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校以品质与素养、学习与实践、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1、方向性原则:评价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客观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出合理的评价。评价坚持主体参与,以学生、家长、教师评价相结合。
3、全面性原则:评价体现全面性和综合性,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评价内容进行全面考核,有根据地作出判断。
4、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评价目的,建立简便易行、利于操作、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价。
5、发展性原则:尊重人的发展性与特殊性,注重评价的内容多元、方法多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6、参与性原则:要加强学生之间、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对话与交流,增进理解与沟通,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形成和谐的学校文化。
1、基础性发展目标
基础性发展目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品德与素养、学习与实践、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
2、学科性发展目标
学科性发展目标在关注学生各学科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包括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合作学习、乐于实践。
评价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把握“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的操作原则。
1、日常性评价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1)、即时评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学业考试。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除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可设展示性评价,允许学生进行二次考试。
(3)、实绩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及文体艺术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2、阶段性评价
(1)、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评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编印各种相关的评价子表,广泛宣传和培训。
(2)、综合素质评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评价小组,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培训工作,统一思想,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综合素质评定小组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每学期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将评价结果填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应由学校评定委员会组织进行,要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完成。评定时以学生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结合学科成绩确定学生的评价等级。
1、评价结果的呈现
(1)、等级表达。分为A、B、C、D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质性评语。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
2、评价结果的运用
(1)、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定结果只公示“优”等级,其余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
(2)、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对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评定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
(3)、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为了激励和提醒学生及家长,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作为学校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新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的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即“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发展方向;既要依靠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等。学校在评价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特拟定本试行方案,作为开展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指导性意见。同时,希望全体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情况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本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本方案逐步完善。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为了使各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以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特拟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评价目的: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既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项内容。
1、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家乡、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行为习惯。
(2)学习愿望和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各项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
(4)个性与情感:能够注重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生活、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能积极乐观地对待困难,逐步养成勤奋、自律、宽容、自强的个性品质。
(5)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和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6)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审美与表现:拥有健康的审美世界,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积极参加各项艺术活动,能用适当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或有一项艺术特长。
2、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即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评价标准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指基础性发展评价标准。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方面的评定,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定等级,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
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保护环境、参加公益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省、市、县(区)有关部门嘉奖的,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栏中。
2、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级分A、B、C、D四级。
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评定为A;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定为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评定为D。
凡评定为A等级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评定为A: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学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等。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方面评定为A:在校内外大型体育、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身体素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秀等级;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相关部门组织被认可的体育比赛的前十名获奖者,音乐、美术等比赛获三等奖以上(含集体项目);市教育行政门组织的体育比赛的前六名获奖者和各项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含集体项目)。
五、评价的具体措施: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大部份。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几种形式:①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②表现性评价;③即时性评价;④档案袋记录。
1、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
单元测试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考察对本单元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形成要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可以用书面方式检测也可以用实践活动检测。测试形式可开卷也可闭卷。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包括对课题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评价;对实验操作的评价;对艺术、科技作品的设计及活动展示的评价。这一评价形式可比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活动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课堂观察中的即时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积极反馈,给学生以鼓励、指导和调整。教师可根据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二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记录。这种评价可根据需要一天一次,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评价次数因人而异,不是整齐划一的。
课堂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学习兴趣,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方法的独特性,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想像的丰富性;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课堂评价的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列举的“要素”只对教师和学生起一个导向、参考作用。
4、档案袋记录
通过收集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来表现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教师、家长对档案袋记录的内容取舍都有参与权,但以学生的意见为主。
学习评价中档案袋的基本内容如下:
(1)一年级新生学前情况调查表;(2)语文学科评价报告;(3)数学学科评价报告;(4)学生兴趣特长发展表;(5)考试试卷;(6)其它(如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作业评语、学期评语、自己愿意保留的作业、获奖证书等等)
5、其它形式的评价
(1)完成作业情况评价。在作业过程中,可实施由学生“自定目标、自我评价”的“双自”评价方法,也可实施小组互评、教师建议,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以评星和鼓励性语言结合起来)。这种评价对学生有一种自我约束和对作业正确与否的自我判断,这也可以让教师比较好地观察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理解程度和学生看待自我的客观性与自信度。
(2)小组评价。这一评价形式多用于对学生“作品”的欣赏和交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真地分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听取他人观点,欣赏他人的作品和观点,学会吸收他人有益的建议并改进自己的作品。
(二)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或学年进行,对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是一种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阶段性评价一般由期末考试和实践检查两部份构成。
(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发散性和求异性;想力丰富程度。
检测形式可分为闭卷和开卷两种:通常情况下,语文、数学、英语闭卷,思品与生活、科学等开卷。
(2)实践检测
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科学、英语等学科既有书面检测,又有实践检测,其余学科只进行实践检测。
实践检测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科的不同可以有所区别,但是应力求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学生实际,主要有:探究性学习,调查访问,生产劳动,实际操作,信息收集和整理,社区服务等。
●语文可以有口语交际,朗读,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演讲比赛,办手抄报等。
●数学可以有计算,动手操作,调查统计,参观访问,测量,设计制作等。
●英语可以有唱英语歌,简单的英语会话,编演英语小品等。
●科学可以有实验操作,实际观察,科学试验,社会调查,科技制作等。
●品德与生活可以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
