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散文(精选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重阳节的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的散文 篇1
佳节重阳刚过,心里还惦念着什么。重阳历史渊远,蕴意丰沛,古人也是奇怪,一个个本该闲适享乐的日子偏偏伤情伤怀,重阳也不例外。“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没了出游赏景的情趣,多了一番断肠的凄凉牵挂;“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缺了“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纵情,满了愁肠百结的旅夜情怀;“遥远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失了纵目眺望的宏阔,有了充溢恣肆的情愫。但毛爷爷“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万丈是一个特例。九月初九,无论如何,都脱不了登高的干系。今年重阳因是周五而错失感受古人习俗的机缘,但错失有时未尝不是一种美丽。重阳后第二天携妻儿登临龙山,领略着别一番意趣。
错失重阳登高的美丽在于心灵的轻盈,不必紧绷心弦惦记重阳,不必在乎菊蕊暗香盈袖,不必忍受酒气充鼻绵绝,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行事,正如我所登的龙山,我并不熟稔它的掌故,以免让自己担着太重的历史文化负压。它在我看来只是平常的一座山,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而它一路的景致也是平常至极,犹如山里村民日夜跋涉的回家路一般,如此平静宁谧。但我还是有必要叙述我路上的感受。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或来或往,与我们擦肩而过。儿子五岁,欣喜于爬向高处的石阶,雀跃在通往山顶曲折蜿蜒的道上。路两边多荆棘灌木,密密匝匝,绿意仍旧耀眼在秋光里。素淡的无名小花昭示着生命的存在。路不陡,登山比爬山更确切,人工的铺砌让爬的姿势停留在荒凉的深山密林里。路上撒满了儿子清脆的笑语。不经意的回望摄入心底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路不长也不短,山腰有一小亭,稍憩片刻,晨风暖日,绿树薄云,秋天标准的背景,拈一支枯草,哼几句心情,跟儿子嬉戏,用相机摄下欢笑的片刻。一切正在不知不绝中演绎,一切与重阳无关,一切似乎与龙山无关,任何的文化与厚重在错失与忽略中消遁失重,心情的内存无比宽余。
登山的人大抵把目标总锁定高耸的顶点,那是征服的峰顶,可以敞开襟怀尽情呐喊,四方风景尽收心底。壮哉,当你把山踏在脚下。然而我以为登山不必求至顶。登山而不能达顶者情况有二,一是现实无奈,或因不识去路,徘徊迂回;或因无路可走,荆棘丛生;或是体力不够,前程可望,心余力竭;或是同伴打退堂鼓,同舟共济共回;或是登临随意,折回无憾;其次,却是兴之所至,兴尽而返。登临是一种历练,一种体悟,征程过半,兴致蓬勃,内心喷薄的情感被激发,再冲顶也不过如此。此种情趣如居山阴之王子猷,“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一种潇洒脱俗。兴致的催动可以让人匪夷所思,张岱雪夜湖心亭的痴举让人咋舌,一痕长堤,一点湖亭,一芥小舟,两三粒人诠释着兴致。秉承古人兴致者总有几个迂腐书生,摇首晃耳,在路上吟咏诗句,和清风融日,不亦快哉。然此类人少矣。而我们也只到半山腰戛然而止,缘于第一次登临,前路远近未卜,更是儿子撒娇要我驮行,不登也罢,兴随情终。
重阳节的散文 篇2
今天是重阳节,外婆却住进了医院。
昨晚我带着全家去看望了住在中心医院的外婆,她躺在床上,气色很是不好。我疑惑这是早些日子看到的外婆吗?听到我们到来,她挣扎着要起来,我扶着她,生怕她会倒下去。我询问着情况,因为胸口有一根血管堵塞,呼吸困难,胸痛。问她是否要喝我带过来的鸡汤,她摇头。她浑身是管子,大口喘着粗气但仍和我说着话:“我不想住医院,到处是管子浑身不舒服,我反正也活到八十了,死就死了,怕什么?可是你舅舅他们一定要我住到这来。我不来他就抱,唉!这把年纪还要他抱也不象话呀!……”我安慰着,要她安心养病。她仍断断续续说着,“这医院害人咧!”母亲接着她的话,讲医院不是害人,是救人。我依偎着母亲,母亲扶着外婆,有母亲在就等于有人疼呀!
