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人文关怀的记叙文序列研究

发布时间:2016-2-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背景介绍

1. 高中《语文课程研究》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能力。”高中必修中“表达与交流”部分也要求学生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写好记叙文。

2. 我班的一次作文实践--情景写作:先体会老年人自我调侃与苍凉的心境,再以“1月4日星期五日志”为对象,写一完整的文章。针对此次作文批改后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高考阅卷的价值取向,以及平时一系列的记叙文训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必要对如何在记叙文中彰显人文关怀做一序列探究。

理论依据

一.“人文”一词来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思潮--人文主义,它体系深邃庞大,我认为其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即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二.这样的界定,似乎仍然无法指导我们写作,这里,我将具体谈谈,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特别是记叙文)要着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写作素质,才能体现人文关怀。

理论实践

一. 拥有一颗真挚的童心

叔本华说:“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童子之心,热爱之心,真挚之心,童子之心时,我们表里如一,用真挚的心关照一切,为一切感动。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脸上挂上了与心灵不符的沧桑与疲惫,尘世的世俗与狡黠掩盖了他们本应无暇的天真。解放心灵,释放天性,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我们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真如一位同学写到:

   “我的子女来看我,提来的桔子放在桌上,孙女一动不动盯着仍在滚动的桔子,突然一个声音从她满是口水的嘴里蹦出来:‘奶奶,桔子快掉啦!’。”真是因为童言才无所忌讳,因为童言文章才充满生趣。

   然而现在,一个中学生或更多的普通人却说不出有意味的话了。我们以为自己成熟了,其实我们是世故了,麻木了,自私了,失去了童心,失去了热爱的情感,我们不再用爱去关照每一事物。自然我们也失去了诗一般的语言,失去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

   如何培养培养真挚的童心,我认为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是对人类苦难的怜悯。作为90后的一代,特别是教90后的老师都早已很多是独身子女,他们身上充满了个性也普遍有了很多的自私的习气。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集体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助的好风气,对身边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予关心和帮助。一次汶川大地震,震痛了国人的心,也让孩子们有了一次关爱别人的机会,那时期主动捐款捐物的非常踊跃,同时也有了很多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与祝福,比如《站在天堂的门口》,将自己想象为在地震中逝去的孩子:“妈妈,你在哪?我想见你,哪怕只是摸一摸你那温柔又粗糙的手,而我没有等到,残忍的你用那倒塌的墙将我一点一点夺走,我一步一步来到了天堂的门口……”孩子在这次国殇中感受到了痛苦,学到了爱,他们成长了,坚强了,这都是写作中无价的宝藏。

爱和怜悯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应有的禀赋,我们不妨在读读下面学生以“1月4号日志”为题的作文中的一段文字:

“……一滴水突然滴了下来,才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客厅墙壁渗水,三十年的老屋不知从何修起,想打电话给儿子,但又怕麻烦他,况且他每次总说很忙的。算了,还是再挨些日子吧,等天晴了请人修一修,人老了,手脚也不利索了,想起我年轻的时候这点事情算什么,而如今,恐怕连登高的凳子都搬不动了……”

对弱者的怜悯,对人类苦难的怜悯,本质上就是一种爱,这位同学应该是对老年人的艰辛和苦难有着悲苦之心的人。

其次是对生活真挚的爱。一个只埋头走路,不抬头看天的人是没有情趣的人,没有诗意的人,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校园里,社会中,都是体悟生活的好地方。

大自然中,春意盎然,花草树木都很美;宽敞的校园,横冲直撞的青春,飘开的裙脚倾诉着青春的飘逸的裙脚很美;回到了家.楼道里那一团亮是爸妈怕我不敢进来而专门为我开的灯,还没进门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这也很美……最美的真情就藏在这里面,最美的生命就在这里面。在课堂上,我曾让学生仿顾城的《弧线》,找寻生活中的弧线,学生有的说是“老师嘴角弯成斜斜的上弦月”,有的说是“成熟的稻穗躬起的脊梁”,还有的说是“晶莹露珠从荷叶上迅速滚落”……你看他们写的多好啊!

         人最美好的是可以生活在世界上,,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只要你对生活有着真挚的爱,你就会时时发现美,处处发现美。 

二. 培养两种基本的写作技能

拥有了良好的情感,是不是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呢?答案是否定的,还要在不断的训练中掌握两种最基本的写作技能。

(一) 细节之美

一个有着真正人文情怀的人,他对于生活能做到用心去倾听,细致入微的感受和体察,表现在作文中,就会呈现出光彩夺目的细节之美。

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写到了这样一细节,人老了,行动不便这一特征,有的同学因形象而细腻的描述而立刻鲜活生动了起来。请看一下几位同学写的片段:

周红燕:当年那笑如桃花的脸庞已是布满皱纹,整张脸写满了沧桑。那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已被根根银丝取代,整束白发上到处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朱继乐:不留心丢了拐杖的身影就仿佛绑上了沉重沙袋的木头。