●音乐可以有唱歌,乐器演奏,打节奏或进行指挥,欣赏乐曲等。
●美术可以有作画,雕刻,剪纸,捏象皮泥,名画欣赏,写生等。
●体育主要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三)阶段性(期末)综合评价实施要点
1、形成性评价由学校、教师自行组织,将平时的学习表现,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课堂评价、作业情况等有所侧重地进行汇总;再和期末检测进行综合,做出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学期测试的成绩的权重以1:4为宜。
2、期末考试按照区教研室统一命题,学校统一组织并进行期末考试成绩质量分析,便于对教学质量的掌握和监控。
3、分值计算。
(1)学生阶段性(期末)综合评价得分=期末检测得分×80%+学期形成性评价得分×20%
(2)期末检测得分=期末考试分数×80%+实践检测分数×20%
(3)学期形成性评价分数=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课堂评价+作业情况(形成性评价项目和内容可根据学校、学生情况自主确定,综合评价按照多数的原则进行综合)。
4、结果呈现。总评结果的呈现,可以有两种形式:学业成绩和综合评语。
(1)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实践创新,均可用五星制五等级(90分以上为五颗星,80-90分为四颗星,70-80分为三颗星,60-70分为二颗星,60分以下为一颗星)来反映其发展水平。评定情感态度的依据主要是学习表现,评定知识技能的依据主要是单元测试和期末检测,评定实践创新的依据主要是实践活动。学业成绩可以先由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由教师综合评定。
(2)综合评语。综合性评语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评语,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尽量发现其闪光之处,也要指出其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并指明努力的方向。肯定进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就学生个人进行纵向比较,不宜作横向比较,不在班上排名。指出不足,应用激励性语言表述,把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融合起来,如说,今后如何如何,就会怎样怎样;要是能怎么怎么,那就更好了,等等。评语中既有对客现事实的陈述,又不乏主观情感的自然流露,让人民教师对学生的深切关爱,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跃然纸上。
六、评价结果
(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客观、公正的整体描述。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
评价等级分为A、B、C、D、E五级,依次对应优秀、良好、中等、一般、不合,描述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评价为“不合格”时,应极其慎重。
(二)小学生毕业标准由小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两部分组成。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及格以上和综合素质评价一般以上,准予毕业。
小学生升入初中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小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和成长手册应一并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带到初中。
七、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学部成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作为本部评价工作的领导和仲裁机构。委员会由学部领导、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一般为7—9人,在本校公示后报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每班都要成立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每个小组成员5—7人,由班主任担任组长。
(二)建立公示制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应向学生及家长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
(三)建立申诉和举报制度。对评价的结论,如果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经过广泛和深入调查和讨论后做出决定。
(四)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评价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可向学部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和投诉,学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调查和处理。对评价工作委员会答复或处理不满意的,可向学校行政部门反映。学部评价工作委员会和学校行政部门应详细记录各项举报、申诉、查处过程及结果。
(五)建立诚信制度。对参加评价工作的人员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应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取消其参与评价工作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建立监控制度。学部评价工作委员会应组织人员对评价工作不定期进行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全面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纠正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评价工作结束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班按照一定的比例抽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尤其是对获得“优秀”等级学生的状况进行复核。
【方案B】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
通过实施新的评价方法,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自主性原则。
要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3、综合性原则。评价的内容,既要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的评价。在学习能力方面,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4、多样化原则。评价的方式力求多样化,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课内评与课外评相结合。
5、多元化原则。评价的主体要做到多元化,建立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主体,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6、激励性原则。评价的行为要以鼓励性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树立学习、做人的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水平”、“知识能力水平和学科成绩“、”身体健康水平”、“劳动技能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等五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内容要素、等级评定等。(略)
四、评价方法和要求
(一)评价方法
1、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参评主体。
(1)、评价方式:①、阶段评价,班级周评“小标兵”和学校德育处主题活动月的“星级学生”评价;②、综合评价,期末在周评小标兵和月评“星级学生”的基础上实施总评;③、“新三好学生”的评选。
(2)、扩大参与评价的主体,具体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或社区参评、班主任和学校少先队总评等五个方面。
2.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表现,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各维度要求,在提供相关实证材料的基础上,确定自评等级。
3.学生互评。周一班会或其它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首先分小组评价,评价小组由组长负责,小组内首先是学生自评,然后互相评价,讨论确定互评等级,组内依据自评和互评结果推举出本组“小标兵”。评价时,学生可在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中的相关单项评价栏内,分别用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四个等级呈现。
4.班级评价。班会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基础上,由小组组长汇报本组评价结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再汇聚学生互评意见,综合学生日常表现和家长评价,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和大家一起推出一周的班级“小标兵”。
5、家长参评或社区代表点评。班主任老师在周五将周评班级“小标兵”表下发给学生,由学生带回家,父母在表内“家长评价”一栏填上评价意见,周一学生将评价表带回学校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做为总评积累,让学生获得激励。
6、月主题活动评价“星级学生”,由各班主任依据班级周评资料,组织本班学生讨论,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再向学校少先队推举出本班当月的校级“星级学生”,学校少先大队、德育处以及班主任共审核通过,周一学校升旗仪式上集中表彰,并由班主任将结果记入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手册,做为期末总评和评价“新三好”的重要依据。
7、“新三好学生”的评选必须由学生自己报名,其具体条件为:首先,在校学生每学期中学生各科成绩不低于优秀等级,参加公益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其次,参评学生必须有家庭对其表现行为的“良好”以上的评价;同时,参评学生在本学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等级必须在“良好”以上。
(二)评价要求
1、评价次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如实填写,不得敷衍应付。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终结评价为主,在学年末进行。周评班级“小标兵”,月评校级“星级学生”与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周评班级“小标兵”和月评校级“星级学生”是期末评价的依据。
2、评价结果。从评价维度所包含的要素及其关键表现入手,通过整体判断对各维度给出恰当等级,以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次呈现,每周班级评价“小标兵”时,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分别对照各项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给出等次评价;期末在综合项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总评等次;评价均以星级形式呈现,个人自评、班级小组互评、家长或社区参评、班主任点评等,均在相对应的项目栏内标出“★”,其中,家长参评与班主任评价除了用星星符号代替外,还要在最下面栏目内写上精当评语。
3、班主任或学校评价。有针对性的填写概括性与描述性评语,客观填写评定意见。
总之,要确实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同层面,不同时段,不同参与主体的评价,使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3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市教体局和学区的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专业支撑与制度建设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过程培养和过程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二、评价目的
1、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方案》,强化素质教育,把小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反映小学学生的发展状况,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坚决克服唯分数论的顽瘴痼疾。
3、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4、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面向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进一步倡导素质教育,宣传基础教育课改实验,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三、评价原则
1、服务育人原则。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育人工作实现有机结合,发挥评价对小学学校育人工作的统领和服务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过程,不断发现、发展自己的潜能优势,不断进步。
2、民主公开原则。坚持“谁了解、谁评价”“谁评价、谁负责”,保证评价主体在充分了解每一位被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开展评价工作。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保障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公平公开,保障学生、家长知情权。
3、简便易行原则。在保证评价内容全面的基础上,提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和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要素,制定要素评价标准,进行重点评价。进一步优化评价流程,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评价负担,提高可操作性。
四、评价主体
包括学生本人、本班同学、本班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
五、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五个方面进行。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等思想素质与品德发展方面的表现。
其中德育教育包括: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品德教育,课程教育等。参与少先队队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
开设的课程包括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少先队课程等。
节日类课程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庆日:劳动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植树节等。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学雷锋日、母亲节等。主题教育日:禁毒日、安全教育日、入队仪式。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节会课程知识的掌握、应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法、深层次思维)及获得的标志性成果等。重点是参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修习情况,包括学习品质、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经历等。
