,才真正考虑到了写作主体——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可以说,这一转变,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

  第三,不用说,从“静”到“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智力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特点正是好“动”不好“静”,而在写作背景知识上则呈现不完善性和不均衡性,我们以往的写作训练可以说是很少顾及到学生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的。“动”起来的观念则正是以学生发展的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抓住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客观现实,才算真正抓到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

  作文训练从“静下来”到“动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都应当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审视、研究作文训练中悄悄发生的这种变化。“动”起来的作文训练观,已愈来愈受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相信,要使作文训练真正走出低效、无序的泥淖,我们还必须在“动”字上下一番工夫。

【动起来更精彩的散文】相关文章:

比朋友更朋友散文06-12

活得更坦荡散文07-29

动起来,课堂更精彩动起来--浅谈我的语文互动教学(网友来稿)12-06

爱比不爱更寂寞散文12-01

情浓更花更香散文04-22

尚武更尚德散文12-13

文字比爱更寂寞散文12-12

香港夜景更迷人散文10-22

忘却比爱更苦散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