因为儿子还要做作业,就赶着时间回家了。我拿了点钱给外婆,她使劲地推着。后来竟生气地睡下,别过脑袋不看我了,我便悄悄让母亲替她收着。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公说起了早些日子做的那个梦,但愿不是真的。然后我想起了他的奶奶,他的外公,我的外公,爷爷,一个个老者,渐渐逝去,不免伤感。
外公走时,我带着一岁多的孩子赶了回去。他当时躺在床上,只剩一口痰在喉咙里来回吞吐着,整个房间只有系在床上的那个铃铛随着他的呼吸摇晃着。我轻声的唤了声“外公”,他微闭的眼睛动了一下,没有出声只当是回应了。记得晚上我和几个舅舅坐在他的床边打纸牌,刚过二局,我突然心一沉,把牌一丢就跑了出去,大叫:“外公不行了!”然后只听见里面的人开始哭泣。然后狂风大作,把门和窗刮得很响,我站在一边看着他们开始跪着烧钱纸,撕线,抽泣……据母亲讲外公走之前是冥冥中给我捎了信的,外公那样的好好先生到了那边也应当是做神仙了。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忘怀在我出嫁的当晚,得了老年性痴呆的外公竟然踩着泥深一脚浅一脚的在凌晨二点就来我娘家门前等候的情景。
外公走了不久,就是爷爷了。
爷爷是上山捡柴火时摔了,然后脑溢血。赶回家时,他已如外公一样在床上只存一息了。刚睡到半晚,叔叔说是爷爷走了。我飞快地披上衣服,跑了过去。奶奶说早几日,爷爷还说要来湘潭看我,兴许是对我心愿未了,一时之间我哭得很是厉害,虽然爷爷一家小时并没有给过我一丝温暖的回忆。我总记得小时候,因为自己父亲的不长进,爷爷也没有把我和弟弟当孙子看待过,每当吃饭时,他总会狠狠的喝斥着我们回自己的家,然后长大后,我也会恨爷爷的偏心眼很少与他亲近。可是他走了,我真的哭得很是伤心,没有谁会明白一个曾经倔强的孙女会哭得如此重,因为恩怨,因为血浓于水,因为一切都来不及了……
想到这,总会有眼泪溢出。于是我开始每年给孤单的奶奶过生,每回到乡下,都要去看望自家的老人们。
这个重阳节,我想起了念亲恩。往后日日,都要记得念亲恩!
重阳节的散文 篇3
国庆节的第二天就是重阳节,又称敬老节。相比昨日欢度国庆的鞭炮齐鸣,彩旗飞舞,重阳节更显出一种萧瑟的气氛来,人们要么登高,要么吃重阳糕,要么遍插茱萸,更有甚者直接便回到了老家与亲人团聚,何人还在乎这点凄清。
然而我家则不同。之前团支部发下通知来说每个学生都要为父母洗脚,并且还要拍照写心得。为父母洗脚的差使似乎历史很是久远,自小学便听说了这样弘扬孝道的方法,大概都是受了尤浩然那条著名的公益广告的影响。现在发生在自己身上,除了自嘲,就是不屑:难道如今的风气是区区一次洗脚的经历就可以改变的吗?