开设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美术、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安全素质等。重点是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和成果,以及健康生活养成方式、人际交往、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等。
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节会主要指学校每学期组织的运动会、体育节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和艺术素养,参加艺术类活动的经历和标志性成果等。
开设的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
主要指学校每学期组织的艺术节、文艺汇演等。 5、创新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学校生活(课程教育、节会活动、2+1+X教育中X:三项劳动技能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劳动实践、动手操作、体验经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重点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习情况、生活技能、研学旅行、考察探究、职业体验、设计制作、军训等实践活动的经历、培养的能力。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强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的评价。
开设的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三项劳动技能主要是根据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节会主要指学校每学期组织的科技节、植树节、劳动节以及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等。
六、评价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包括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底线评价。七、评价的具体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积分核算实行百分制,主观性评价10%(10分),客观性评价90%(90分),底线评价实行一票否决。
(一)主观评价10分
主观评价采用评语、量表两种评价方式。 1、评语评价
主要指学生本人以及教师、家长等对学生成长情况进行描述。评语评价在每学期末进行,反映学生一学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评语评价不计入学生的评价成绩。评价流程一般包括:
(1)自我评价。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用写实性语言陈述、记录本人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并以典型事例支撑。一二年级可由学生叙述家长代为填写,其他年级学生自己填写(见附件4和寿光市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档案)
(2)同学评价。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评价的形式,依据学生在班级中的日常表现,经过充分讨论,用正向语言对学生五个维度的主要优点、努力方向等进行描述。本评价主要由小组长填写。一二年级不填写。(同学评价表见附件4和寿光市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档案)
(3)教师评价。学生成长导师或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成长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分析记录学生发展的信息,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并指出努力和改进方向。教师评价要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真实反映学生的变化;
要突出正面引导,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本评语由班主任进行撰写。(见附件4和寿光市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档案)
(4)家长评价。家长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根据子女在家在校的表现以及成长变化情况撰写评语。家长评语主要用于引导家长更深入参与学生成长,并为教师指导学生成长提供参考依据。学校要在家长撰写评语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家长评价表见附件4和寿光市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档案)
2、主观性量表评价
(1)学校制定的评价量表,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五个纬度。(主观评价量表见附件5和寿光市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档案)
(2)量表评价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主观评价量表的具体指标通过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来呈现。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前后完成。评价量表由学校统一制定,填写到学校制定的电子表格中,统一组织学生、教师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表格来完成。其中教师评价中的道德品质由道德与法治教师、班主任填写;学业水平由全部考试科目教师填写;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部分由音体美心理健康老师填写;创新实践由信息技术教师、实践课教师、劳动课教师、科学教师填写。五个维度,一二年级无小组评价,其他年级小组进行评价。
量表评价结果=小组互评(占20%)+教师评级(占30%)+班主任评价(占50%)
(二)客观评价(90分)
主要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对学生参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修习情况,以及参加各级、各类节会活动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等可测量、可量化的内容进行评价。每一项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及参与质量两个方面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采用学分制呈现,并确保必要的区分度。客观评价主要包括写实性记录评价、测试成绩和标志性成果三部分。
记分办法:写实性记录占比16%,测试成绩占比44%,标志性成果占比30%。
写实性记录评价主体:学生本人和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组长测试成绩评价主体:班主任、各任科教师标志性成果统计责任主体:各班班主任1、思想品德
采用写实性记录评价(8分)和标志性成果评价(10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1)写实性记录评价
写实性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日常表现(参照第五部分评价内容中的思想品德部分),各班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写实性记录评价内容标准》(见附件6)制定本班的写实性记录记分细则。写实性记录由组长和班主任填写,班内设置专用周积笑脸榜,小组长根据笑脸的获得,填写在周记录表中。由本组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每周进行签字确认,每月一统计,然后留档保存,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汇总,由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签字公示后,班主任将成绩填写到学校电子统计表中。(写实性记录周表、月汇总表、学期汇总表见附件7)
(2)标志性成果评价
标志性成果根据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进行认定(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见附件8),由班主任进行汇总,·依据学生提供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成果证明、各种表彰文件等为准。班主任每学期末将标志性成果放到学生成长档案中存档。
(3)评价人员职责
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记录日常写实性记录并签字确认。
班主任负责调度学生的写实性记录及周记录、月统计和学期汇总评价工作。
2、学业水平
采用写实性记录(5分)、测试成绩(8分)和标志性成果(5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1)写实性记录
(2)写实性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在学业水平方面的日常表现(参照第五部分评价内容中的学业水平部分),各班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写实性记录评价内容标准》(见附件6)制定本班的写实性记录记分细则。写实性记录由组长和班主任填写,班内设置专用周积笑脸榜,小组长根据每个笑脸的获得,填写在周记录表中。由本组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每周进行签字确认,每月一统计,然后留档保存,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汇总,由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签字公示后,班主任将成绩填写到学校电子统计表中。(写实性记录周表、月汇总表、学期汇总表见附件7)
(2)测试成绩
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随期中和期末测试一起)的测试成绩。其中国家和地方课程以市教科研中心组织的期末检测成绩为准,地方课程(包括环境教育、传统文化)由本学科任科教师自主命题进行检测。
测试成绩由班主任根据期末成绩将学生各科成绩按照A(15%)、B(20%)、C(30%)、D(20%))、E(15%)五个等级计入客观性评价中。(测试成绩汇总公示表见附件9)
(3)标志性成果
标志性成果根据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进行认定(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见附件8),由班主任进行汇总,依据学生提供的获奖证书、
荣誉证书、成果证明、各种表彰文件等为准。班主任每学期末将标志性成果放到学生成长档案中存档。
(4)评价人员职责
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记录日常写实性记录并签字确认。
教导处及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任课老师负责提供本学科的测试成绩。
班主任负责调度学生的写实性记录及周记录、月统计和学期汇总评价工作。
3、身心健康
采用写实性记录(1分)、测试成绩(12分)和标志性成果(5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1)写实性记录
主要记录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的日常表现(参照第五部分评价内容中的身心健康部分),各班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写实性记录评价内容标准》(见附件6)制定本班的写实性记录记分细则。写实性记录由组长和班主任填写,班内设置专用周积笑脸榜,小组长根据每个笑脸的获得,填写在周记录表中。由本组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每周进行签字确认,每月一统计,然后留档保存,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汇总,由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签字公示后,班主任将成绩填写到学校电子统计表中。(写实性记录周表、月汇总表、学期汇总表见附件7)
测试成绩
包括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占40%)。体育考试考试成绩(占20%)、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考试成绩(占20%)、安全教育测试成绩(占20%)。学生体质测试、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由本学科老师自主命题完成测试。若因特殊原因教体局或者学区未组织体育考试,将该纬度所占分值并入学校组织学生体质测试。
测试成绩由体育老师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完成对学生的测试,根据学生个人测试成绩(百分制)填入学生的评价量表中。测试成绩表交班主任。最后由班主任统一上交。(测试成绩汇总公示表见附件9)
(3)标志性成果
标志性成果根据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进行认定(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见附件8),由班主任进行汇总,依据学生提供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成果证明、各种表彰文件等为准。班主任每学期末将标志性成果放到学生成长档案中。
(4)评价人员职责
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记录日常写实性记录并签字确认。
教导处及体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任课老师负责提供本科目的测试成绩。
班主任负责调度学生的写实性记录及周记录、月统计和学期汇总评价工作。
4、艺术素养
采用写实性记录(1分)、测试成绩(12分)和标志性成果(5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1)写实性记录
主要记录学生在艺术素养纬度的日常表现(参照第五部分评价内容中的艺术素养部分),各班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写实性记录评价内容标准》(见附件6)制定本班的写实性记录记分细则。写实性记录由组长和班主任填写,班内设置专用周积笑脸榜,小组长根据每个笑脸的获得,填写在周记录表中。由本组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每周进行签字确认,每月一统计,然后留档保存,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汇总,由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签字公示后,班主任将成绩填写到学校电子统计表中。(写实性记录周表、月汇总表、学期汇总表见附件7)
测试成绩
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考试成绩和音乐、美术(含书法)技能测试成绩。音乐、美术(含书法)技能测试成绩由各任课老师统一组织命题测试后提供。
艺术素养成绩=音乐(占50%)+美术(占50%)。
音乐成绩=音乐检测成绩(50%)+音乐技能成绩(50%);
美术成绩=美术检测成绩(50%)+美术技能成绩(30%)+书法技能成绩(20%)。
若因特殊原因未组织音乐和美术考试,则将该纬度所占分值并入学校组织学生技能测试。
测试成绩由相关老师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完成对学生的测试,将本科测试成绩上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将各科成绩相加得出总分,填写到评价量表中。(测试成绩汇总公示表见附件9)
(3)标志性成果
标志性成果根据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进行认定(标志性成果认定办法见附件8),由班主任进行汇总,依据学生提供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成果证明、各种表彰文件等为准。班主任每学期末将标志性成果放入学生成长档案中。
(4)评价人员职责
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记录日常写实性记录并签字确认。
