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审题--欲渡清溪横古槎
阅卷老师是如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
审题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作文的等级,也决定了考生高考的命运。事实上,在评卷的过程中,审题的准确程度还直接影响着评卷老师对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判分。
那么,评卷老师是如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呢?
关键是第一眼。评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三眼看,看三眼”。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
老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他们的“这一眼”,一般习惯性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看标题。 这是评卷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考生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
②看开头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评卷老师寻找观点的要地,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
③看小标题。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简洁又醒目。
④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有些考生审题不细,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作文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现场佳作
忧与爱
2012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我出来打工三年了,今年第一次回家。
我攥着一张最廉价的票根挤进了这趟绿皮车,掺杂忧愁与欢爱,伴着列车的呼啸掠过平原,穿过田野,趟过河流,绕过山川,驶向母亲泪眼婆娑的年关,奔向父亲患风湿病的膝盖,冲向妻儿翘首期盼的身影。
绿皮车实在是太拥挤了,方便面的味道混杂着脚臭的味道实在让人窒息,小孩“哇哇”的哭叫声更是让人心烦意乱,但我却依旧爱着它,它让我归家的心有了着落。
犹记得前几天在各大车站买票时,各式快速豪华列车标出的好处确实诱人,可是那昂贵的票价却也让我望洋兴叹,家里孩子还等着这笔钱交学费,老父亲还卧病在床,我不得不选择绿皮车,可是这样实惠的选择还能持续几年呢?我陷入忧虑。
夜晚成了呆在绿皮车上最难熬的时刻,疲惫和困意趁着夜色回到了乘客的身体中,人们纷纷打着呵欠,蜷缩着身子以各种姿势昏沉地睡去,买到车票的有的趴着睡去,有的扭曲着身子仰头睡去,邻座女孩映在窗户上的影子也在这暮色中变得模糊,好像在大声呼喊着什么,也许是在喊“回家”。我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临行前给儿子拍的唯一一张照片,三年里每每和妻儿打电话,妻子总会告诉我:“儿子又高了,儿子能帮爷爷奶奶做事了。”每每这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儿子那张稚嫩的脸蛋。绿皮车虽然拥挤,杂乱,但是却可以让我看见日思夜想的儿子,我深爱着这辆车。
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更多的是洋溢着欢乐,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带着对家的牵挂,挂着微笑,纷纷吹嘘比较自己的妻儿,笑声中尽是思念。
绿皮车很慢,它对每一个红灯心生畏惧,又对每一 个绿灯心怀感激。它在每一个弯道战战兢兢,又在每一个直道摇头晃脑。它很羡慕身边飞驰的“同类”,偶尔也会担忧一下自己消逝的时候,一如我的担忧。
绿皮车继续行进着,我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笑容,母亲的身影……
带着中国复杂记忆的绿皮车在中国大地上行驶了将近60年,今年也许是它最后一次服役。我爱它,它虽然慢,却终究会抵达我的那一站;同时我又深深地担忧着:它消逝了,我,我们又该怎么办?