九月三十号晚上,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我和他关系并不很亲密,因此在提及时也选了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他先是愣了愣,然后笑起来,说你还是给你妈妈洗吧,我生怕把脚伸出来时熏到你们。我不置可否。洗脚——无论为了谁都没有多大区别。
只是我分明见到了父亲眼中那道一闪而过的光。
那天晚上,倒水,拖鞋,洗脚,拍照,一气呵成。我不断地笑,从许多小事中找寻着笑点,仅仅是为了掩盖心中的尴尬。我慢慢地擦着,听着那咔擦声,仿佛在抚摸一座落满灰尘的雕像。父亲也在笑,笑得像个弥勒,笑得像个孩子。
水溅了一地。
终于结束了,我带着余留下的笑意,最后为父亲倒去那盆水。盆磕到了水池边缘,又溅出几点。我终于颤抖着触上那平静的水面,又迅速地缩回,一层涟漪荡起,沾湿了一地情。
水很烫。没有白气。但真的很烫。烫得灼心。
我似乎懂了什么。重阳节……这原就不是给子女们过的节日,所谓洗脚,也本就不是为了让正处于叛逆期的子女们痛哭流涕洗心革面回头是岸的工具,这纯粹就是一次为了饱经沧桑的父母们精心排演的舞台剧,让他们第一次品尝来自子女的成长的硕果,让他们充满希望,相信未来会更好,从而坚持坚持坚持。
即使今后子女的回归带来的落差会将他们压垮,即使明知这仅仅是一抹强颜的虚假的欢笑,但至少,已然收获过。
父亲心中的泪终于淌下来了。
重阳节的散文 篇4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对此,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不过“桓景避难”之说比较普遍: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灾,应该马上离家,让全家作绛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全照师父的话去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傍晚回家,却见鸡犬牛羊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几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灾呈祥,历代相沿,逐成节日风俗。
古人的重阳登高既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又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但现代却给它赋予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整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重阳节的散文 篇5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了我们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重阳节的时候这首诗就在我心头荡漾,我与重阳节有不舍的情缘,我喜欢这个季节,更喜欢这个日子,每年的九月九日是所有老人的节日,也是我母亲的生日,当我在祝愿所有老人晚年幸福安康的时候,我总会把最虔诚最炙热的祝福送给自己的母亲。
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的重阳节我都会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带着女儿,坐上班车享受着醉了的秋色回到母亲的身边,陪母亲一起度过她的生日。岁月的刀痕在她脸上刻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深皱纹,历经沧桑的面孔是那么的慈爱,母亲高兴的给我做着各种好吃的,我和女儿一起享受着这来自母爱的劳动成果,晚上我们睡在热乎乎的炕头和母亲拉家常,直到月亮爬上枝头张望,我们才迷迷糊糊的进入梦乡,每年的这个日子是我最高兴的日子,也是母亲最开心的日子,我们在家陪伴母亲三天才离开。
许多年来,母亲从不让我们为她举办生日宴会,她说,她的生日是祖母的苦难日,辛苦的是祖母,她生日这天要为祖母祈福,虽然母亲从没享受过生日宴,但母亲生日这天一直是幸福的,因为有我们的陪伴,她很知足。
母亲去世整八年了,在这八年里,每逢重阳节莫大的失落涌上心头,回到老家,人去楼空,一切都照旧,母亲的音容笑貌依旧在耳边回荡,?只是多了无尽的荒凉和冷清,眼睛酸酸的,思母情结涌上心头。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在我心里让我倍感幸福美好的重阳节成了永远美好的回忆,现在的重阳节让我多了无尽的思念。