教导处及音乐、美术和书法任课老师负责提供本科目的测试成绩。
班主任负责调度学生的写实性记录及周记录、月统计和学期汇总评价工作。
5、创新实践
采用写实性记录(1分)、测试成绩(12分)、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标志性成果(5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1)写实性记录
主要记录学生在创新实践纬度的日常表现(参照第五部分评价内容中的创新实践部分),各班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写实性记录评价内容标准》(见附件6)制定本班的写实性记录记分细则。写实性记录由组长和班主任填写,班内设置专用周积笑脸榜,小组长根据每个笑脸的获得,填写在周记录表中。由本组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长每周进行签字确认,每月一统计,然后留档保存,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汇总,由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签字公示后,班主任将成绩填写到学校电子统计表中。(写实性记录周表、月汇总表、学期汇总表见附件7)
八、评价结果的汇总呈现及使用
1、学期综合素质等级的认定办法。
每学期末,通过电子表格计分表将学生的主观评价、客观评价等各项成绩进行汇总,得出本学期该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级。各等级比例实行总量控制,其中A(优秀)等级比例不超过30%,B(良好)等级比例不超过50%,其余为C(合格)等级,严格控制D(待合格)等级人数,D等级评定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一票否决制度,除严重违纪学生(触犯学校规定底线标准)外一般不予评定。
2、毕业综合素质等级的等级认定办法。
(1)毕业综合素质等级的等级计算公式。
N=Yn1*5%+Yn2*5%+En1*5%+En2*5%+San1*5%+San2*5%+Sin1*10%+Sin2*10%+Wn1*10%+Wn2*10%+Ln1*15%+Ln2*15% N代表毕业综合素质等级,n1、n2分别代表上、下两个学期的等级,Y、E、Sa、Si、W、L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六,六个年级。
(2)毕业综合素质等级比例的确定。
参照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规定,在评价时各等级比例实行总量控制,A(优秀)等级比例30%,B(良好)等级比例50%,其余为C(合格)等级,D(待合格)等级评定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一票否决制度,除严重违纪学生(触犯学校规定底线标准)外一般不予评定。
(3)综合性评语。
除毕业生综合素质等级外,班主任老师还要依据学期评价结果、综合荣誉等,给毕业生撰写毕业评语。对学生在校六年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整体描述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
(4)毕业综合素质等级的确认、审核、公示、上报。 ①结果汇总。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员通过电子表格汇总表对学生小学阶段各学期的评价等级进行汇总、确定等级。学生12个“学期评价”结果优秀=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2分,根据一年级按10%,二年级按10%,三年级按10%,四年级按20%,五年级按20%,六年级按30%的原则,计算出毕业总分值,确定出学生的毕业等级。
②公示、确认结果。将评价认定结果通知学生本人,在班级、校内以及学校网站予以公示,公示期5天。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确认单》上签字。班级认定小组填写《班级综合素质评价确认单》。
③班级认定小组进行复审。公示期间,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书面向班级评价小组提出申请,班级评价小组核实后进行复议,并将相关确认单、复议情况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
④学校复审。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审核《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确认单》、《班级综合素质评价确认单》;填写《小学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对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认定情况、复议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对审核结果有变动的进行重新公示。
⑤公布确认结果。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以文件形式公布已经确认的评价认定结果,打印汇总表。
⑥审核上报。将审核后的认定结果确认单、汇总表进行胶装后上报教育学区。
3、结果使用。
1、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依据。
学校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和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册和档案袋。
学生成长记录册主要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写实记录、评语、评价结果等;写实记录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客观记录能集中反映自身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与结果的关键事件和重要活动,包括时间、地点、事件始末、事件内容或活动过程、感悟等。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反思总结,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充分发挥评价过程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多样发展。
学生成长档案袋用于存放学生成长记录册、典型材料、标志性成果等。典型材料包括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作品以及各类标志性成果等。
2、作为家长把握学生发展情况的依据。
学校每学期末向每名学生、家长提供《寿光市小学学生健康成长档案》,内容包含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五个纬度的发展情况及综合素质评价等级。
3、为初中学校提供参考。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毕业评价等级为就读的初中学校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在初中阶段教师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减少磨合时间,做到因材施教。
九、特殊学生管理
残疾学生:某一维度无法评价时,持残疾证或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该维度直接评价为B等。
转学学生:从转学日起开始参加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带入到现学校,根据情况折合积分。两者结合,作为该生的评价成绩。原学校无综合素质评价,则根据该生在现学校的具体时间段内的成绩的平均成绩作为缺失部分的成绩计分。
休复学学生:根据学生休学前后两个阶段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成绩确定。
十、评价保障
1、档案留存。
为体现评价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给毕业综合素质等级认定积累第一手资料,给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每月、每学期、每一次评定结束后都将相关资料存入档案中并安排专人专橱进行保管。
2、运行机制。
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总体决策与监督者。评价委员会由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教师、学生、家委会成员和社会人士组成,全面负责学生素质评价工作,审议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组织实施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班级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班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公示,认定解决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建立综合素质等级评定的奖励机制。
学期末,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奖励机制,对A等指标进行适当调整。
4、建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和审批制度。
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经校务委员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教工代表会和家长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上报学区审批后实施。
5、建立公示和申诉举报制度。
学校除了每学期末向学生和家长公示评定结果外,还要公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组成办法以及组成人员名单、各班评价小组的组成办法以及组成人员名单,确保知晓率为百分之百,以便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进行监督。
6、建立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与学校评价委员会组成人员,学校评价委员会与班级评价小组组成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建立个人(包括学生)诚信记录档案。学校对教师进行诚信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对违反诚信制度,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以及重视不够操作不规范等违规违纪问题,按照上级相关制度和学校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
7、加强培训指导和监管。
我校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培训、指导和监管。加强师生诚信教育,确保评价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
每年新学期第一周对教师、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培训,着重加强班主任对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注意事项进行培训。切实让教师与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及评价办法做到熟知。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4
一、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考试总分各年级均为100分,其中口语部分(低年级含写字习惯)20--30分,笔试部分70-80分。口试部分可以安排在笔试即期末(中)考试前一个月内进行。具体评价办法如下:
(一)低年级
口试(20分)
1、朗读(10分)
内容:教材选用的朗读课文。方式:测试者任意抽取1-2篇课文进行朗读。
2、背诵(10分)
内容:背诵课文指定段落;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前30首。
方式:测试者任意抽取2-3篇(段)进行背诵。
写字习惯(10分)
内容:“三姿”及书写。
方式:抄写生字表或简短的课文,分坐姿、握笔姿势、握笔距离三项现场打分。
笔试(70分):
1、听力(10分)
包括字、词、句,以及简单短文中基本问题的回答等内容。
2、基础知识(60分)
字、词、句、拼音、积累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中年级
口试(30分):
1、朗读(10分)
内容:从课外选定的美文。
方式:在选定的美文中由测试者任意抽取1篇准备10分钟后朗读。
2、背诵(10分)
内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相关段落和语文天地中积累的内容;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后40首。
方式:测试者任意抽取2-3篇(段)进行背诵。
3、口语交际(10分)
口试部分命题应立足生活,贴近教材,贴近学生。可依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内容及方式包括:
(1)复述课文或讲故事等;
(2)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3)情景命题对话。小组形式(2人以上)抽签决定情景命题对话。此类合作完成题目相当丰富,如合演课本剧、指定的童话剧等。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由学生在考前抽签,小组由各自抽的签儿组成。学生抽签后合作编排,设计服装、道具、台词、曲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笔试(70分):
笔试部分题目应注意整合多方面内容,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关注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兴趣,让命题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
笔试共分四大部分:听力(5分);基础知识(20分);阅读(20分),其中课内阅读的比重略大于课外阅读;习作(25分),含卷面书写3分。
(三)高年级
口试(20分):
1、背诵(10分)
内容:(1)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相关段落和语文天地中积累的内容;(2)课外积累的优美段落。
方式:(1)测试者任意抽取2-3篇(段)进行背诵。(2)学生提供自己积累本中的10-20篇段落,由测试者抽取1-2段当场背诵。
2、口语交际(10分)
可从以下题目选取内容及方式:
(1)课本剧或自编短剧;
(2)讲述名著故事。在每学期学校规定的课标必读名著推荐书目中,选取典型内容,制作成纸签,学生抽签并稍作准备讲述故事。
(3)课外阅读表达。提供课外阅读文章,学生快速浏览、默读,然后回答文后问题。问题设计要能够考察学生阅读后的独特感受以及独立思考之后的价值判断。
笔试(80分):
笔试共三大部分:基础知识(20分);阅读(30分),其中课外阅读的比重大于课内阅读;习作(30分),其中含卷面书写3分。
二、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做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加强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语文评价还应突出评价的反馈调节与激励功能。学生的日常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于每个学生课堂学习中听、说、读、写、习方面情感、态度等难以进行量化测量的内容,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问卷调查、作业分析等形式进行描述性记录评价;班级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实践、竞赛评比活动(手抄报评比、作业展评、故事会、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采用奖励小红旗、小红花、星级评比等评价激励措施;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参与校内和校外语文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报刊上发表习作、参加校内外举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其他语文性质的`合作实践活动,培养其积极性、参与度、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形成性评价方式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自我评价为主,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多向交往、互动、沟通、交流,尤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成长记录,逐步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形成性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应该体现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个性化的评价工具,合理选择评价方法,策划评价活动。
