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有深度的文章
哲理人生,或“人生哲理”,它是指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哲理有深度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哲理有深度的文章
我们绝不用悲观为自己掘墓,一切只是如同我们需要站在阳光下,来唤醒林荫处那昏昏欲盹的精神。我们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揭示出人类自身的劣根性,而此种真理绝不允许在委婉的叙述中夭折!——题记
关于自私和欲望
自私和欲望是孪生的兄弟,然而自私和欲望又是从何而来?这是由生物趋利避害、求生的本能决定的。谁都无法逃脱。从此使得生存成为追求欲望(对生的欲望)的体现。正如我们自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无权决定自己的父母是谁一样,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绝不能因为某种崇高的追求而否定人性中卑微的一面,如同不能因功成名就而与父母断绝血缘关系一般,否则简直是掩人耳目的荒唐。
人类中若存在放弃自私,并无私的全部奉献的现象,其本质将是一种遗失自我的表现!而这恰恰与人类自我求生的本能相违背,故而我认为唯物哲学中的“反对人性自私论”存在着缺陷!自私是的确存在且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只是随着自私范围的变化,以及自私是普遍行为这一观点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确立,使得人们对自私的认识出现了盲区。可以这样理解,当个体的自私无限膨胀以至超出自身范围,而达到世界甚至更广阔的范围。那么显然此个体的自私范围绝不是其他个体的普遍适用范围,故而遭到排斥而被斥为“魔王”,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二战法西斯领袖们就是绝佳的例子。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无比渴望着无限广阔的自私范围。只是由于内部抑或外部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罢了。一旦这种条件成熟,无限度的欲望就会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当这种自私的范围缩小到自身的范围之内,或是说有限的超出自身的范围,伤及他人利益,但却因为这种自私的伤害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而使得这种越界行为在人与人彼此的伤害之中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致使人类无法察觉,而形成了一种“一定伤害内”的彼此认同,但绝不能因这种认同而否定了自私的普遍存在!好比你的好朋友在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刚刚洗净的苹果准备独自享用,而正当这时你的造访,打断了他原有的计划,你很随意的拿起苹果吃了起来,而你的朋友或许也把这当作了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毫无察觉,那么是否能够否定你人性中潜在的自私欲望呢——独享这个苹果的欲望?要么他会很随意的开玩笑道:“喂,我刚洗过的苹果便宜你了。”并且面带微笑地如是调侃道。那么在这句话说出的那一瞬间,他必定想到,这苹果应该是我吃的。那么你能否定在这一瞬间的潜意识活动里,并没有自私的存在吗?!只是这一切都已习以为常罢了。这种认同扩大之后也就成为了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尊崇的道德与法律,由于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情况下,每个个体的自私欲望都会无止境的膨胀下去,到最后谁也没办法获得满足,从而以这种形式规定了如何是对,如何是错。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避免某个个体自私范围的扩张而使得他人利益受损,从而使得绝大多数个体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欲望的满足感。
其次,倘若某个个体的力量绝对凌驾于其他个体之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私欲望就会无限膨胀,吞噬整个世界,永不停止,道德、法律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个体意志将冲破一切束缚,成为一切的主宰!直到这个个体生命的终结。正如美国电影《隐形人》中所表现的那样,当个体被赋予隐形的权利,他的欲望就成为了一切的主宰。固然用杜撰阐述事实是荒唐的,但这个中的精神是的确存在的。人类没有办法战胜欲望,只是能够在某种制约下,将其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而这种制约能力一定要远远凌驾于个体能力之上!一旦个体的力量无限的强大起来,就是世界末日的降临。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贤德君子,我们所谓的君子,充其量只是拥有较强后果预测能力和控制力的识时务者,他们只是深谙当前社会的道德法律力量,远远凌驾于每个个体力量之上,故而将欲望控制在社会普遍认同的范围之内。