我喜欢秋色,秋色是多彩的,有红叶,?这个季节是母亲的生月,我喜欢重阳节,这个日子诞辰了我善良慈爱的母亲,母亲就像这个季节的红叶用她的一生带给了我们健康向上火红的激情和爱心。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我祝愿在天国的母亲幸福快乐,我也祝愿所有的老人幸福安康!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不在我身边,却永远活在我心里。
重阳节的散文 篇6
清晨,北风吹动单薄的衣裙,阵阵寒意直入骨里。已是深秋,重阳将至。重阳登高?在这座临江临海的城市里,高楼林立,见不到山,纵横的河流里流淌着时而黄时而绿的水。
故乡有山,其实称丘陵更为合适,自西向东由丘陵过渡到平原。
上次回故乡是去年冬天,短暂的停留,离开太久,记忆中多是童年时的印象。下了长途汽车,车站周围还是旧时模样,县城的另一边在进行旧城改造。弟来接了我,路上车不多,车窗外空旷灰暗的农田向后飞逝。记忆里,这个时候的水田里是满眼绿色的红花草,天然的绿肥。路边的小店还在!这里没有公交站牌,它就是站牌!靠几根圆木支撑的简单木屋,历经岁月的洗礼,象一个老叟,看着我牙牙学语,看着我上学堂,看着我离乡,弯着腰,拄着杖,守候在此,盼着我归来。
车子继续向前,拐个弯,路两旁是松林和一人多高的杂草?“这是哪?你要去哪儿?”弟回道:“这不快到家了么?现在退耕还林,地都不种了。”“都不愿意种了?”“也有个别坚持要种的',但旁边的树长大了,长高了,也没法种了。”“噢……”这里,我应该看得见农地里忙于耕种的人儿,看得见我的村庄,看得见绿荫下一个个的屋顶,可眼前只有一条在松林和杂草中不知通往何处的路。“姐,这不到家了么?”下车,抬头看,是啊!到家了。
重阳节的散文 篇7
又是重阳节了,我首先想到的还是妈妈,因为曾经每年春节团圆过幸福,最后,她都会送我一次。
其实,也不是什么远行——当时,单身工作在同省的另一个城市,春节的探亲假已满,该回去上班了。
早晨醒来时,外黑内亮之中,第一眼见着的还是妈妈,虽然六十多岁了,但仍五官端正,短发围脖,白净的肤色显得仪态俊雅。她正坐在我的床沿——这些我原已想到,只是凌晨太早了,她尚不须忙开家务事。我就敲敲妈妈的背,怨她不该起早,因为昨晚讲好由我自己去赶早班车的。妈妈立刻转身向我,脸上的笑容仿佛一阵驱散愁云的春风,她抚摸着我的头儿,说:“没事!没事!”
我不好意思地偎近妈妈。这时,我才发现火炉也拉到了床前,早餐正焐在上面、等着。天还是冷的,所以,她仍未舍得催我起早。面对妈妈无言的关爱,我知道害羞了,赶紧爬起床,一道吃完饭。接着,我拿过妈妈已经帮我收拾好的行装,正要出门,她却突然喊住了我:“等一下!”
她递过来一个拎包,指着里面,说:“鸡蛋家中还有,这些都是熟的,上面几个是卤蛋,你路上吃;下面几十个咸的,留带回去吃,每天两、三个,现在天冷,不会坏的,可以吃十来天。”
“好……好……”我相顾妈妈满眼的惜别之情,被动地接过包。她就拉起我的手儿,不知不觉已到了院外,才慢慢地松开。
我又离开妈妈了。
走着,走着……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难舍的回望,便转过头,发现妈妈还伫立在门口,迎着北风,正投来关爱不停的目光!早晨的残冷更甚,但我明白,只有将自己尚属幼稚的身影尽早从她眼中消失,她才会牵挂无依而返回屋里。
于是,我赶紧朝妈妈摆手,且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如今,已经二十多年过去,值得安慰的是,我没让妈妈失望。而且,“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我还愿久久陪她等高、“踏秋”。
重阳节的散文 篇8
明天就是传统的九九重阳节了。过去总是觉得这个节日离自己很远,没想到不经意间,这个节日已然离自己越来越近了。不管心理上是否情愿接受,但这种通常是老人的节日,还是一年一年的接近了,且以后将长期享受并直至生命的终结。
人之生老病死,是一条不容违背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所有经历了父精母血,以及十月怀胎后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注定要走过一条经历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离开人世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年轻,更不可能长生不老。承认现实、接受现实、坦然面对,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持有的态度!
