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及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感受豪放派诗歌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情与景的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学习苏轼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现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
吟咏法 探究法 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夜半访谈。一位来自台湾的女记者问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作家?”“苏东坡”“他的作品,您最喜欢哪几篇”“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您说的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么”“对”
先生紧着着写到“我心里立即为苏东坡感到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苏轼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其中提到的著名篇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探究竟。
(板书题目)
二、 初步感知:
1.老师范读或者听名家录音 初步感受
2.同学们好像已经被深深地带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去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抓住这思想的一根稻草,怀着你对诗歌初步的理解自由地朗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3.感觉同学们已经走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了,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念奴娇 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呢?《赤壁怀古》从题目中我们能看出这属于怀古诗歌。怀古诗歌常常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 (课件)
4.那这首诗歌是观了何样之景?写了谁人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公瑾并怀古伤己以自我感慨作结。 (课件)
景 事
赤壁 周瑜 (板书)
三、 深入赏析: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文章的初步感知,一起来赏析诗歌的上阕。
人说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那我们就请一位男同学来试着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一读上阕!
要唱苏轼的词都是要高歌“大江东去”可见开篇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们对它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似乎已然成了苏轼作品的象征,那同学们从这句诗歌当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课件)
分析“大江东去”
开篇即显出囊括千古、壮阔无比的气势;由长江写起,大江东去,展示出极为广阔的空间感,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让人眼前出现翻腾奔涌的浪涛更看见“浪”淘尽的不是砂砾是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极写时间之悠远,英雄之众多。
广阔的江山,悠远的历史,众多的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宏伟的气势,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又怎能让人不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呢? (课件)
作用?铺垫
大江东去,使我们想到名高累世的英雄人物,而站在赤壁之上,必然会将眼光重新聚焦在三国赤壁之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作者只轻轻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空间之扩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瑜,将战功卓勋的周瑜与赤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里作者却宕开一笔,为我们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景象。
请同学朗读描写赤壁的诗句,并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赤壁之景带给大家的感受。(课件)
为什么这样写?
以波澜壮阔的景色烘托赤壁战场的惊心动魄,进一步烘托英雄。
朗读
当我们朗读这里的时候,仿佛一股驱山走海之力,裹狭着天风海雨而来。壮阔之景如在眼前,浩荡之声犹如在耳,我们都要忍不住赞叹“美哉!壮矣!”诗人更使情不自禁地赞美道“江山如画”而如画的江山,又会孕育和吸引多少英雄豪杰啊,而作者集中笔力所写却唯有一周瑜。周瑜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课件)
分析周瑜形象
朗读
在作者笔下,周瑜是如此的英姿勃发,如此地志得意满,如此地令人艳羡。三国啊,那么多英雄,为什么诗人独对周瑜表现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呢?
学生分析
赏析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苏轼的人生到底和周瑜有着怎样的关联。让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生平
背景:苏轼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和,反对推行新政,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贬惠州,再贬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建中元年卒,年六十六。
苏轼晚年评价自己的一生“问吾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通过周瑜与自己的比照,实际上是借周瑜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诗人憧憬中的理想中的周瑜,我们看到了,而现实中的诗人境况如何?心情怎样?在诗中有体现么?
再填表格:
周瑜 苏轼 (课件)
年龄34 47
生活幸福 穷困
外表英俊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成就功名早成 一事无成
诗人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自嘲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壮志未酬,仕途坎坷使诗人过早地苍老,这一切都和周瑜年华方盛,卓有建树形成比照。
周瑜美妙的气度,卓越的才干,功业成就一与自己相互比照,不禁使诗人黯然神伤,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句感慨?
人生如梦,短促、虚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自然相比,尤有这种感喟,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流光淘洗,何况自己。
之所以人生如梦是因为想要抓紧时间以期不朽“一尊还酹江月”是祭奠,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
人生几何,何苦让闲愁萦我心头,不如放眼大江,举酒邀月祭奠。
随着学生的领悟,老师给出一些资料,苏轼的感慨不是一己之慨,而是很多有识之士共同的叹惋!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是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切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永恒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又是多么令人欣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
(人生如梦,短促、虚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自然相比,尤有这种感喟,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流光淘洗,何况自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之所以人生如梦是因为想要抓紧时间以期不朽“一尊还酹江月”是祭奠,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
人生几何,何苦让闲愁萦我心头,不如放眼大江,举酒邀月祭奠。
壮丽的江山,英雄的业绩,激起了苏轼爽迈奋发的豪情,同时也加深了他的内心的苦闷和思想矛盾。怀有一腔凌云壮志,却空有激情,无法实现,眼看着年华老去,怎么能让人不怅惘呢,人生功业虽辉煌却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辉煌过,毕竟是自己最美好的向往!所以有失望有惆怅,我们却在苏轼的词中更多地感受到气壮山河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憧憬,敬仰,一起来把诗歌朗诵一遍!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东坡吟
傲世世间无天险,大江东去去不还。诗情弛骋大江北,画意纵横大江南。
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梦里两人常相见,醒来只隔数百年。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传》林语堂)
"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苏诗研究史稿序》王水照)
"当我一旦认识了东坡先生之后,就将他作为偶像加以崇拜。他是中国的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苏东坡在黄州》后记饶学刚)
“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陆游:《题东坡贴》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数得着的政治家、文学家为数甚多,但最受民众所敬爱的要算苏东坡,其原因在于苏东坡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优美的诗歌、并兼仙风道骨。就其一生来说,又是具有伟大的悲剧性的人物,因而更加征服了人们的心。”
----日本诗人、苏轼研究家山上次郎在其《苏东坡寻迹》中说
张沫沫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