形成性评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形成性。切实发挥好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力争使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三、组织实施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管理工作以学校为主开展。各学校按照评价的具体操作办法,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多元化评价。
教育教学研究部门通过调研指导、检查、研讨、开展活动、抽测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管理。
四、有关要求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破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摒弃传统的阻碍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切实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学校在评价管理中,要积极推行,追求实效,做到周密部署、定期检查、定期研究,防止评价项目和内容流于形式。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完善考试评价办法。
充分发挥考试与评价的教育功能。要通过考试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考试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5
一、评价项目:
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两方面的内容评价用文明星来命名,包括:文明之星、礼貌之星、诚信之星、安全之星、责任之星、团结之星、环保之星。
二、评价形式:
星级评价,核算成优等数量
三、评价要求:
文明之星:(红色星)
1、热爱祖,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主要成就。
2、遵守校纪校规,熟知并履行《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课间在指定地点文明游戏,不随意跑跳、不乱攀爬。不打闹
4、校园内外讲文明,注意语言文明,不说脏话,不恶意讽刺、侮辱人。
5、抵制不良诱惑,不涉足网吧等场所,不从事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
6、认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有团队意识,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礼仪之星:(紫色星)
1、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注重仪表,不说脏话。
2、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3、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4、尊重残疾人,不欺侮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诚信之星(蓝色星)
1、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话。
2、端正学习态度,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
3、为人正直,坚持正义,敢说真话,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安全之星:(黄色星)
1、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处处谨记安全,不作危险的事;危机时刻安全自护。
2、留意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3、不藏匿、携带、使用危险物品。
责任之星:(橙色星)
1、敬父母,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
2、富有爱心,关心帮助老年人和有困难的人。
3、做好值周工作,履行职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环保之星:(绿色星)
1、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2、不随意扔垃圾,并能做到见到垃圾主动拾起。
团结之星:(粉色星)
1、关心集体,响应号召,各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2、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不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
3、同学之间组织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合作完成,增进友谊。
说明:
1、通过文明之星评选时间按标准进行评选,只要学生品行符合星的标准就可得哪种星,学生一个月可得多星。
2、学生品行评价表在班级网页中体现,每种星按规定的颜色体现在电子评价表中,学期末合算出星星总数,作为学生品行评价的成绩。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6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水平、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通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评价原则
1、评价的制度、标准、内容、方法等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评价中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相结合,表达个体差异:把日常片断事实和整体表现相结合,避免以偏概全。
3、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持续提升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三、组织结构
1、各学校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由校、长和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负责本校的评价工作,各学校评价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要向全校公示。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实施意见案,制定学校评价实施细则,明确评价程序,认定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实行确认,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
2、班级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学校评价委员会提名成立,成员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班级评价,并综合各方面的评价意见,为学生做出综合性评价和总评结果,接受家长的咨询评价小组人数一般很多于5人,名单要向评价班级学生公布各小组成员要熟悉和理解该班学生情况,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度。对于多数学生有异议的小组成员,学校评价委员会要做出相对应调整。
四、评价内容与方法
(一)评价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6个基础性发展目标,确定6个方面的评价内容: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水平、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二)评价标准
详见和政县义务教育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三)评价方法
1、自评,学生根据本人平时表现,对照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写出自评报告,整理并提供相关证据,确定自评等级。
2、互评,同学相互之间根据平时表现、本人陈述以及所提供的证据,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确定互评等级。
3、班级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班级评价小组以本学期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调阅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确定等级并写出综合性评语。
对于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要通过集体研究,慎重作出评价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委员会研究决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注重建立记录档案,要如实填写《临夏州初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四)评价次数
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学期评价与毕业评价,学期评价一般在学期末实行,原则上每学期评价一次,毕业评价在小学初中毕业前实行,由各个学期的评价结果汇总合成(五)结果表现
1、等级评定,综合素质评定表现形式包括两个局部:
(1)分项评分。根据6个评价项目参考分值,对照评价标准,分项目给出评价得分
(2)评定等级,汇总6个评价项目得分,以A、B、C、D等级表现,A级得分为91—100分,B级70—89分,C级60—6分、D级为60分以下。
2、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整体描绘,尤其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
将以上结果汇总填入《临夏州初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六)等级合成办法
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各评定等级的比例原则上评定等级为A级的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30%:B级比例不超过45%;C级比例不超过25%;将学生评为D级应非常慎重,不得超过2%。一所学校各班A级学生的比例原则上应均衡确定。
五、评价制度建设
(一)建立举报和申诉制度
1、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评定过程中可能影响评定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定结果存有异议,自结果公布之日起一周内,首先向学校评价委员会举报或申诉。学校评价委员会对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即时解决,有问题的要即时纠正,无问题的要耐心解释
2、假如对学校评价委员会的处理不满意,上诉人有权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报或申诉。主管部门应即时调查,做出处理,并详细记录各项举报、申诉及处理的过程和结果。
(二)建立诚信制度
1、学校评价委员会、综合素质评定者要建立诚信记录假如在评定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则应在相对应的诚信记录中予以记载。
2、学校评价委员会要与所有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评定小组组成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建立诚信记录档案。
3、学校要对教师实行诚信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客观公正评价学生。
4、学校要对学生、家长实行诚信教育。在同学之间的互评中做到客观公正,在自评中做到实事求是。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做好评定工作,不为学生提供虚假证明。
5、县教育局将把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工作作为考评学校的一项内容。
(三)建立评定质量监控机制。
在评定工作中,学校评价委员会要对评定质量实行监控,充分理解相关信息,即时解决相关问题。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7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实践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具有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建立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改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通过评价事实求是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肯定鼓励或否定批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习行为、劳动实践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一、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才能培养“四有”新人,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其基本素质的指标有: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强、自尊、自信、自律、勤奋)在他律或自律的基础上,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为依据,建立三级指标体系。
一级:学生品德行为。
二级:包括热爱祖国,孝亲敬长,热爱集体,勤劳节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共十项。
三级:按低、高两个年级段拟定各年级评价要素。
2、学习能力。
(一)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二)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三)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
(四)具有初步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学习途径:学科学习、活动学习、实践学习。依据小学生课堂常规为各类活动实施规划与目标。
3、合作实践。能与他人或群体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能约束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能适应各种场合各种活动,通过交流、沟通、合作、实践,使小学生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锻炼意志,发展技能。
二、评价方法及形式
(一)评价方法。
采用观察法、测验法,可量化分数或等级,注重评语综合评价法和档案评定法等质性评价。
依照《小学生基础发展目标评价细则》,每学期届时进行自己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即“四位一体”评价。
1、自己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品德、学习、实践着项按内容要求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按着各类评定标准自评得分,填入相应的“自评”栏内。低年级(一、二年级)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由学生对照内容正确打出自评分。高年级(三、四、五、六年级)由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2、同学评:每学期由班主任集中组织一次“面对面评价”活动。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采取“班组结合式”评价方式。主要流程:自我评价(实事求是评自我)——小组互评(三言两语话同学)——全班共评(公正客观评同学)——班主任总结(点评激励提希望)。通过自我认格、小组评格、全班定格,发挥小组长、班长以及全体学生的评价主题作用,增强评价的信度、效度和透明度,达到改正缺点,发扬成绩,团结一致,共同提高的目的。