看到很多上年纪的人,格外注意养生和保养,且也坚持锻炼不松懈。有时候看着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天蒙蒙亮就赶到广场上,不是舞剑练拳,就是扭秧歌玩个扇子舞什么的,一个个练得大汗淋漓、红光满面真的很羡慕。坚持锻炼确实是延缓生命的好做法,如果能够坚持不懈,肯定可以使得身体健壮健康。然而,纵观身边的人,以及街头巷角时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为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轻则恶语相加、怒目而视,重则火气冲天、暴跳如雷。抑或为了工资待遇、退休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哀声载道,甚至与子女与邻居与路人与街贩与所有可能激发其愤怒的人争吵不休。这样的生活态度和心态,这样一种在浮躁的心态下,而不能保持恬淡、平静的心态,即便坚持锻炼也未必就能延缓生命的终结,因为那些锻炼后的健身效果,已经被浮躁、暴戾抵消得差不多,甚至完全抵消了,所以,延缓生命的旅程定难实现!
所以,坚持锻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坦然和平淡,以及恬淡和大度的心态,对待世间任何是非之事,遇事不要心急浮躁,更不能为一些琐碎之事大动肝火。心态好了,加之坚持锻炼,那才真的能够延年益寿!而良好的心态,更能让自己的养生之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即便是整日锻炼不断、营养充足、饮食有制,却心如死灰、怨气横生、哀天悯人、牢骚满腹,即便是天天锻炼也难保自己能阻止个体衰老的速度。所以,保持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才是上了年纪的人所应该和必须持有的正确态度。且让欢乐永远伴随自己,才能愉快和幸福的生活,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我们不要去顾及年龄的增长,因为那不是我们所想就可以改变的,如其忧虑年龄的增长和衰老,不如笑口常开,让自己在欢乐中度过每一天。
我很赞成一句话:生命的长度不能延长,但生命的宽度却是可以拓展的。如果我们能正视年龄差异,以及身体素质优劣的弱势,让自己始终保持青春活泼的心态,用冷静泰然的心理,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任何事,像年轻人那样朝气蓬勃去生活,像中年人一样怀满腔热情努力拼搏,那个人的生命肯定会焕发出新的青春,个人生活也会呈现出多色彩的艳丽。所以,如其漠然地等待生命的终结,不如坦然地面对、笑对青春年少的逝去,那样才能生得潇洒,走得也潇洒;如其每天不停地锻炼,希冀保持健壮的体格,不如在坚持锻炼中,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青春的心态、快乐的心态,更能让自己的整个身心永葆青春
在此重阳节来临之时,偶愿所有的老人们都能淡漠衰老,用一颗孩童般的心态、用一颗火热沸腾的心、用一种无法抑制的热情、用一份恬淡从容的态度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将会真正焕发出青春,我们的生命历程也会不断延伸。当然,我自己也要保持淡然的心态,保持一颗童心,保持一种活泼开朗的心态,好好的生活,呵呵~
重阳节的散文 篇9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九相重,所以叫重九。两阳相重,当然叫重阳。
如今的重阳,已被定为老人节,重阳敬老之节,每年至此时,我便会想起远在异地的父母。大学毕业,一直在异地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重阳节都无法回家,在老人节的日子里一直没有机会和父母相聚一起,每逢九月九,重阳夜却难聚首。每逢佳节倍思亲,才真的体会到这种思亲的味道,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重阳是相思的日子,古人更把重阳相思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李清照《醉花荫·九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写给在外地丈夫赵明诚的,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重阳相思生憔悴之愁,那浓浓相思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词人晏几道有词写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词中写秋天的景色,天气已渐渐寒冷,大雁已开始南飞。重阳饮酒宴乐之时,不禁怀想故乡。那种思乡之情,在作者的笔端自然的流露,溢满着真情和相思。
重阳节对我来说是相思的节日,儿行千里母担忧,登高处,我都会看到母亲在家一针一线的模样,她那慈祥的目光一直牵引着远行的脚步,没有亲人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滋味也是很令人心伤的,已近佳节我又身在异地,能做的只好寄一份相思给亲人,一份发自内心的,血脉相连的相思,我相信父母心与我的心是相连的,他们可以感受得到。
相思的重阳节登高,赏菊,醉饮,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苍白的文字,在这个相思凝聚的日子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心编织好我的相思,寄给我最思念的亲人,无论如何,重阳夜我要给父亲打个电话,听一听父母亲的声音,并让他们知道儿子就在他们的身边。