现实中都不曾存在救世主,就更不要指望什么幻想中的救世主!宗教信徒崇拜的救世主其本质就是人类欲望集大成之化身,在人们的臆造中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左右着人世的悲苦存亡,其无限权利,正是人类本性中为满足欲望的最大向往!人类本性中崇拜并渴望着无限的权利以及欲望的实现!这就是人类自私的本性。所有的宗教信徒其本性均是欲望和权利(永生的权利)的狂热者!尽管他们在表象上,示人以“看破红尘悲苦,参透世间万象”的面目,终究宗教信仰是一种由于现实欲望和权利无法得以实现而产生的放弃现实追求的堕落懦弱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觊觎精神上对欲望和权利的永恒追求。一个很普通的例子,就能轻而易举的说明这一点,如女子因爱人的亡故而出家为尼,贤人因官场失意剃发为僧或者从此隐居山林。又是受什么左右而致使沦落如此田地呢?更为深刻的例子不必列举,仅这普通的一两件就足以揭示一切。信徒追求信仰,也只是“对生的眷恋以及渴望欲望实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罢了。或许将“七情六欲”置之身外的宗教信徒们苦坐祠堂参悟一生,始终无法参透的是这信仰中的本质所在!正如有人问泰勒斯,世上什么事最难,他答:“认识你自己。”道理就在于此。殊不知他们一生虔诚屏弃的东西却是他们灵魂深处孜孜不倦追求一生的东西!这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在数十载的信仰洗礼中,举步维艰的走完人生这一圈之后,却回到了原点而不自知或者说是始终在原地大踏步。这不正是宗教的欺骗性所在吗?古往今来,人们都是用无神论来揭示宗教的欺骗性,而根本用不着这般费力的探讨人身之外的神的存在与否。在这里,我们只需在自身寻求根源,指出人类的自私性与欲望性便能驳倒一切!世界上存在数亿信教者,这只能从侧面体现了人类欲望的膨胀,然而世界仍旧没有大乱,何也?只因这种欲望被制约在宗教与法律的范围之内,而一旦失去这种制约……
为何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的膨胀?于我来说,无知则无欲,如果人们不知道有这么一种快乐,也就无所谓追求念想。所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成全了毫无止境的欲望。文明的进步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这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这一方面的欲望满足了,另一方面的诱惑又在跃跃欲试。正如叔本华所说“不知足的动物啊!每当一次欲望得到满足时,就已经为下一次的欲望埋下了种子。”而世界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与发展,而这恰恰意味着自私与欲望将与人类永久相伴,不断膨胀。故而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最迫切棘手的问题不是资源匮乏,也不是人口膨胀,而是人类精神上的严峻考验!人类总是乐于贪图快乐而不能自已,这样难免要劳神,使得事后的人们无论是在外在形态上还是内在思想中都显得着实卑微起来,如何拯救未来的人类?
关于快乐与痛苦
幸福与痛苦,之于人类,都在思想中存在着放大性的本质。幸福可以渲染开来,有如成语——弹冠相庆、鸡犬升天中所描述的情形。而痛苦同样也能做到这一点,甚至要来得更加坚实有力!可以这样形容二者,若幸福是一纸欢快流畅的毛笔书法,那么痛苦就应该是一种铭刻。岁月没有办法不让笔墨褪色,甚至一场大雨过后就是一团氤氲,一塌糊涂。而关于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的铭刻,在风雨的吹打中只会慢慢的放大,犹如水滴石穿的道理,苦痛会不断的积累,这就是为何人们在经历了一次莫大打击过后往往会联想起过去的不幸而慨叹人生坎坷命途不济的原因。如果这铭刻说存在某种意义上的风化,也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打磨才能恢复些许原貌。由此看来,痛苦不只有着时间上的重量,又因是铭刻,故而平添了一份力道上的重量。“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存在的。”伏尔泰如是说。相比之下,幸福何尝不是短暂的,而痛苦则显得更为深刻。所以悲观才是真正能够促使人深刻思考的东西。
痛苦并不意味着将一切埋葬,它只是对“错”的一种长时间的反省,这似乎是与人类无尽的欲望相伴而生的,一定程度上克制了欲望的不断膨胀。而惟有经历了如是的反思之后,幸福才可能来得更顺畅些。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指出:“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由于人类始终存在着自私性与欲望性,从而使得过分的追求快乐更容易置人于堕落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正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道:“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期待幸福的过程是令人欣喜的,由于人类不知满足的心理在潜意识里作怪,所以人们对未来有着过高的追求与憧憬。在没得到之前,一切都是自己说的算,而当幸福来临了又是怎样呢?!哦……原来不过如此。也许正如张爱玲说得那般:“生活的悲哀也就在此吧,汲汲得来的东西到手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因为长久的过度欣喜,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幸福的程度,正如一个吃了蜂蜜的人,一段时间内无法再让蔗糖满足自己一样。倘若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又该如何幸福?!“乐极生悲”,世事总有一定的循环,“乐”与“悲”的界限不在乐之下,而在乐之极致。高塔之倒,不在于根基不稳,而在于过高的塔身使得塔基无法再堪担如此之重负。正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恨”,不断的追求幸福,那么痛苦来临的时候就显得越发致命!知足者常乐。
综上所述,纵欲已经成为一种原罪。那么叔本华所说“……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愚人在生活中追寻快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受骗了;而智者则千方百计的躲避祸害……”之于我们就有了积极的思考价值。
关于生死
人类注定世代都将奔劳于寻求永生的道路上,这取决于人类的本性。回溯到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时至今日人类试图破解人类基因图谱而找到延缓衰老的秘密。而事实证明,人类再庞大的欲望也无法冲出自然法则的束缚!