3、师评:班主任及学科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并注意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对学生逐人、逐项进行等级评价,或写出充满关爱、期望、激励性的操行评语。
4、家评:由家长或代管人员按内容要求,对孩子在家中或社区的表现认真逐项地进行评价,确定等级或写出操行评语,填入相应栏内。在家长评价前,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跟家长取得联系(召开家长会、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做好评价指导,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力争客观地对孩子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使之成为家校联系、共同形成教育合力的手段。
(二)评价形式: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侧面或是针对一个教育过程的即时性评价。如一堂课,一个单元,一次活动等。对结果给评价意味着终结性;对过程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时间和机会。能够补救教学,评价自我,完善自我。老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评价,届时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把评价的分数、等级、评语、结果等记入学生“评价卡”、“奖励卡”、“家校联系卡”等。教师要把此项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中、教学方案中。
2、总结性评价。要穿越时空,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围绕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等级质性评价。等级评价来源于自评,生成于民主;写操行评语注意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激励性。特别在认知发展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成绩,淡化横向比较,注意纵向比较,从不同起点开始看前后发展变化,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如采取“立标杆求比值”的方法,进行纵向比较更具有激励性。
3、档案袋评价。这是一种与学生相伴的记录学生成长状态的写实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能力。如:最佳作品(日记、作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科技制作、录音磁带、摄影、绘画、书法、剪纸……)、学习成绩(满意试卷、成绩单、曲线图)、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体育、艺术活动记录以及自我、同学、老师、家长评价记录、反思记录。可由学生自己、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共同作出良好的设计,求真务实地进行操作。通过期中、期末召开学业成果展示会、评价会等活动,让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看到学生的成长足迹。使学生体验到成长发展快乐、受到肯定与奖赏的自豪,真正发挥成长记录袋发展性功能。
三、评价原则
1、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学生全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朝着整体优化目标发展,坚持评价内容要求与评价过程的整体性,评价实施的多元性,发展评价的整合功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主体性原则: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组织学生自主地开展评价,使他律变自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育性原则:评价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品德行为、学习习惯的标准,启用进取精神,克服消极因素,使评价对所有学生发挥教育作用。
4、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评价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适度、简明、可侧,以利于评价的顺利进行。
四、评价管理
1、学校领导应认真对待此项工作,做好评价的宣传、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具体指导班主任、家长及学生认真细致地搞好学习的评价工作,并加强对学生评价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使学生评价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
2、学校根据《小学生评价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块具体实施意见,由班主任及有关人员负责具体实施评价工作,并形成制度,在评价方法上,可灵活运用,易于操作。
3、为使评价工作切实起到激励、导向作用,学校要将整个评价与学生素质单项奖结合起来,为表彰优秀少先队员打下基础,促进学校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8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为主要载体,决定在我校小学生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为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通过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学校评价与家庭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与“三个快乐”办学理念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评价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二、评价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共六个方面,并且按三个层次(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进行评价。
三、评价过程与方法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每学期填写一次,学年末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学期的评价结果应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并接受学生及家长的质询和申诉。班主任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书面结果进行妥善保管,以便学生在转学、升学等过程中随学生流动而流动。评价具体过程和方法为:
(一)宣传与准备
1、评价宣传
学校每学期均应将评价各要素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提前以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少先队大队部要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大力宣传评价要素,并结合评价要素修改、完善和进一步健全学校和班级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长效工作机制。少先队大队部和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各要素发展情况的教育与引导、检查、督促力度,以达到在过程中教育学生、提高素质的目的。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告诉家长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基本方法,以赢得广大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手册中家长的话一栏应由家长评定签字后再收回,以充分调动家庭因素,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2、人员
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力量对班级评价成员进行培训,为评价工作客观公正、科学有序地进行奠定基础。
(二)评价方法:
1、学期评价:学期评价是在班级评价小组共同主持下,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自评与小组同学互评,学期末由班主任认真填写《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2、互评,学生互评前应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引导,避免以偏概全。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班主任还应将评价要素的各种关键表现,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以保证低段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准确性。评价按“优、良、及、待及”四个等级,学生互评完成后,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对同学互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保存好,作为学期末的依据。
3、自评,由班主任教师向每名同学分发自评表,并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自评与互评结束后,班主任应组织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对每名同学的自评与互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首先,对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反差较大的,班主任应结合平时对该生的观察与了解,及时给予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学生互评结果原则上应成为学生该次评价的结论主要依据,但评价小组若发现互评结果与学生实际表现不符合的,可进行调整,并由评价小组全体成员签字存档。
(三)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从性质上分为两类:一是学期评价结果;二是学年评价结果,学期评价结果是学年评价结果的参考,学年评价结果视为对学生性评价。
评价结果从形式上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运用文字给予准确描述,认真填写在评价手册上。第二种是等级评定,即由班级评价小组集体评价得出等级性结论。
学期评价结果应于评价结束后一周内告知学生及家长,接受师生监督。并公布申诉、举报电话与申诉、举报方法,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应接受和妥善处理家长和学生的相关申诉。
四、与评价有关的政策
在学期评价中该学期受过学校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为及格,有违法犯罪行为并受到司法机关处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为待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终结性评价为待及的评定要特别慎重,应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最后裁定。
五、平价结果的运用
1、在学期中各项均评为优秀的学生,在评市级、县级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的评定时优先考虑。
2、学校对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9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具有我校特点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导中小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xx】8号)、《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xx】26号)、《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xx】2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及天长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小学生毕业标准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应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特长六个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从而推动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二、基本原则
汊南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的`制度、标准、内容、方法等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
2.激励性原则。评价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以鼓励和肯定,使之强化,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注意激励学生。
3.差异性原则。评价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间差异和个性特长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
4.科学性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注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公开,努力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
5.参与性原则。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评价活动变成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
1.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关于“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中关于“形成学生学业质量定期抽样监测的制度”精神,确定我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和个性特长发展目标三个方面,具体分为道德品质 、学习成绩与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0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改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根据根河市教育局《关于湟中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举措。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体、特长与表现为基本内容。以学校评价为主体,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各学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潜能发展。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进步与发展的过程。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包括日常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时应把握“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的操作原则。
1、日常性评价
