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 中考复习指导

发布时间:2017-11-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古代文化常识(四)

 宗法和礼俗

【宗法和礼俗】

(一)宗法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长儿子。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儿子。

【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论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礼俗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一般在20岁。

【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笄”“笄年”。

【合卺】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姬】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

【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用一头。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拜佣哭泣的礼节。

【稿葬】庶人死了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布衣】即平民穿麻衣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吴嘉仪

[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 中考复习指导]相关文章:

1.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2.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3.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文化常识

4.古代晚唐诗坛文化常识

5.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6.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7.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8.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9.古代文化常识之盛唐诗坛

10.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