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关于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仅供浏览。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写,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通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下等人 押强盗 晏子
(失败) (胜利)
狗国 下等国 生盗之国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揭题,了解晏子
1、观看影片《晏子使楚》的片断。
2、说说影片中的主人公何许人也?与他争锋相对又是何人?
(借机介绍晏子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晏子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教师引: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子”在古时候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3、揭题读题:
解释“使”的意思。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4、过渡:刚才我们观看的影片就是《晏子使楚》的片断,看看课文又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供初读要求:
⑴ 标自然段,划生字词。
⑵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
楚王、晏子、侮辱、尊重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用波浪线划出)
反馈: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教师相机引导板书:
1、钻狗洞 狗国
2、没人才 下等国
3、没出息 贼国
从这些事情上晏子哪方面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根据板书尝试给课文分成三段:
起因──经过──结果(板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三、字词教学
写字指导:重点指导:谎、敝、淮、橘、贼。
〖板书设计〗
起因: 楚王侮辱晏子,侮辱齐国。
经过:1、钻狗洞 狗国
2、没人才 下等国
3、没出息 贼国
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再明脉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越国,楚王几次侮辱他?他又是怎样反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了很好的的铺垫作用。
二、深入课文,研读晏子
1、创设机会,自由研读:
⑴ 同学们,晏子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呢!仔细品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琢磨他的话外之音。
⑵ 多种练习,仔细品味: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随机出示以下几段话及相关训练:
①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______,楚王就是______。只要______就______。
板书:
狗国
②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这几句句子运用什么写法写的?
出示古文,找出与这些句子相对应的成语:举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③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指______。因为______,所以______。
板书:
最下等国
④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
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所以______。
板书:
强盗国
⑶ 从这些事情中,楚王的最后表现是什么?
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后教师板书:
只好打开城门
只好陪笑
只好赔礼
你能用几句歇后语来概括一下楚王的行为吗?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⑷ 同时可以看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楚王自恃国事强盛,几次三番侮辱齐国和晏子。最后还是晏子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书:
聪明善辩 心中有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了句式填空,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先个别练,接着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扎实练习,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请大家看板书,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越来越大,越是这样,他的下场就越惨:楚国成了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楚王也就成了狗王、最下等王、强盗王。这都是晏子聪明善辩,心中有国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来总结课文,使课文内容简洁易记,也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补充小故事《周总理巧斗美国记者》。
〖板书设计〗
聪明善辩 心中有国
晏子(齐)←不敢不尊重← 楚王
↓ ↑
面对侮辱→ 巧妙反驳 →完全战胜
【课后分析】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知道他的弦外之音该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个环节上,我有意识安排了几个句式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使语言文字训练更扎实更有效。在课文的结尾我又拓展了周总理的一个巧妙反驳美国记者的机智小故事,为的是更了学生懂得,在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和侮辱时,应该誓死维护祖国的尊严,熏陶和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另外,本堂课的板书也很有特色,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课文的整体内容,也含蓄地点出了中心──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争得荣誉,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就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3
分析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
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延伸到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之心)
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
[重难点]分析楚王与晏子的三次交锋,从而体会人物情感品性,延伸到晏子不畏强权的爱国之心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导入
简介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场景,导入到晏子使楚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个延续八百年的朝代,国号“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段。周天子分封诸侯,到春秋末期小国相继被大国兼并,大国之间相互争霸,而齐国和楚国都是当时的大国,这时候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于是就拉开了“晏子使楚”的序幕)
释题
子:对男子的尊称 使楚:出使楚国 晏子使楚:晏子(晏婴)出使楚国
(晏婴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孔子同一时代,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三、讲解
(一)录音朗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齐读
2、提问(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引出下一个问题,以下提问也是这个规律)
(1)几个主要人物?(2个)是谁?(楚王、晏子)
(2)楚王想对晏子干什么?(侮辱晏子)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4)晏子是如何反击的?(导入到下面段落)
(三)学习正文部分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提问: 楚王一共几次侮辱晏子?(三次)
3、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引出下文)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交锋(指明读该段)
问:发生在哪里?(城门)
怎么侮辱?(关城门、叫晏子从洞里进城)
叫晏子从洞里进城就是让晏子干什么?(钻狗洞)
晏子是如何反击的?(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简单推理:访问狗国才钻狗洞,你让我钻狗洞可以,那么楚国就是?(狗国)
既然楚国是狗国,那么楚王就是?(狗王)
如果你是楚王,你还会让晏子从洞里进吗?(当然不会,除非你承认自己是狗王)
第一次交锋结果如何?(楚王败北,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第二次交锋(指名读该段)
问:进了城门就来到了?(宫殿)
怎么侮辱?(齐国没人)
晏子如何反击的?
