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不久前,在整理屋子时,一张旧《汉中日报》(2009年6月22日的报纸)掉在了地上,捡拾时,上面的一则旧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大致意思是说陕西省高校语文教学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会上,有很多教授、学者指出当前高校学生语文基础极差,突出表现在语法错误百出,到大学毕业时连毕业论文都不能顺利完成,教授指导其毕业论文首先得指导其修改语法错误。还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的大学生连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都分不清,常常混用,出现错别字的机率极高。教授、学者们希望这一现象能引起高校语文教学工作者们的重视。
一则时过境迁的旧闻,为什么会引起我的注意呢?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大概是职业习惯牵动了我的敏感神经吧。一段日子以来,这则旧闻确实引发我许多思考,使我久久不能释怀。新时代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现象,难道仅仅是大学语文教学者们值得重视的问题吗?纵观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改革的实际,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这责任不能全部推给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
现在,距离这则旧闻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了,不知高校学生的语文功底有没有长足进步?但我却常常为我的学生担忧,批改他们的作文常常令人头疼。都是高中生了,作文中的语法错误是家常便饭;最令人无奈的是“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根本区分不开,混用一气;教授文言时,什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对他们来说,就好像听天书一样难懂,等等。什么原因呢?根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上。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新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彻底取消了汉语语法内容,教师和学生同时失去了教与学的依据。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科学的认识规律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学习语言同样是这样。对母语的感性认识阶段,从一个婴儿就开始了,而当其进入到小学三年级时,就应开始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深入。感性阶段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对语言的机械模仿上,而且偏重在口语方面,即教习者和学习者只注重怎样用口说出来,起到基本的交流作用。理性阶段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母语的内在机制的认知和学习上,即对语法规律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阶段的最佳时段应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而且应是循序渐进并扎实推进的。这样一分析,新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完全取消语法知识内容的做法是不当的,是违背科学的认识规律的。其实质是割断了青少年认识母语的理性阶段,让一个中小学生对于母语的学习长期处于感性阶段认识或仅仅是开始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只对大量课文的推敲和揣摩上。这样的学习过程,缺失对母语语法规律的探知过程,怎么能打好母语学习的扎实基础呢?
由于错过了理性学习母语的最佳阶段,到了大学时期,语文课对于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来说,就成了公共课,同样缺少系统的理性学习和扎实的专业关注的条件,那么,出现本文开头那则旧闻中所描述的情况就成为必然。
做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历经初中、高中全阶段的语文教学,而且旧教材、新教材都教过。旧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地编入了从汉字到复句的语法知识;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恰恰是全面取消了语法知识。说心里话,两相比较,我还是喜欢教旧教材。这不是我守旧,因为我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懂得一点认识规律,这样完全取消语法内容是不科学的,而且经历以前旧教材“洗礼”的学生,其扎实的语言功底是显而易见的。新旧交接的时间点应是2000年秋季,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上中学的学生,后来考入大学,其汉语语法知识就没有以前的学生扎实了,那么他们出现语法错误的机率大大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要想学好文言文中诸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词类活用等句式,没有坚实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是不行的。
因此,我强烈呼吁:系统的汉语语法内容应重回中小学语文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完整地完成母语的认识过程,促进汉语完整而扎实地传承,促进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王宝杰
[汉语语法内容应重回中小学语文教材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教师工作随笔
2.美术教师随笔
3.历史教师随笔
4.音乐教师随笔
5.教师数学随笔
6.幸福工作教师随笔
7.教师随笔感悟
8.教师假期生活随笔
9.有关路过教师随笔
10.教师研修随笔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