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2-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评论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知人论世、时代、环境、性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二、作家作品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3、《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A、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B、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C、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D、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E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三、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四、预习检查:

1、课前预习时熟读课文,要求: 预习时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各学习小组在堂上展示自己在“要求1”中找出的重点、疑难字词句;

3、设疑、解疑:课前预习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通过堂上提问、小组间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4、疑难字词句提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籍独不愧于心乎             ;治军至,无以渡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期山东为三处         

与其骑会为三处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2)、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项王则夜起            

吾为若德                    马童面之                  令诸君知天亡我: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乌江亭长木义船待: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A此项王也                                    B项王军壁垓下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D籍独不愧于心乎                       

E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F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G麾下壮士骑者八百余人。                       H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I乃谓其骑曰:“何如?”                         

五、课文分析

1、情节梳理: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吗?请简单概括每段的主要情节。

场面一:(第1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霸王别姬)                                   

人物性格: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场面二:(第2、3段东城快战);                                                   

第2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人物性格:勇武豪爽、极度自负                                               

第3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

主要情节:三次行动。(在课本中画出三次行动中项羽和敌方各自不同的表现)

人物性格:勇 猛 善 战、    气 概 豪 爽、    缺 乏 谋 略、    极 度 自 负      

场面三:(第4段)乌江自刎:                                                      

主要情节:拒渡、赠马、赐头                                                    

人物性格: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课题:《项羽之死》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后习题,分析项羽形象。

一、课后习题一:(注意学习规范答题)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参考答案: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二、课后习题三: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设题意图: 《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把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项羽这个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可以通过前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 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参考答案: 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三、结合课后习题四:司马迁非常善于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情境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请细读下面几处,并进行分析。(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细节处揣摩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参考答案: “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选文中项羽面临败亡时,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复杂心理?

参考答案: “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3、“愿为诸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课题:《项羽之死》第三课时

一、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1、 按要求填表。

故事 人物形象(项羽)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情善感 惊:……

歌:…… 动作、语言

神态、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 动作、语言

对比、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 “吾为若德”

…… 神态、动作

语言、对比

二、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A、要有理有据;            B、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C、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没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还不觉悟,不怪责自己,那就错了。竟然借口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者的态度】钦佩其盖世武功,批评其刚愎自用。客观公道,一分为二。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我们怎样评价项羽失败的原因?(自读结尾部分,讨论)

参考答案:A、这是时代的悲剧--分封是倒退,个人英雄主义无用。

B、又是性格的悲剧--妇人之仁、自矜功伐、虚荣“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无颜见江东父老)

3、课后习题五: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通过诗文进行评论的主要有以下三首诗: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思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三个人的评价一样吗?

A、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B、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C、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D、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何看待项羽的?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战士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否定项羽

(杜牧--可惜,王安石--否定,李清照--肯定,毛泽东--否定)

提示: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不要急于提出古人的观点,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解释,古人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个参考而已。

(4)补充对联,体会意思,说说撰联者的评价: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秦;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肯定);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河山委大风    (双关语、背刘邦《大风歌》)          (可惜): 

 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枉生双膂学书学剑两无功  (范增、韩信)          (否定);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虞姬悲叹); 

《项羽之死》第四课时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A、请以“尊严”为话题,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论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论据;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1、评析、修改示例:

示例一: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此示例有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2、请参照上面示例,以“尊严”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观点。

示例二: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3、请参照上面示例,以“尊严”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观点。

示例: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刘芳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课文《项羽之死》教案

2.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3.《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

4.初中项羽之死读后感

5.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

6.《谈中国诗》导学案

7.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8.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9.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10.《项羽之死》文言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