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
(1)、即时评价。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成果评价、访谈交流、行为观察、问卷反馈、情景测验等)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发展提高的重要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的评价信息,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学科检测的阶段成绩,学生的最佳作品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和管理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同时便于展示。
(3)、学业考试。考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对学生各学科知识的测试结果,每一阶段要记录在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4)、实绩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及文体艺术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2、阶段性评价
(1)、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应有广泛的代表性。评定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编印各种相关的评价子表,汇总、上报学生的评价结果;对校内各班级评定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评定过程,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纠正评定中的错误。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前,学校要通过教师大会、班会、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培训,争取各层面的知晓、理解与支持,为顺利开展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综合素质评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每个班级成立一个评定小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各位成员为学生授课的时间原则上不能少于一年,且要对该班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品质。
(3)、综合素质评定小组要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每学期结束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通过参考各种资料,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关数据和其它形式的行为表现,并利用这些数据和表现来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阶段性评价的结果填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表现记录表》。
三、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的呈现
(1)、等级表达。分为A、B、C、D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超过40%。对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的确定应十分认真、慎重,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应经学校评定委员会审核,并报学校行政会研究决定。
(2)、质性评语。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语,其中还可以包括等级评定中没有包括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对低段学生的评价应浅显、生动。
2、评价结果的运用
(1)、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方法及程序等,应向学生及家长明确告知。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结果如有异议,由校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与处理。
(2)、学校综合素质评定委员会对评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评定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定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定记录以备审查。
四、实施保障
1、成立组织机构:
(1)、校评定工作委员会
组成人员: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
职责:制定评定工作的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认定评定小组成员;对校内各班级评定工作进行指导;认定评定结果;监控评定过程。
(2)、班级评定工作小组 组成人员: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评定人员给学生授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职责: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1
一、指导思想:
小学生质量综合的实施是一次通过建立一整套比较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的实施。正确地实施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有利于干部教师更新观念,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质量评价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评价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学校育人活动始终。思想品德评价必须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1、思想品德评价标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
(1)要为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礼仪常规》、《校规》、《校训》等教育活动相结合。
(2)要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如:三月五日“学雷锋”,三月八日“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进行兴趣特长关心集体的教育)“七一”党的生日(进行热爱党、尊敬国旗,热爱祖国教育)等。
(3)要与学校的各项传统教育活动相结合。如:“五自教育”、“争做先进集体教育”、“小能手展示教育”等。
(4)与主题班队会相结合,针对班级品德发展的弱项精心设计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之向着评价目标发展。
2、操作方法:
首先复习评价方法,接着可让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议论,近期学校中班级所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标准相对照工作,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最后集中进行小组、集体评价。在教师、同学、家长,本人的综合评价中,得出全面、客观的结果,为每个学生指出努力方向,从而提高评价实效。
(二)如何开展知识能力评价
1、知识能力评价做好几个结合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A:诊断性评价,指开学初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上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了解,进行情况分析,指出主要成绩和不足,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掌握的现状,并对自己制定小目标,师生共同的增设学习质量而努力。
B形成性评价是指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状况的评价,其目的就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调节、矫正,使计划和方案不断得到完善达到预期目标。
C总结性是指教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检查教学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并对评价对象做出鉴定性评价,以确定学生成绩和发展水平。
2、一般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
(1)教师安排:学科评价工作要有一定顺序,要依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到里,从能够接受到乐于接受,到主动参评。
(2)学科评价的一般性要求做到一般的处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的优势,对于重点的评价要做到重点带一般的作用,重点评价的内容是随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及学校教学重点的转移而变化。
(3)对于学科重点评价的内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操作内容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明确努力方向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3、学生评价和广大教师参与相结合
实施学生知识能力评价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每位教师都担负着全面育人的任务。共同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评价的任务。
(1)广大任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同时,抓好“两头”的学生,并以“点”来推动“面”的工作。
(2)在学科评价中广大教师要注意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使学科评价更有实效性。
(3)形成评价网络,调整评价方案,对重点评价项目和一般评价项目的确定,集中评价的时间、频率、随机调整评价方案。
(4)各任课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师的记分办法,使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4、知识能力评价和考试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
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从学习习惯,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相互关系中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全貌。从而做出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判断,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
考试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1)在内容上:既要考察知识,又要考查多种能力,对学生既要考查在考卷上能够反映出来的质量,也要考查试卷上难以考查的质量(如:朗读、演讲、动手操作、创作等多种能力)。
(2)在方法上:既要重视期末成绩,又要重视平时学习成绩,改变一张试卷定学生优劣的现象。
(3)与教学改革同步:在学习活动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将学习习惯,上课听讲,发言等学习习惯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之中,真正地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2
一、 课题的提出
(一)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
小学生学习评价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小学教学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影响学生未来甚至终身发展。学生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等,同时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展开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纵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评价改革呈现如下特点:
(1)更加强化质性评价,但并非是对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弃。
(2)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强调评价不是为了确定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让其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3)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结合,不忽视从整体上做出的感受性评价。
(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重得出结论的过程等等。随着新一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质性教育评价的发展,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教育评价方式的应用与推广,新兴教育评价理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使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出的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部分地区还试行实验技能考查,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这些有益的探索尝试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探索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改变。
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看,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促进学生发展;
2、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及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
3、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价值;
4、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倚重量化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5、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方式;
6、评价重心:过重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国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强调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和语文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持续性语文发展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力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做到学用结合、学用同步、注重实效,结合学校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达到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2、建立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学习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1)评价主体互动化。改变单一的评价主体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进语文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共同提高,如家长开放日、公开答辩、师生论坛等。