重阳夜,登高处突然传来了一首歌:“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听到这首歌,我突然感觉眼里有泪水涌出,重阳节是相思的,相思的人,在这皓洁的月光中,何时才能圆了心中的梦。
重阳节的散文 篇10
太阳收敛起耀眼的光芒,变成一个金灿灿的光盘,慢慢的要坠下山去了,那万里无云的天空蓝蓝的,像一个明净的天湖。满天红霞,好似天女散下一件红衣裳。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此刻,老师教导我们的话语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要孝敬长辈,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对呀!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想起爷爷那沧桑的面容,斑白的双鬓,这是无情岁月残留下来的痕迹呀!平时,爷爷是那么爱我,一直把我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掉。可是我从来没有为爷爷做过一件事,我是不是应该感恩爷爷、回报爷爷、孝顺爷爷呢?对了,爷爷每晚都有边喝茶边看报的习惯,我若是给爷爷泡一杯茶,爷爷该多么开心呀!
晚饭过后,爷爷仍像往常那样,坐在沙发上看报纸。我连忙跑进厨房,烧了一壶开水,从柜子里取出一个茶杯,放入爷爷最爱喝的大红袍,再倒入开水冲泡。顿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好香呀!难怪爷爷这么喜欢喝大红袍!我小心地端着茶杯,来到爷爷身边,恭恭敬敬地说:“请您喝茶吧!”爷爷抬起头,很惊异地看着我:“哟,我孙女儿给我泡茶啦!”我笑着说:“是的,爷爷快喝茶吧!您要再不喝的话,茶就凉了!”爷爷忙放下报纸,接过我手中的茶杯放到嘴边,眯起双眼,深吸了一囗气“真香呀!香!”爷轻轻地抿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好茶!好茶!”说着,爷放下茶杯,捏捏我的小鼻子,眉开眼笑地说“今天,太阳打从西边出来啦!孙女儿给我泡茶喽!”“哎呀,爷爷您平时那么疼爰我,我却没有为您做过一件事,今天是重阳节,我正想借今天这个机会来孝敬您!”爷爷乐得合不拢嘴,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有种说不出来的舒爽劲儿。
窗外,风轻轻地摇动树枝,叶儿轻轻呢喃,在风中优美的舞蹈,沙沙沙~~仿佛一串爱的奏鸣曲,奏出生命中最和谐,最美妙的华章。
重阳节的散文 篇11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每逢每年这时,便是又到重阳了。重阳节,又名“老人节”。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时,总会赋诗一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人逢佳节倍思亲,团圆,敬老,便也是重阳节的习俗。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也成为了年过半百的老人。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模样,也都已经过去了,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总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我还没能力给爷爷奶奶添置大件,没能力做顶天立地的大事。但总要尽我所能的为他们在这秋风瑟瑟的季节添一件暖衣,做一顿饭,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
一场秋雨一场寒,今天上午却出现了难得的好天气,日光照耀在身上暖暖的,我陪爷爷奶奶坐在家门口的石桌上喝茶,聊天。爷爷奶奶给我讲爸爸小时候的事,说爸爸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喜欢踢足球,喜欢到处跑,喜欢和同学打来打去,还问我记不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事,记不记得爷爷带我去爬山,满山上转悠的事;记不记得爷爷养过的陪我长大的那条小狗;记不记得山上桃树开了的时候。我喜欢让爷爷背着我摘桃花枝!是啊,那时候,爷爷还没有生病,爷爷还背的动我。过了这么久,我长大了,再也不能在爷爷的背上看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了。
晚饭过后,爷爷来问我智能手机的问题。他说在许多地方要用健康码,他还是不懂不会,说小孩子,摆弄起手机来,也灵活。姑姑已经教过爷爷许多次了,爷爷只能摇头苦笑:“哎,我岁数大了,也记不住”!爷爷奶奶他们好像跟不上这个世界的脚步了,可是他们当年也是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有自己的青葱岁月!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他们想要融入我们很困难,那何不,让爷爷奶奶在关心的日常问候和笑脸里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呢?我想着,也是这样做着!愿我们的父辈们儿孙绕膝坐!幸福满堂彩!
