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国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这是完成作文教学的前提。在这里,谈谈我的认识。
多年的语文教学,我体会到,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认识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一一信息加工制作一信息输出”的完整运动过程。观察的过程即信息输过程,表达的过程即信息输出的过程。从输出中间经过大脑这个“精密加工厂”进行加工制作,即思维、联想、想象的过程,其中思维过程是加工制作的关键,在整个作文过程中,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表达能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基矗观察可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个方面,直接观察指学生日常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客观事物的直接见闻;间接观察指通过阅读材料、报刊杂志、声像画面等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获得信息,形成表象,输入大脑,经过加工制作,形成作者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语言,写出来即成文章。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曲折的,必须是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所以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作文过程,不可能一概而就,需要及时反馈,反复研究,不断加工。因此,由观察到表达,由输入到输出,是一个互为因果、循环往复、层层递进的过程。
怎样才能使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培养观察、思维能力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获得作文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是学生的自我表达,是自内而外的输出。
输出要以输入为基矗要训练学生通过两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作文的“材料库”。
其次要掌握儿童观察、思维的特点。儿童的心理特点是:①“无意性”占主导地位,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层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在观察中不能随心所欲,常常处于被动的东张西望的状态。②“情绪性”十分突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带幼儿时期情绪易变的特点。新异的对象,鲜艳的色彩,突出的音响,往往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而忘记原有的观察任务。③“轮廊性”是小学生观察、思维的另一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他们习惯于看个大概。由于观察租略笼统,因而常常遗漏重要的细节。
因此,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给他们观察与思维的基本方法,这就是:第一,顺序法.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的顺序,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或由人物到景物(或相反),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进行观察训练,逐渐使学生掌握观察顺序,在心理上形成一个观察的“序”。
第二,比较法。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中借助比较。才能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和相同事物中的不同点,才能捕捉事物的特点,提高观察、思维能力。第三,提纲法。提纲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观察之前列个提纲,既能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又是发展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第四,在培养观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使观察、思维、表达的训练同步进行,三者之间相捕相成,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相关文章:
4.现象观察活动教案
5.观察日记评语
6.中班观察随笔
7.观察花生日记
8.观察的日记龟
9.观察日落的日记
10.观察日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