(2)评价内容多元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应注重学生语文素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独特性的积极认可和评价,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拥有自信。以质性评价为基础,以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学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过程”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查,如行为观察、情境测验等。
(3)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学习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着眼于探索适合学习活动和学习者本身的评价活动,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学中评、评中学,做中评、评中做,使学、做、评一体化,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以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更有效地激励和导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
3、积累活动案例,提炼升华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探索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实施的策略及方法,建构小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运作范式。
三、文献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3、《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意见》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四、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仅限于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智力理论不断产生,如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塞西的智力的领域独特性理论等,尤为引起教育教学界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紧密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这八种智力显然比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好坏之差。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和能力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了。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20世纪后叶,针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弊端和社会发展要求,也基于人们对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新认识,建构主义教学观盛行于西方。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教学观仍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现实的教育教学。与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学精髓,也在于说明经验的中心应该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改造;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也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皮亚杰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正是说明了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揭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其认识是在旧知识结构之上建构新结构的理论基础之上力倡发现法学习。以上奠基建构主义理论基石的先驱们给现实教育教学的有益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在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中,要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才能分享应有的学习权利,承担相应的学习义务。而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的前提是必须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习得。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3、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具有可墨迹性的。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尽管容忍每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承认开放性,也就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台。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蓄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性主体性的宽广的胸怀给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开放了生命的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认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多元呢?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再从教学本体论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原则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力图行走“研究—尝试—反思—提升”的研究路径,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学习、分析,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学生评价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为主的案例研究。
3、实验研究法:本课题采用等组实验的研究方法,学校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辅助方法有:观察法、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本课题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语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横向上分为读写能力、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纵向上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指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评价空间、形式、内容、答案都要尽可能开放。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主体,又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语文评价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学会诊断与反思,自觉地调控学习语文的行为,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多元性原则。
一是评价内容多元:评价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个体差异性。二是评价形式多元,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结合。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对学习过程、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进行描述、判断;定量评价以“课程目标”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主要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
6、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运用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和课程理念指导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工具的设计和评价实验的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规律。
7、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是一项应用性研究,可操作性强,要求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实验的开展便于把握,易于操作。
六、研究课题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确立子课题单位;
2、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搜集文献资料;
3、完成课题项目申请,召开"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
1、制定小学语文评价方案;
2、子课题单位开展实验;
3、验证子课题,开展中期评估;
4、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框架。
(三)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研究成果;
2、分析、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3、课题鉴定、实验推广。
七、课题的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
(1)《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总体框架》
(2)小学生语文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过程资料
(3)《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手册》
3、总结阶段:
(1)结题报告
(2)《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方案》
(3)《研究成果集》
(4)《评价案例集》
(5)《评价论文集》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3
一、评价的目的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二、评价的原则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
2、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从学生学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
4、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书面检测与实践展示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过程评价。
三、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主要内容有: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自己最满意的习作与书画作品、日记,最典型的活动杰作(参加实践活动作品等),检测卷及其他荣誉。
2、即时性评价。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评价者在课堂上、活动时、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积极反馈,实施书面的或口头的评价,给学生以鼓舞、指导、调整。这一评价次数、时宜等因人而异,不求整齐划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思维的品质、创造性、独特性、灵活性,想象的丰富性,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3、展示性评价
展示性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一般要求,又要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时机可以以各种板报、作品(业)展览、竞赛、评比等形式安排在学习的某一阶段,也可以以期末检测为形式安排在学期末进行。
4、水平性评价
水平性评价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的学科水平性笔试。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既要进行书面检测,又要进行实践检测。每学期末接受市水平性评价检测,学校在每学期中途进行一次调研性水平检测。
技能学科的水平性评价学校只进行阶段性的(一般每学年一次)水平性调研检测。
5、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结果以“综合性、激励性的评语+等级”的形式呈现。其中学生平时各学科的作业的评价采用“双等级”制(一方面评价作业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如书写等)+激励性批语进行,提倡教师多进行面批与个别性指导。
(2)展示性评价结果一般采用“等级制”(优、良、合格、待努力)
(3)水平性评价结果采用等级的方法进行,不论是何性质的水平检测,均不要当众宣布学生考分,更不能排名次。
(4)学科学业水平综合等级采用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即在学期末素质发展报告书中,以任课教师寄语性的激励评价语言(主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学科的等级评价的形式呈现(素质报告书中不公布分数)。
总之坚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相关文章: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1-12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03-27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06-11
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06-26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05-1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1-15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2-21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自身综合素质03-09
(精)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