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鲁迅雕像前 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7-11-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穿过厦门大学钟美林广场,继续向前走,随行的女儿说,“前面有个塑像,你看是谁?”在一片小树林的掩映在中,一座雕像树立着,穿着长袍,显得从容和放松,袖着手,目视着前方。我一看,说:“这还用说,是鲁迅先生呗!”女儿说,“你真厉害,一眼就认出来了。我来过几次,就是想不清楚,从这座雕像看,鲁迅先生好像身材不是很高大呀,在我的印象中,他应该是身材魁梧的巨人才对!”我说,“巨人不一定是身材魁梧的!巨人之巨是他的思想!” 

   走近雕塑仔细端详,塑像的一切就像人们描绘的先生肖像一样他那隶书“一”字的胡须,显得泰然自若;他那根根直立的头发,显得正义凛然。他那削瘦的脸庞,显示出果断与坚毅,虽倍显憔悴,却毫不颓废。而那浓浓的眉头下面,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眼,如尖刀,如匕首投向一切非正义的势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真的会让一切私心杂念的东西,消失的无隐无踪。真仍人觉得,如果你的内心不是纯洁的,你就不敢直视先生的双眼。这尊雕像很容易想起先生那句著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女儿说,爸爸,跟先生一起合张影。我说,那是必须的。先生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最值得敬仰的文豪。他一生著作700余万字,倾尽毕生心血,自始至终的从事着唤醒中华民族心灵的神圣工作,给我们这个曾经麻木不仁的民族以振聋发聩的呐喊……

    难以忘记先生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难以忘记先生的《孔乙己》,那个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孔乙己”他凄惨的在“短衣帮”的说笑声中,用手走出了咸亨酒店,默默的走向了死亡,这场笑声中的悲剧,怎能不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要去关注、关心、关爱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去尊重每个人的生命。

   难以忘记先生那些值得永远铭记的哲理名句:“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是苍蝇。”;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对先生在厦大的经历有些了解,他的著名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很多篇章就是在厦大期间完成的。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我还对那个在百草园里拔何首乌藤,和在雪地里捕鸟的迅哥儿充满了喜爱,再如《藤野先生》,那个没有丝毫民族偏见,对工作精益求精,治学严谨的留着八字须的日本教授,浑身洋溢着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当然我也了解先生在厦大的一些轶事趣闻。从这些小事当中我们更能够看出先生的品格。

    先生对势利小人的冷漠和傲慢:当时厦门大学给教职员发薪水,是学校开支票到附近银行去支取。鲁迅第一次去领薪水,来到柜台前,将四百大洋支票递过去,柜台里的人接过支票,见他一副寒酸样,手持如此高额的现金支票,顿时产生了怀疑。尽管职员反复追问支票是否是先生自己的,但是先生不屑同这种势利之人多说,他用练练吸烟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鄙视,最后在鲁迅连吸三口烟的沉默中,那张四百大洋的支票被一分不少地兑现了。

    先生对自己的追求是坚守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先生一生是致力于推翻“孔家店”的,可是当时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办学以孔教为办学纲领,提倡复古、尊孔,让学生背古书、写古文;鲁迅到校不久便与林文庆发生冲突。按照惯例每周四的纪念会都由校长先做开场白,接着就是教授们的《论孔教的真义》、《孔子何以是圣人而不是神人》之类的演说,学生们对此早已厌烦,所以会场里冷冷清清。起初,鲁迅总是借故不参加。为了借鲁迅的声望来装点门面,林文庆特地邀请鲁迅在周会上演说。不料,鲁迅竟在演讲中大声疾呼,要大家切不可埋头读书,不问世事,切不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恍然之间,先生离开我们快80年了,这些年似乎我们对先生当年的做出的批判和否定在重新作出新的批判和否定,先生很多经典的文章被从课本中删掉,打出的理由是“难懂”“不合时代”,有些时候,我们真的显得可悲,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英雄却不知道去敬仰和怀恋。某年一位中国企业家到韩国访问,那位企业家高度评价韩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奇迹的时候,,韩国企业家不无遗憾的说:我们没有鲁迅!是的,时至今日,我们还需要鲁迅的,我们更需要鲁迅精神--

    君不见当一些人不加分辨的将所谓《四书五经》等一些旧的东西,打着国粹的旗号,或者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重新糊弄人,我不知道先生如果再挺到今天的牙牙学语的孩子成天背诵着那些令人半懂不懂的“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对旧的东西做出理性的分析,做出扬弃的选择吗?要知道精华固然是有益于人,可是糟粕还能够荼毒与人的。

    当我们就在为“扶与不扶”纠结的时候,当我们在是“老人在变坏,还是在坏人已经变老“的疑问中,对摔倒在地的老人漠然处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想到先生的那篇《一件小事》,那个满是灰尘后影的车夫,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将那个老女人送到了医院,那个坐车的”我“也为自己的”小“感到后悔,呵呵,思想家就是思想家,那种偶然,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竟然会经常出现,可是我们能够做得像车夫一样吗?坐车的人,能够像”我“一样吗?时时用手术刀解剖自己吗?

     今天的我们好像还没有能够像鲁迅先生这样的永远站在底层平民这一边,永远的批判者。尤为可笑的是,今天我们竟然有人求全责备鲁迅先生等人,说,他们推翻了传统的“三纲五常”道德信仰,可是他们并没有为我们真的建构出新的道德信仰。呵呵,真让人觉得,这好像是,先生帮我们推走了路上的障碍物,可是还要为我们修一条新路一样才算尽责似的。那,我们中的这些人,你该做什么呢?

     站在鲁迅先生的塑像前,我想起了毛泽东的一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站在鲁迅的塑像前每个人都当致敬!

陶建军

[站在鲁迅雕像前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教师工作随笔

2.美术教师随笔

3.历史教师随笔

4.音乐教师随笔

5.教师数学随笔

6.幸福工作教师随笔

7.教师随笔感悟

8.教师假期生活随笔

9.有关路过教师随笔

10.教师研修随笔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