不知不觉中,我在忧虑与欢爱中到家了。
[得分点评] 本文是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作者紧扣题意的“忧与爱”两个方面行文,是一篇审题准确、立意鲜明的考场满分作文。单从审题分析,文章不仅表达了忧愁、心烦意乱、疲惫困倦、拥挤杂乱、担忧等诸多令人“忧”的一面,也表 达了欢爱、深爱、欢笑中的思念、爱亲人爱绿皮车等“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情绪始终交织在一起,融合进回家的诸多场景和不同内容之中。事中有情,情含忧爱,正是本文审题准确、扣题严谨的优势所在。
整体看,本文作者通过年关时节乘坐绿皮火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担忧。文章从一个外出打工三年才回家的农民工的视角,倾诉了对绿皮火车由衷的热爱:票价便宜,让“我”归家的心有了着落,洋溢着欢乐。同时伴随着这趟旅程的还有作者深深的忧虑:会被动车、高铁取代,“我,我们又该怎么办?”爱中含忧,忧中有爱,作者就这样将题意的两个方面不动声色地融合进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描述 之中,角度独到,立意高远,描写生动,语言表达平实有味,通篇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
再如2011年浙江卷,也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命题作文,在提出“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之前,有两段比较长的阅读文字,如果没有耐心只看标题“我的时间”来写作,可写的内容就太宽泛了,而题目要求作文的前提是“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所以弄清两段文字材料的基本意思--时间在变化,所有成功者的成功都难以复制;时间都是具体的,在属于自己人生的时间里把该做的事做好,人生才有价值--作文才不会跑题偏题。
材料式命题作文必须避免的倾向是只看题目不及其余,不少不合题意的考场作文往往把材料抛在一边,只对着题目作文,这是不符合出题宗旨的,所以很难切合题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假如材料真的毫无意义,出题人也没必要费力写那么一段文字了。
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当然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由于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这类题目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但这决不等于“随意而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不少考生面对这类 命题通常会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所以,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补题的艺术。不管怎么说,都要先思考所给出的题目词(字),由此再在补题上下功夫,应遵循“细察隐含信息,做到具体明确,力求新颖别致”的补题原则。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力求“陌生化”,以避免雷同,补充后的题目最好能以小见大,切忌大而空,给自己出难题。
2.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在2012年的高考考场上它占有绝对优势,对这类命题形式的审题理应引起足够重视。其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或话题,写作题目或话题的确定,要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材料是命题者给出的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按形式分为记叙性材料(故事、 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题目或话题的确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或某个方面来写作,否则,视为跑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主要方法有:
(1)从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
(2)从分析原因入手。阅读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的角度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此入手审题立意。
(4)从辨析关系入手。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析这些关系,有利于审题立意。
上述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要综合。
【审题示例 (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 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根据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要由果溯因来进行审题。修船工的无意举动挽救了船主孩子们的生命,细节体现精神,反映了他做人的本质。补漏洞是一个看似无意的分外之举,而这恰恰体现了修船工的敬业精神和道德素养。从这一角度,考生可以写“职业道德”“人格素养”“责任心”“品质”等;也可探讨“分内与分外”这一辩证话题,来反思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唯金钱是图的不良现象等。
也可以从船主的角度立意。材料中船主知恩图报,在当今社会中更具有教育意义。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不让做了好事的人寒心,甚至承担风险,承受舆论压力。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是可以涉及的话题。
这一则材料适合写作议论文,简要分析材料,突出修船工的行为,从而引出论点,再结合现实展开讨论,重点是探讨这种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品质予以明确。要体现思辨性,行文有条理。
以下两个作文题,都可以从多角度立意。应该如何审题?请列出你对题意的理解,写在后面的横线上(不必完成全篇)。
1.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请以“燧石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提示
1.写这道命题作文,对题目的解读是关键。就本文而言,有三个词语至为重要:
一是“你”。“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人,可以实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写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虚写,写历史上的某位名人,写读书的感悟、思想的升华。物,可以是某个物件,也可以是某篇作品,但是,不管写什么,都要以“物”为媒介拓展引入, 来表现认识的加深,抒发人生的感悟。
二是“拨动”。这里的“拨动”,是“感动”“触动”还是“震动”?应该说都未尝不可,但以前两者为最佳。显然,“拨动心弦”,应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是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因此,“你”宜以正面、积极的人和物为主。
三是“我”。题目明确规定“拨动”的是“我”的“心弦”,这个“我”就是写作者本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交代“拨动我的心弦”的原因,材料要相对详细,然后突出“拨动心弦”后的感受,也就是人生的感悟相对要具体,而不能蜻蜓点水,点到即止。
2.燧石之被发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向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同理,真理之被发现,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中学生,认真咀嚼马克思这句名言,将会得到怎样的启迪呢?