“所有事物消失得多么快啊!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中是对他们的记忆的消失。”如果一切都如奥勒留所说。那么获得永生的方法无非有两种:其一是以一种完全自省的方式切实写下自己的往事,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清醒记录,一种没有丝毫杂念的有生对无生的托付;其二则是通过占领他人的记忆空间来实现。我将这称为“第一人称生存”到“第三人称生存”的过渡,即以“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到以“他”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的过渡,即实现永生的方法,实质则是精神永生。
首先是关于第一种获取永生的方法。那么是否会有一个人愿意在记录下毕生辉煌的同时,而愿意将一生所拥有的琐碎的以及每一个点滴的不良嗜好以及非分之想如实呈现给世人呢?譬如,你在朋友不经意冒犯你时,装出一种宽容的态度,而在心里默默的诅咒他;你曾经因一时无法抑制的欲望而对妻子产生了背叛的想法,事后却又百般的取悦妻子等等等等。果真存在这样的人吗?其实就连我本人在撰写上述事例的时候,都试图尽量避免自己身上存在的陋习,以免读者读到这里时会联想到作者本人。更何况让一个人将自己的所有缺陷豪无保留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世人生活需要伪装即使到死,也有要一直伪装下去的理由。虚伪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第二张脸。既然无法完整的记录,那么这种形式的再生也将是残缺的,如同受尽酷刑折磨,躯体支离破碎的苟延残喘一般,至此这条永生之路已经对人类关闭起来。
其次是关于第二次获取永生的机会。爱美与虚荣是人类对生的一种眷恋。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尽可能多的人来注意自己,一种强行的.对他人记忆空间的霸占。这或许就是人类骨子里因求生本能而潜在的霸道与无理。即使这种心理不被任何人察觉,可它的确存在。这种永生似乎犹为适合女人,女人天生就是戏子,天生就是为舞台而生,为虚荣而生,任是再漂亮的女人,再悉心打扮的女人,也从没为自己装扮过,所有装饰无非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罢了,否则美与丑的标准又该来源于谁呢?她们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一直把自己的男人当作炫耀和撑腰的本钱,她们更乐于考虑男人的物质配备如何,例如是否有一双硬朗的拳头,是否有足够大的口袋。而对于精神上的缺陷她们可以将其无限缩小成优点,正如流行于女人之间的一句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她们天生为勾引而来,女人绝不希望一辈子只有一个男人关注她,她们永远不愿放弃任何一次笼络男人注意的机会,即使她们并不是要和你发展成某种关系,她们要在有生之年让更多人记住她们的风采,就算标准的淑女也不例外。倘若世界给她一次纵欲的权利,让她摆脱道德束缚,她会说我最羡慕的就是那些疯丫头式的生活。不得不说女人的命运既是一种幸运,幸运她们天生就有一张漂亮的面孔;又是一种悲哀,悲哀她们一生都为别人而活——生育前为男人活,生育后为孩子活。其实所有人都是在为别人而活,我们努力活得精彩只是为了不断的符合别人眼中所谓的价值。而当我们把这一切同求生的本能联系到一起,同对寻求永生联系到一起,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无辜而卑微。人类是多么的惧怕死亡!
当生死已被看作你身后不断更迭的幕布,那么你会发现我们天生就是在表演。而据此说女人天生就是戏子便不足为过。
在这幕布式的生活中,生命成为了单纯的经历,而我们则成为观望者。观望者的最大悲哀在于一旦剧场的顶灯暗下,他们的悲喜就成为一种亦步亦趋的形式,仅仅决定于眼前不断更迭的场景。他人哄笑,于是我也从这笑中找到了洋笑的理由;他人落泪,于是我也在这氛围中呼吸了悲哀的空气。
那么在这剧场里,什么才能由我们自己做出决定?
任何国家的风俗都对葬礼有着严格的讲究,任何民族对死的话题都是犹为重视且尽量避而不谈的,任何宗教信仰都存在着永生来世观念。由此不难看出,人类的本性是多么的胆小怯懦。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大无畏,所有人都是胆小鬼(在这它只是一个中性名词)而已,即使是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英雄也不过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轻易看穿死的恐惧,是因为他们早已为活做好了打算。他们选择了他人记忆的生存方式。英雄之死势必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而在这理想背后是成千上万的追随者。英雄是用死换取了他们的记忆空间。由此便能有恃无恐。瞬间的死亡痛苦与永世的生又是一个怎样的比较呢?同样宗教信徒们看破生死境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从没想过死的过程而是一心打点着死后的天堂——准备迎接永生的到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理——大无谓,大超脱的前提还是活着。
真正的死是空间与时间上的一并消失,这是相对于物质与精神而言。但人类始终觊觎的就是空间上的永久,那么显而易见人类——真正的胆小鬼是物质的狂热追随者。
我们不停追求的永生不过是残缺精神堂而皇之的苟延残喘。
在与人类劣根性彼此对峙的5000字当中,我想我已经用悲观为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启示。就这样,在他人看来,我拥抱着悲观哲学死在了叔本华的怀里,而我以为接受了一瞬间的痛苦,却揭示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痛苦,在接受这一瞬间的同时,我同样在他的哲学世界中找到了幸福——“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有哲理有深度的文章】相关文章:
有深度的哲理文章04-04
有哲理有深度的经典文案10-19
有深度的哲理句子06-13
有哲理深度的经典说说04-28
有深度的哲理故事10-12
有深度哲理的句子08-31
有哲理有深度的话集锦09-13
关于有哲理有深度的经典段落01-25
有哲理文章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