重阳节的散文 篇12
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十重,称为“重九十”。而且因为在中国古代,六是阴数,九是阳数,所以重九被称为“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里,每年的9月9日,你要戴上山茱萸,吃松饵,喝菊花酒,才能活得更久;汉高祖刘邦的妻子齐夫人被杀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外,这一习俗也传入民间。
在古代民间,有在那一天攀登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攀登节”。相传这种习俗始于东汉。唐代登山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关于爬重阳的名篇。你去哪里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你通常会去爬山和爬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有两只小羊,这样才符合重阳的意思。有些人还在重阳糕上放一面红色的小纸旗,点燃蜡烛
至于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常见。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山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当香囊戴在里面,插在头上。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穿的,有的地方男人也穿。晋朝葛洪《西经杂记》记载重阳节是献给吴茱萸的。诗人王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一个人在异乡的陌生人,每逢佳节,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的身体被高高地用木板封起来,还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重阳节除了穿吴茱萸,还插菊花。这在盛行千古的唐朝已经是这样了。清朝时,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的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掀凶秽,招财进宝”,这是摘菊花头习俗的一种变化。到了宋代,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被切成吴茱萸和菊花,作为礼物佩戴。
在重阳节,我们也赏菊,喝菊花酒,这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诗酒、爱菊著称。后人有重阳赏菊的习俗。古时候文人为了更接近陶渊明,往往把赏菊和宴饮结合起来。北宋都城开封,重阳赏菊十分盛行,当时菊花种类繁多。清朝以后赏菊习俗特别兴盛,不限于九月九日,但重阳节前后仍是最兴盛的。
重阳节的散文 篇1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爸爸妈妈特别重视这个敬老节。我们选了奶奶喜欢吃的压面和水果,去看望她。奶奶看到我们,皱纹像秋天的菊花一样蔓延。她深情地拉着我的手说:“好几天没见了,长高了很多。”可能在老人眼里,我一直在变!