首先,它必须是“燧石”,否则,即使受到多么“厉害”的“敲打”,也绝不会“发射出”一丁点儿火花。这就像“母鸡可将鸡蛋孵化成为小鸡,却不能将石头孵化成为小鸡”的道理 一样。其次,虽为“燧石”,却必须要经受“敲打”,而且须“厉害”,才能使“发射出的光辉灿烂”。这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是相同的。
由此可知,马克思这句名言至少包含了两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哲学道理。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意蕴深远的。这样的命题,对中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可以唤起我们亲切的回忆和丰富的联想,适于纵横引申,并能有效地检验我们知识贮存的多寡和明理层面的深浅。
这里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学生能大胆创新,仔细体悟马克思这句名言所隐含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文章,表达出更新更深的哲理。例如,为一块“燧石”因无人识别被弃置一旁的命运而哀叹,进而对人才的被埋没而惋惜,热切呼唤“伯乐”出现;又如,对真理的渐进性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提出“敲打越厉害”的物件必须相应地更新换代,敲打的技法也应随之更新。
专题二 立意--万绿丛中一点红
阅卷老师是如何就立意打分的
虽然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体系中并没有“立意”这个说法,立意问题更多地看审题是否切题,中心是否突出。但是,它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暗中操纵着阅卷老师的评分尺度。阅卷老师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评立意分的:
1.从文章中心的确立看立意是否正确 、集中
(1)看文章中心是否突出。
当阅卷老师看到你的文章时,能感觉到你的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而这个中心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形成了自己的写作中心,并能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同时,文章中表达的见解、看法鞭辟入里,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情感鲜明、态度坚决,那你的文章的立意就有可能进入一类卷了。
(2)看文章中心理解是否准确、深刻,有无思想。
文如其人,人的伟大在于思想。所谓平庸的作文,即指内容空洞、毫无思想的作文。一篇文章有了思想,就有了血肉生命,有了“精气神”。这个思想就是看你对文题有无自己独到的理解、分析。
2.从立意的常见误区看立意是否正确、集中
立意的常见误区有:
(1)偏离题意。
(2)认知、情感有偏差。如2010年山东卷作文,若在作文中大谈特谈生活中的阴暗面,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固然扣住了“阴影”,但别忘了材料中的辩证关系,还有“光明”。这不仅是偏题问题,恐怕还有认知问题。只看到“阴影”,看不到“光明”的主流。
(3)立意散乱,多头绪多中心,缺少集中意识、重点意识。
(4)立意陈旧、一般,缺少新意和深刻。
这些误区常常是作文立意中的“雷区”,轻易不能碰。这也是给我们的警示。
现场佳作
敢于担当,迈向成功
2012年山东高考 优秀作文
诚如孙中山先生 所言: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敢于担当,并且要不畏艰难,按道理做事,终会有一奋骥足的成功之日。
康德说:“既然我已经站在了这条路上,那么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我走下去。”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我们已经选择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就要勇敢担当起重任,不在失败和困难时畏葸不前,集中精力,成功之日总会到来。
敢于担当则明,心死放弃则暗,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畅游历史之中,徜徉伟人之间,你会为他们在困难中敢于担当的身影所感动。
当我们还停留在困难面前,不敢向成功进发时,不妨去看看巴金老人和索尔仁尼琴吧,这两人,代表了两个国家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成功,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芳香的脚印中”的愿望。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一个世界都重要。”他曾被驱逐出境,流亡多年,但他一直担当着自己的重任,走在铺满荆棘的道路 上,最终,他赢得了人民,“俄罗斯的良心”重归故土。失败者在困难面前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而成大事者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只有敢于担当,不惧挫折,人生才会见到彩虹。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如果我们在困难前坚持住了,却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那人生亦不能称之为成功。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物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被国家奖励,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担当住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近几年,随着“三钱”、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在了我们年轻人一代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前,为国家做贡献,终有成功之日。