(举袖成云、挥汗成雨、摩肩檫踵 表示人多)
楚王:既然齐国有人为什么派你来啊。意思是说?(齐国没人才)
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
(齐国规矩,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来楚国了)
简单推理:如果楚王说晏子不是人才就表示晏子是?(下等人)
那访问楚国就表示楚国是?(下等国)
楚王会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吗?(当然不会)
楚王认为楚国是什么国?(上等国)
既然楚国是上等国那晏子就是?(上等人)
既然说晏子是上等人你能说齐国没人才吗?(不能)
很自然第二次交锋结果如何?(楚王败北,只好赔笑)
第三次交锋(指名读该段)
第三次地点在哪里?(酒席)
楚王怎么侮辱晏子的?(齐国人没出息,做盗贼)
晏子是如何反击的?(淮南柑橘又大又甜,一到淮北就成又小又苦的枳,是因为水土不同。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只是因为水土不同)
简单推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因此可推断齐国?(社会风气好)
一到楚国就做盗贼了,因此可推断楚国?(社会风气差)
这么差的社会风气,那表明楚国是什么国?(盗贼国)
显然第三次交锋结果是?(楚王败北,只好赔不是)
小结: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三次被反侮辱,三次皆以楚王败北告终。楚王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概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学习最后一段
经过三次交锋后,楚王态度最终如何?(不敢不尊重晏子)
体会人物品性
利用板书以及分析课文流程自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晏子的机智勇敢、以及不畏强权的爱国之心。
《晏子使楚》剧本,要求学生表演
序幕:(齐国宫殿)
齐王:晏大夫,本王派你出使国楚国,争取齐楚同盟。
晏子:臣必不负大王重托。
第一幕:(楚国宫殿,一大臣来报) 大臣:大王,齐大夫晏子出使我国,快到城门了。
楚王:齐国此次造访我国,无非想结盟而已,看我如何羞辱齐国。
(大臣哈哈大笑,然后在一起窃窃私语)
第二幕:(楚国城门)
(两武士手持长刀站岗,城楼上大臣等候着,城门紧闭。)晏子:齐国特使晏子出使贵国,请开城门。
大臣:原来是晏大夫,这边请。(手指“狗洞”) 晏子:(皱眉)此乃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稍等一会,烦请大人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国家? (大臣退,与楚王窃窃私语。) 大臣:(来到晏子面前,拱手,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晏大夫请
第三幕:(楚国宫殿) 晏子:(拱手,行跪拜礼)齐国特使晏子参见大王。
楚王:(冷笑)难道楚国没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叫你来呢? 晏子:(为难地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不屑地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楚王:(陪笑)今晚我设宴招待使者。 (众人下)
第四幕(宴席)
(众人坐在酒桌旁,说说笑笑, 两个武士押着一个犯人,从堂下走过) 楚王:站住,那个囚犯犯什么罪?哪里人? 武士:回大王: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朝着晏子,笑嘻嘻地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国大臣得意地大笑) 晏子:(面不改色)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赔笑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晏子:(拱手)哪里?我这次出使贵国,实是希望齐楚能永结盟好,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笑)好,齐国有晏大夫在,足见齐国强大,本王愿齐楚永结盟好。
(众人笑,举杯,做饮酒状。随后退下)
19:晏子使楚
楚王(侮辱) 晏子(反击) 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笑
没出息 盗贼国 只好赔不是
晏子:机智、勇敢、爱国
反思:
这是我在学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评课反映还不错,我也深有感悟。借今日国培之机,写下来作为参考。在上课之前,简介历史背静时体现大国相争的环境,从而自然引出齐楚相争,楚王侮辱与晏子反击。
我上课崇尚简洁,提问板书都显简炼,学生回答问题也求简洁。日常教学中常提醒学生尽量简炼,不要罗嗦。提问上注重引导,问题之间注意承接,往往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即为下一个问题的引子,尽量避免问题的突兀。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转承有序,思辩有据的熏陶与锻炼。
剧本表演也不错,学生发挥较好,几天前用了一节课时间让演员背诵台词,揣摩角色,并做相关指导。演练几乎是学生课后进行的。
教案设计的巧妙,就看上课流畅否?课中《晏子使楚》剧本,要求学生表演,更加深学生理解。
【张卫峰回复内容为】:
感谢陈老师的点评。
上课是否流畅,和老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教案是个框架,具体还要看老师的发挥与学生的素质配合。个人认为打比方是个比较好的引导方法。
例如:我在讲述到楚王说齐国人没出息时,从表面上的水土不同,要学生直接回答出深层的社会风气差比较难,所以我选择这样引导:假如一个班上,有a、b两组学生,a组学生喜欢打闹,不爱学习,欺负同学,b组学生爱学习,肯帮助人,互相鼓励。
问:你们觉得哪个组好哪个组坏?学生答:b组好a组坏。
有个学生,他常和a组在一起,那么他就会?学生答:变坏
我们有个成语就是这个意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和好人在一起会变好,坏人在一起会变坏。(有的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问: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就成盗贼了,那说明?
学生答:楚国人做盗贼,楚国是盗贼国
老师顺势补充:其实就是说楚国社会风气差(可以先提问,学生表达不出“社会风气”的话老师可以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