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人: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国土沦陷,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许多爱国青年纷纷投身于汹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一位诗人就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二、作者及有关背景。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8年,作者何其芳告别国民党统治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到了延安,亲眼目睹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创作思想较前期(主要表现对生活的不满),有了很大的改变,写出了大量热情讴歌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写于这一时期(1942年)。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特别是延安的青少年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一边学习,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诗人从中感受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豪迈的激情创作了这首诗。代表诗集《汉园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三、题解1、诗题中的“我”是谁?
①作者何其芳。
②同作者有相同观点的人。
2、“我”为谁歌唱?
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3、文中的少男少女在当时指哪些人?今天指那些人?
①20世纪40年代延安地区的少男少女。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少男少女。
也就是指青少年
教师:诗人歌唱是面向“少男少女”,这里的少男少女不管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地区的少男少女,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少男少女--不是实指,那么都代表什么?
明确:少男少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少男少女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所以诗人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目的是鼓舞广大的青少年投身现实生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胸怀大志。
由此诗人歌唱面向“少男少女”,实际上就是面向祖国的未来,面向民族的希望,为新世界歌唱。
朗读诗歌1、指导朗读: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怎样朗读呢?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2、听录音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重音。3、齐读五、诗歌解读1、第一小节:⑴、首先交代题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是本节的中心句,在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刚才我们从题目中知道“少男少女们”就是“青少年”,诗人为什么不说“我为青年们歌唱”?明确:意思虽相同,但节奏感不同,用“青少年”比较直率些,而用“少男少女们”比较委婉,诗歌注重音乐美,“少”字两个去声重叠,节奏感较为委婉、响亮。⑵、接下来是为少男少女歌唱的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采用了排比、暗喻
(3)、那么文中把“少男少女”比作什么?
“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
、那么这四个事物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种开始、积极向上,给人希望,给人以鼓舞。这四句诗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何其芳说:“我感到“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与“少男少女”有着共同的特点的,都是吸引我们去热爱的。
第一节诗迎面扑来的是清新明快的感觉,揭示“少男少女”的特点,明确表达了要给青年们唱赞歌的理由,迸发出蓬勃的热情,这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为全诗定下了基调。(5)、朗读第一节2、第二节
、诗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教师:其本体是歌声,而喻体有没有出现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你认为喻体是什么?
学生:??????
教师:“飞”、“停留”是什么词?
学生:动词
教师:从这两个动词可以知道其喻体是什么?
学生:小鸟
教师:诗人以命令的语气,要小鸟为他所唱的歌,插翅飞翔,飞到哪里去?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教师:“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干嘛?
学生:“寻找停留的地方”
教师:对,飞到年轻人的心中”是去寻找归宿。也就是说,诗人迫切希望他的歌声(即歌声中流露出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少年,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激励他们向上。⑶、小结:此节承接第一节的歌唱,诗人继续高扬这种明快的调子,调动丰富的想象,把歌唱这种相对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这里的“年轻人”实际上又与“少男少女”相照应,进一步突出诗人所要歌唱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3、朗读第3节⑴、什么东西会使草“颤抖”呢?
明确:“春风”,会使草“颤抖”,
教师: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比喻成春风。⑵、第3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或者说它们的本体是什么?明确:从语言的角度看,这节诗只有一句话,所以要弄清这处问题,一定要结合全句来理解。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株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作者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思考与练习二:(“微风”和“阳光”两个比喻--也就是说希望她的歌声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年,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⑶、“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这几句诗是这首诗歌的精彩之处。诗人揭示了歌声的来源,乃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诗人来到延安这一片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接触新的事物、新的快乐、新的思想,他简直如刚来到世界的婴儿一般,激动好奇地看这个世界,并热切地投入它的怀抱。诗人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的思想尽快地变成歌声,长上翅膀,飞到四面八方,让每一个人都听到,尤其让少男少女们听到。在诗人那里,这是何等美好的心境!这里,诗人先把快乐和思想比成声音,又把声音比成“微风”“阳光”,互相构成比喻,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⑷、这一节又有一句与第二节中的“你飞吧”相照应,是哪一句呢?明确:“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这里表现了诗人迫切希望自己的歌声得到广大“少男少女们”的积极反响。2、第4节
教师:诗人的充满乐观向上精神的歌声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忘掉忧伤、变得年轻、充满梦想、充满希望。)⑴、这一节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节是第二、三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重新变得年轻,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总是无端地呈现灰色调,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生活的琴弦,发出的琴声,已经“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而是变得轻快,变得健康。“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一度消失。作为现在成年的诗人,再也不是过去的诗人了!告别了旧我,诞生了新我。心情无比激动。
教师: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青年,也鼓舞了成年:不要对生活失去理想和希望。诗人要求成年人考虑怎样去影响青年,同时又要向青年学习点什么。这是诗人构思的基点,也是诗人思想深度的表现。
教师:讲解教师用书P225(三)课堂小结
教师:因此这首诗的主旨是:诗歌通过诗人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的方式,鼓舞广大青年人热爱火热的现实生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胸怀大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憧憬祖国美好未来的情怀。
朗读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感情应积极热烈)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突出“飞”,应热情奔放)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应抑扬顿挫)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感情逐渐升高,推向高潮。)
教师:讲解思考与练习一、二四、小结: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炼生动、刚健清新;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这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毕业歌》这两首诗都写于民族危急存亡关头,都是写给抗战时期的青年的,但在立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主要是歌颂少男少女,歌颂他们热情奔放的青春,歌颂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而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毕业歌》则更像是面对民族危亡,向青年们吹起的号角,激励和鞭策他们勇敢地投身抗战,献身祖国。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写出几个,并说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参考: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绚烂的春天(生机勃勃)、初生牛犊(英勇无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3、预习《纸船》板书设计: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歌唱 歌声早晨希望 一阵微风 忧伤失掉属于未来的事物 飞正在生长的力量 一片阳光 充满梦想、渴望
杨思立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0.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