林则徐敢于担当,成为民族英雄;巴尔扎克敢于担当,在困境中成功;还有像吴菊萍、吴斌这样的现代人,敢于担当,成为“最美”。再看看现实中的许多人,没有责任意识,不敢担当,从而有了“毒胶囊”“地沟油”等“绿色食品”。人民该唤醒自己了,为国家、为社会,勇敢地担当责任,不畏困难,走向成功。
尼采说:“能将我杀死的物质能使我更强。”我们应敢于担当,让自己更强大,敢于担当,迈向成功,奏出人生的华彩乐章。
[得分点评] 文章所以被评为考场一类卷,由以下几点特色决定:
(1)立意精准,构思全面。开篇直接援引材料,得出“敢于担当、不畏艰难”两个要点,观点鲜明。然后论述在困难面前的担当,进而分析不自满、不自傲,深入浅出。最后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思路清晰,分析全面。
(2)材料丰富,胸襟开阔。本文作者视野宽广,写作素材积累丰厚,而且能够恰当运用,如巴金、索尔仁尼琴、萧伯纳、王大珩、“三钱”、朱光亚、何泽慧、林则徐、尼采等,涉及古今中外,有详有略,而“毒胶囊”“地沟油”等概述事例,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相互补充。可见作者不一般的语文积累,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直接体现。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17分+发展20分=总分5 7分
如何让立意正确、集中
立意就是在审清题意的前提下,确立作文的主旨和中心。从基础等级上看,就是正确、集中;从发展等级上看,就是深刻、新颖。这里先谈谈立意正确、立意集中。
所谓立意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健康的情感态度。另外,必须符合题意,不跑题,不偏题。
所谓立意集中,就是聚焦观点,一篇文章只能提出一个观点,解决一个问题,太泛则滥,过大则空。
如何使立意正确、集中呢?
1.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无论哪种命题,都会给考生以广阔的立意空间,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立意,但关键是选准一个一触即发的“宝贵”的“点”。其实,这个“点”,就在作文试题的材料、导语、话题或标题中。
材料作文,若是抒情性材料(如诗歌),每一个意象就是一个角度,一个“点”;若是叙述性材料(如寓言、故事、现实生活现象),其中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及其两者关系的组合就是一个角度,一个“ 点”;若是议论性材料(如格言、警句、论断的编组等),每一个观点及其对立面就是不同的角度。可据“象”探“质”,据果探因;可据材料中的矛盾关系、辩证关系分析内在的哲理。如2010年山东卷作文题,就是一个议论性材料作文,材料是托尔斯泰饱含哲理的一句名言。立意的“点”就定位在“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关系上。
命题作文,一般来说,标题本身或标题中的关键词语都含有多义性。其中有本义、引申义,也有比喻义、象征义。那么,每一个义项从宏观 上看都有一个大的立意范畴,而每一个范畴从微观上看都又有许多小的角度或“点”。如2011年北京卷的作文,材料中三位同学的观点自成一家,老师的总结精准到位,在立意时可分别从每一位同学的角度立意:依据甲生之说,可立意为“成功源自实力”;依据乙生之说,可立意为“有竞争才利于均衡发展”;依据丙生 之说,可立意为“提倡公平诚信,摒弃弄虚作假”。
2.巧加词语,化大为小
“大题”指题旨范围较宽泛、开放性强的文题,如“常识”、“见证”、“难题”、“早”、“他们”等,可以采用加修饰语的办法来缩小立意、取材的范围。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以前后都加。如2009年广东卷作文题“常识”,前面可加“生活”、“医学”、“自然”、“科学”、“文化”、“哲学”、“安全”、“道德”等,后面亦可加“特点”、“意义”、“利弊”、“发展”、“稳定与创新”等等。这样,层层加修饰语、中心词,立意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明确。
3.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虚题”是指比较抽象的文题,一般从哲思、道理、精神层面来命题,如“角色转换之间”、“北京的符号”、“见证”、“怀想天空”等。“实题”,一般从人、事、物、景等层面来命题,如“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脸”、“灯”等。虚者实之,就是指以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景为载体,借 实在的物象或事件去诠释抽象的命题。如2009年山东卷作文题“见证”,题目较大较虚,可以像当年一篇优秀作文那样具体为“见证历史的伤痛”,并以此为切入点,选用圆明园、奥斯维辛集中营、诺曼底登陆等材料,论证“对于伤痕与鲜血的见证,不仅仅是为了铭记,更是对后世的警示”这一中心,立意可谓明确、集中、主旨深远。
