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发布时间:2016-3-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蓬莱阁》清陈葆光

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

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

《滕王阁名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颢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介绍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作者介绍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即其临死前的两个多月,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江南名楼滕王阁而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形单影只,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据说,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

情辞并茂是这篇文章的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文体知识

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1)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对,音律和谐。3)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文章结构

全文是典型的辞赋体结构,可以明显划分为“景”与“情”两大板块:从秋之美景到人之心境的触景生情。七个段紧扣文题展开。

秋之美景

人之心境

第一部分(1-1)

古今变迁: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空间之雄: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华天宝……徐孺下陈蕃之榻俊彩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主宾盛宴:都督阎公之雅望……躬逢胜饯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2-3)

交代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描绘秋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赴阁途中:俨骖鲱于上路……得仙人之旧馆

楼阁四周山水:层峦耸翠……列冈峦之体势

登阁远眺所见: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秋水秋色:时维九月……烟光凝而暮山紫。

来阁过程:俨骖騑于上路……得仙人之旧馆。

阁之所在:层峦耸翠……即冈峦之体势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远望之景(披绣闼,俯雕甍)

山川之美: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人烟之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雨后天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鸟共乐: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第三部分(4-5)

赞美与会者:遥襟俯畅……二难并

由宴会引出感慨:穷睇眄于中天……识盈虚之有数

抒发身世之感:望长安于日下……奉宣室以何年

引用典故抒怀:呜呼……岂乏明时

勉励自己守节不变:所赖君子安贫……岂效穷途之哭

 

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1)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2)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有日落,云海想到长安和东北的吴会。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3)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青云之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第四部分(6-7)

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阁诗:滕王高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弟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篇翻译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滕王阁》作者站在高阁之上,俯仰观察远近景物,兴起天地沧桑、人世无常之感;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问题探究

1)情感变化

登临之乐(风景美)

遥襟逸兴(过渡)

宴会之乐

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宴会豪华人物高雅(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极娱游(过渡)

人生之感

天地之大宇宙无穷

人生无常怀才不遇

 

2)第4.5段作者抒发的感慨

欢饮之乐;

对宇宙无穷的感慨;

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悲伤;

认识现实后的自我安慰;

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豁达乐观的情怀。

3)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

  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滕王阁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4.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5.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6.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7.滕王阁序课件教案

8.滕王阁序简单教案

9.滕王阁序并诗教案

10.滕王阁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