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要问什么行业的人最多,责任最大?我想,除了军队之外,就是教师这一个职业了。众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由古至今人们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能诠释,更是对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授与学生以知识,使学生智慧的成长。但是,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是授与学生知识,使其增长智慧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并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全才”或者“偏才”。因此,传道、授业、解惑,是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最基本职责,而培养人才却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为何“培养人才”对教师来说如此重要?归根究底,有两个方面:
一、人才立国
汉王朝的刘邦,倘若他手上没有张良这一良才,他早在“鸿门宴”中被历史湮灭,怎能在后来统一中原?蜀国的刘备,倘若他没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就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没有蜀国的建立。而新中国的成立,如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也许中国早就被日本吞并或者被蒋介石割卖,哪里会有现在的圆满。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在近千年的岁月流转中,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反复得到了印证:周公三吐哺、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求、刘备三顾茅庐、曹操的“唯才是举”……这些,无不体现出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人才是立国的基本条件。
二、人才固国
秦国,它本是一个前景绝望的王国,七雄中国力和文化最为落后的国家。但是,它有了商鞅这一个惊世人才。他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变法。“商鞅变法”不仅发展了秦国的经济,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也制约了各国的侵略行动,使得秦国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并强大起来,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人才是国家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当今的世界,虽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但是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世界。因此,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中国想要在世界之林屹立,就必须拥有大量能够致力于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的方面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
人才兴则国运昌。因此,培养人才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就成为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研究的问题。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过去,我国的教育一直套用普通教育模式,采用“传承式”“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且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不同家庭为孩子寻求多样性教育的需求。面对这样的窘态,我们必须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所创新。
第一,在培养目标、方向上,我们要有所改变。以往,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注重“双基”的培养,而我们也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知识记忆牢固、应试技巧熟练、在高考中具有较高竞争实力的“一流应试人才”或自动化的“应考机器”。而今,我们要由知识型教育逐步向技能型教育转变,要变“应试教育”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发展性教育的“八仙过海各自成材”。为何?纵观世界历史上的诺贝尔奖得主,有哪一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没有。原因在于,我们在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时候,忘记了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忘了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某些理论。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实验技巧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培养其成才。只有目标改变了,正确了,我们才能在培养人才这个道路上走出希望,走向繁荣。
第二,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我们必须有所不同。培养目标的改变,必须要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支撑,否则就成为了“空想”。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摘引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回答”,从而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身于创新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师生的生命价值才能在课堂上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不能质疑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为任何创造创新都是从问题的提出与质疑开始的,学生质疑不了答案,提不出问题就是教育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启发式”“研讨式”,并且结合他们身边的时事、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质疑。总之,对学生“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具备现今社会急需的创新思维。
再次,创造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课堂的同时,也懂得走出课堂。为了让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多元的学习是受益的源泉,而活动是另一种不露痕迹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在立足于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各种表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学生会竞选、体育节、艺术节、外语节、读书节、科技周、礼仪周、五四辩论赛等。而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更加主动、热情,全员参与、角色各异,却特长突出、个性鲜明。这些活动,不仅仅是把学生领出课堂。在课内外不同场景和内容的背后,是情感态度的内在一致和知识能力的深度契合。多样的活动,多样学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运用,得到解放,得到升华。
总之,让学生体会到“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成长我做主”,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外的主宰,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在教学的手段上,我们要与时俱进。在以前,我们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包打天下”。在今天,如果我们还完全沿用这种手段的话,就会使课堂的质量、效果大打折扣。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手段必须逐渐改变,充分利用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我们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教学内容,共享教育资源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在一支粉笔一本书“包打天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积极、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也让教师自己更轻松。
总之,人才教育的创新,离不开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使人才培养的创新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有人去实施,否则就会成为“空头支票”。因此,中国的教育改革在考验着教师,给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因此,作为榜样的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以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去团结合作,如何去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大爱”的精神,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将爱的阳光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不要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产生“差别对待”。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思想开导,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情感唤醒情感,用健康、博学、善良的美好形象感化他们,让他们也向我们一样具有善良、友爱的良好品质。
s("content_top");
[论人才培养策略]相关文章:
1.安全认识论课件
2.《过秦论》的教案
3.矛盾论和实践论读后感
6.实践论与矛盾论读后感
7.品牌营销策略论文
9.雅思听力试题策略参考
10.励志文章:自信是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