万里君:自比为一张几乎被腐蚀一空的老弯弓。

秦娥:看着镜子里的我,两鬓寒雪映残阳,老泪纵横送秋霜。真是凄凉又怅惘。

以上可见,形象的比喻,巧妙的修辞,能为细节增色不少,很多同学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写不好,写不美,就是需要我们不要对修辞技巧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当知识储备,要用情怀作中介,上升到思维的高度,让修辞的运用成为我们写作的一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和应该来自于我们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很困难。

都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生动的语言应该用在文章最有表现力的细节上,这就涉及到细节另外的一个问题上--细节的典型性。这里我们看一下一位同学写的片段:

……我看到挂在墙上的相片--我的老伴,她依旧带着甜甜的笑,一双明亮的眸子,依旧那样动人,我取下相框,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她,脑中浮现出过去快乐的往事,唉!老伴,你为什么这么早离开我?难道你愿意留我一人独自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飘荡吗?

这段写的还是很感人的,如果这位同学在感慨前插入一些与老伴曾经相濡以沫的生活片段,相信这声“唉”会更打动人的。我们来看以下的同学在细节典型上做得就不错:

黄真真:倚在门口,晚风徐来,撩起我苍白的发,望着远方,却看不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只是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彭幸信:院子里的老柏树愈见苍幽,,长廊中的盆栽茂盛的自在坦荡,楼梯楼梯转角处的木雕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我的心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雾气,孤独在全身蔓延开来。

胡杰:就让如水的月光温柔的抚摸着我,洗涤尘世的繁琐,招度着我孤兀的灵魂。

以上讲得就是细节之美,对于记叙文,除了细节之外,如何展现人物的个性之美,所谓掩卷常令读者叹,也是很重要的。下面谈谈写作中另外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技能--写出个性之美。

(二) 个性之美

同样是花,梅花淡雅,荷花清幽,牡丹富贵,木棉热烈……百花齐放,各显特色,同样是写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只能导致单调和乏味。

要做到人物具有个性美,大体上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① 行不离谱

有个性并不表示另类,并不表示与客观生活相悖。有同学就离了谱。例如:

媳妇插嘴道:“我们准备把您接到我们新家去住呢!顺便帮我们看下孩子,这样就可以少一笔保姆费用了。”我当时脸都青了,而老伴不动声色地向厨房走去,然后拿着一把菜刀,冲出来对他们吼道:“滚,再不滚,就砍了你们,滚……”(天下的父母对待无理的孩子们很少这样表现的,无奈,空洞的眼神比歇斯底里的大喊要更触动人心。)

我发现有小青年撬井盖,气愤的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破坏城市的公共设施。”他们其中一人正欲插嘴,我又提高了声音,说:“知道这会给大家带来多少不便吗?”(老人的个性没有很好的突现出来,更像一性格单一的说教者。)

一足球飞到我面前,我提起右脚,想把球还给那群孩子,却像同性磁铁那样没碰到,自己来了个向后侧翻,空中旋转180度,重重摔倒在地,那动作难度系数颇高,可惜我那时没选择体操,否则又一位世界冠军诞生了。(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刘璇第二呢!幽默是不是有点玩过了头?)

而另外一些同学则真实的写出了老年人的生存状态,比较感人。如文芳同学写的“我”害怕照镜子这一细节,写出了老年人面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恐惧的心理;王晓飞抓住了老年人体衰味觉淡,而年轻人体健味敏感的特点,通过对比表达了希望社会能对弱势群体多些关怀的期望。

② 避免雷同

我们的作文中出现过太多的“似曾相识”,作文必须从自己或自己身边挖掘题材,许多同学在此次作文中都出现了“三多”,即子女回家不吃饭的多,被人欺负的多,与子女吵架的多,再好吃的菜,吃多了也就没了胃口了。

不过也有同学写出了新意的,如孙耀强同学写的是自己文化不多,去卖盆,碰着一老外说“no”,自己误会成是盆子“漏”的这一情节,弄得自己哭笑不得,有自我调侃的意味。陈菲菲写自己养了一盆花,全文以花的怒放,衰败,凋谢来暗示自己的人生,角度很新颖。黄珍珍有一段与猫的相处的情节,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风范。还有张素娟同学写的听到老友的噩耗,一连串的发问,堪称现代版的“天问”……

总结:以上是我对如何在记叙文中彰显人文关怀所做的序列探究。总之让记叙文彰显人文光辉,并非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要用悲天悯人的情感,无拘的想象,严格的训练,方能造就优美的辞章。

 

王丽丽

[彰显人文关怀的记叙文序列研究]相关文章:

1.幼儿园中班教师随笔:细节彰显品质

2.记叙文周记600字

3.

4.木兰诗改写记叙文

5.写人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6.记叙文美文摘抄

7.记叙文线索课件

8.记叙文课件模板

9.初中记叙文摘抄

10.双休日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