实者虚之,指构思立意由实到虚,由个别升华为一般,透过物象,深入本质,写出这类文题在思想或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如2009年湖南卷作文题“踮起脚尖”,既是角度小的文题,又是一个很实在具体的题目。“踮起脚尖”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有 很强的指向性。也许踮脚的人是想看得更高、更远,或者是想够到更高处的东西;也许是在跳舞,等等。这些都是其具体的意义。但写作时应该从这些具体的意义中引申出更抽象的内涵来。如“踮起脚尖”表现出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抗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一种对成功与卓越的追求……总之,“踮起脚尖”包含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一种努力前行的勇气,一种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便是把具体的动作与抽象的生活哲理结合起来进而化实为虚的立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然容易把文章导向深刻。
有的文题可实可虚,立意可以由实到虚,虚实转换。如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品味时尚”,一篇考场作文是这样写的:开头先品味生活中的“服装”时尚,从牛仔裤到皮尔卡丹西服、鳄鱼T恤,体会到追逐时尚要领生活之潮流;接着又紧密联系生活,品读“青春”,进而领悟到“青春”不仅仅是追逐生活潮流,更在于去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而真、善、美才是生活、时代中永恒的“时尚”。文章由实到虚,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堪称考场妙文。
以下两个作文题,都可以从多角度立意。请尽可能多地列出一些立意(不必完成全篇)。
1.请以“遭遇‘二难’”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理想状态下的百米赛跑是这样的:参赛队员一字排开,裁判大喊:“各就各位--预备--跑!”随着发令枪一响,大家箭一般地冲出起跑线……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竞赛远非理想状态,发令员经常缺席,众人还在“各就各位”,胆大的就已经冲向终点了。你也许会说他们“犯规”“耍赖 皮”,但历史无数次证明,机遇往往青睐抢跑者。因为这些抢跑者懂得人生没有发令枪,只要自己能跑,比赛随时都可以开始。与其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如掌握主动,先声夺人。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提示
1.年无少长,位无高低,地无中外,时无古今,人生活在世上,总是不可避免且不止一次地要遭遇“二难”。如左右为难 、进退维谷、取舍不由、上下不得,有时甚至在生死攸关之际不知如何是好……由于人们的信仰、地位、年龄、阅历、文化教养以及所处的时代千差万别,因而在“二难”面前所采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中学生,虽然刚刚经历了短短十几年的人生,但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也肯定会“遭遇”到这样那样的“二难”,关键在于怎样对待。所以,本题在审题方面没有为难学生,很容易调动他们的真情实感,让他们畅所欲言。具体来说,学生既可结合“自己”(这个“自己”可以虚拟)的亲身经历侃侃而谈,写成一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心理独白;也可纵横捭阖,历数古今中外正反人物遭遇“二难”时的最终抉择,略加评点,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还可以构写一篇小说,细致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中心思想。
2.材料的含意并不难理解,关键是对“抢跑”的把握。“抢跑”在这里已经不是比赛中的常 规概念了,而是拓展到了人生界面上的一个词语。“抢跑”意味着谁抢先抓住了机遇,那他的胜算便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谁先掌握主动权,谁就可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抓住机遇,为成功奠定一个 良好的基础。这样一来,材料的真实意义就是:每个人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机遇,一旦看准了时机,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抓取,千万不能瞻前顾后,坐失良机。理解了材料的真实含义,就把握住了立意的方向。随后就是材料的搜取了。搜取材料有两条途径:一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 经历;二是从 历史材料中找事例,看古往今来哪些人物或事件与此相关。事例的选择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即及时抓住机遇与错失机遇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自己经历的生活事例要新鲜一些,但是往往不够典型,而从历史素材中选择事例,效果可能会更好。
[高考作文序列化提升之审题和立意]相关文章:
3.民法学试题和答案
5.应用写作试题和答案
6.广告法试题和答案
7.语文阅读题和答案
8.提升的近义词
9.怎么写审车委托书
10.人民陪审员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