“奶奶,今天是重阳节。我要量量你的血压。”我一见到奶奶,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她。奶奶笑着打开袖子,我小心翼翼地把臂章绕在奶奶的胳膊上,两个手指之间留了个空隙,然后把臂章贴上去。我按下了血压仪的“开始”按钮,听到“哔”的一声后,我开始捏压球。
奶奶说“紧了紧了”,听到“嘀嗒”一声,我就不捏压球了。电子显示屏神奇地显示一系列数字:129、81和62。“奶奶,这次你血压正常,升129,降81,心跳62。”我用刚学的医学知识跟奶奶解释,奶奶高兴地说:“我孙子好厉害,能量血压。”听了奶奶的夸奖,心里很高兴。
我变强了!“奶奶,我想揍你一顿。我们去晒太阳吧。”奶奶合作地坐在阳光下。我拿起小拳头打了几下。我问奶奶是轻还是重要。奶奶很舒服地说:“这个很舒服。”于是我用小拳头把它打得左、右、东、西,把我奶奶的背打得满地找牙,虽然我奶奶让我多次停止打它。能轻轻拍打奶奶摇摇晃晃的背,拍打她陶醉的笑容,不是我的幸福。
打完背,给奶奶剪指甲:虽然奶奶说昨天刚剪的,但是因为眼睛白内障看不清,所以指甲剪的很粗。于是,我用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我参差不齐的指甲。奶奶满意地说:“嗯,好多了,别扎手了!”奶奶的指甲又厚又硬,我得努力把几处剪平。看着奶奶粗糙的手上青筋,不禁看到奶奶在干农活,做家务,还有小时候她背着我玩的那一幕.我盯着外婆,温柔地告诉自己:“以后我会经常给外婆搓背剪指甲。”
今年的重阳节真的很难忘。通过自己的工作,给外婆送去了一份孝心,自己也获得了一份幸福。
重阳节的散文 篇14
重阳节已经过去了,但关于它的一条新闻仍然发人深省。重阳日,解放日报记者随机进行了一次街头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是重阳节,也有知道的,但不知道重阳节与尊老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在下降。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他们的遗忘,但另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遗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在许多年轻人中享有无限风光。现在西方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情人节,但是对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并不在意。
事实上,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形式,是传统伦理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形式。但是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无法理解敬老的伦理内涵。在这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过在重阳节给父母送上祝福。这种名义上对重阳节的理解,只不过反映了传统伦理在很多年轻人观念中的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这种弱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对于那些喜欢“老了,老了,老了;年少轻狂,以及“年轻人”、“穷而不谄媚,富而不骄”等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是不应该的。因为正是后者所孕育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成为现代人格建构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逐渐被一些年轻人遗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的脆弱。幸运的是,这种冷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北京市25所中小学已将阅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纳入课程设置。据估计,全国已有100万儿童开始将阅读古诗和散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孩子背了多少古诗词,而是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真正成为这种优秀文化培育中“知书达理,重礼重义”的顶梁柱人才。
重阳节的散文 篇15
农历九月初九,两个九十重,称为“重九十”。而且因为在中国古代,六是阴数,九是阳数,所以重九被称为“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里,每年的9月9日,你要戴上山茱萸,吃松饵,喝菊花酒,才能活得更久;汉高祖刘邦的妻子齐夫人被杀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外,这一习俗也传入民间。
在古代民间,有在那一天攀登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攀登节”。相传这种习俗始于东汉。唐代登山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关于爬重阳的名篇。你去哪里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你通常会去爬山和爬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有两只小羊,这样才符合重阳的意思。有些人还在重阳糕上放一面红色的小纸旗,点燃蜡烛
至于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常见。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山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当香囊戴在里面,插在头上。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穿的,有的地方男人也穿。晋朝葛洪《西经杂记》记载重阳节是献给吴茱萸的。诗人王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一个人在异乡的陌生人,每逢佳节,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的身体被高高地用木板封起来,还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重阳节除了穿吴茱萸,还插菊花。这在盛行千古的唐朝已经是这样了。清朝时,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的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掀凶秽,招财进宝”,这是摘菊花头习俗的一种变化。到了宋代,还有五颜六色的花,被切成吴茱萸和菊花,作为礼物佩戴。
在重阳节,我们也赏菊,喝菊花酒,这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诗酒、爱菊著称。后人有重阳赏菊的习俗。古时候文人为了更接近陶渊明,往往把赏菊和宴饮结合起来。北宋都城开封,重阳赏菊十分盛行,当时菊花种类繁多。清朝以后赏菊习俗特别兴盛,不限于九月九日,但重阳节前后仍是最兴盛的。
【重阳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重阳节的感悟散文07-06
有关重阳节的散文10-05
有关重阳节的散文10-22
散文:感恩重阳节12-10
抒情散文 重阳节的感悟03-19
以重阳节为话题的散文推荐03-19
重阳节的散文(通用14篇)10-27
有关重阳节的散文 九月九重阳节散文10-01
重阳节散文诗《我的重阳》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