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星子二中 宋汶
“隐秀”理论是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著名文论《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文学创作主张。“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发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千手丽音,宛乎逸态,若远山之浮烟霭,娈女之靓容华”、“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用现在的话可以理解为:文章中的精华之作应含有“隐”和“秀”。“隐”就是含蓄,有余味,耐咀嚼,为文外所蕴含的言外之意;秀是篇章中最突出最精彩的话,如“英华曜树”一般,好比点缀映照大树的艳丽花朵。“隐”以文外含有另一意思为工巧,“秀”以特出一般为巧妙,那种文辞突起的波浪,叫做“秀”,像灵巧的手弹出的美好音乐,呈现出一种飘逸的姿态,好比远山上浮动着的烟云,美女焕发的容光。这就是前人文章中的美好成就,作者才情的很好表现。在文论中作者又以“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为秀”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隐秀”理论一方面要求写作者对形象有极为精到而实在的描会,另一方面又要求有极为空灵的远神,不仅在外形上表现为简洁秀美,而且在内在意蕴上更流动着一股深邃的灵气。这一理论虽然阐述了看似高深的文学创作,但对于指导学生写作,也很有实用价值。
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隐秀”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一、注重对外物形象作真切细致的描写
如上所述,“秀”以卓绝为巧,是文辞中突起的波浪,有飘逸的姿态,美女的容光。分析古今中外很多优秀之作,不难看出创作者在这方面的用心。《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河畔,草色青青,绵延无尽;园中,杨柳依依,郁郁葱葱;楼上少妇,体态轻盈,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红妆艳服,粉黛娥眉,姣艳照人,有如象牙般白皙的纤纤玉手,外貌可与西施媲美。这里,青草翠柳为艳丽红妆作陪衬,自然界的美好春色,为少妇的靓丽青春作陪衬,美艳之至。这一段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不仅为下文传达女主人孤独,落寞、幽怨的心理作了极好的铺垫,同时又使全诗歌传达出一种隽永悠远的美好意境。
不仅古诗词注重对外物作真切细致的描写,现代作家的名篇佳作也是如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特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作者对所述对象的描写更加细腻真切。首先,用词准确优美,修饰得当。“曲曲折折” “田田的” “亭亭的”“袅娜地”“羞涩地”,“ 缕缕”等,真实细腻、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莲花的可爱情态及秀美风姿。其次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舞女的裙”、“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等形象的比喻,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出荷花多姿多彩的美。另外,还有拟人及通感手法的运用。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化嗅觉为听觉,突出莲花香味清新淡雅,若有若无。正因作者对荷花出神入化的描写,让《荷塘月色》一文更有具艺术魅力,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之作。这里所阐述的篇章,均重视对描述对象外在特征作精到的描摹,“秀”,在这里真正起到“英华曜树”的艺术效果。
二、兼顾对物象内在本质的揭示,凸现神韵情致。
“隐秀”理论不仅要求在刻画外物时 “物尽其色”,而且强调对外物内在神韵与情思的抒写。这种刻画不是呆滞的语言的堆砌,应是物象与情态高度浓缩的语言锤炼的精华,成为能振起上下文的“篇中之独拔者”,像“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般映照一段乃至一篇,使整段整篇显示出一个深邃的空间来。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在这方面有独到的领悟:“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里的“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便将鸟雀对新一个明丽早晨的到来而感到无比喜悦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尤其那两个“呼”与“窥”,运用拟人的手法,更是生动传达神,耐人寻味。“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 “此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此处所说的神理,也即是内在神韵情致,为点亮全诗的文眼,也照亮了旅人遥远而甜美的故乡梦。苏轼的《水龙吟》也是这方面的突出之作。“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诗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成一体。上片惜杨花之飘坠,下片抒杨花堕落尘土之悲恨,表现了思妇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柔肠、娇眼”的想像出神入化,达到物与神游的境界,将物的内在情思刻画得入要三分。正是由于作者对外物内在情致的细腻刻画,全词才更清丽动人,杨花困酣娇眼、随风飘转的情状也即是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尤其是最后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以情收束全词,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此词遗貌取神,空灵婉转、精妙绝伦,压倒古今,为咏物词的极品,这也是古人注重内在情韵刻画的结果。
三、注重文章内在深度与厚度
要凸现文章内在深度与厚度,形式方法当然有很多,有时也并不在于文章内容的繁简,就算是一首小小的短诗也能表现出无穷的意蕴来。
唐代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便是这方面的典范。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此处所写,虽为一枝花这一小而微的具体物象,但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杂树生花的景象,以及折花人的清思雅情,对友人的无尽牵挂与美好祝愿,则尽蕴其中。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却是有心,诗人有意而迎之,通过他寄梅问候,一片赤诚真挚情怀,全凝聚在这小小的一枝梅花上,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的祝福。再深一层,我们还可以想象,陇头人受花后当作何种感触,亦可由每位读者各自不同的经历生发出丰富的想像。本诗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一枝春”,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这一美好时刻的期待。它以简练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深邃高远的境界,为古代“隐”“秀”理论高度浓缩的艺术精品。
唐代诗人王勃的著名诗句“画栎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不过十几个字,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将“南浦云”与“画栎”,“西山雨”与“珠帘”这几个毫无干系的物象融合在一起,这种远景与近景的结合,不仅使读者产生了一种空阔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时间感,使眼前的描与对象画栎和珠帘呈现出一种既具体又阔大的意味,从而在秀美的感性形象中,隐含着一种深远的意味。这无形中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我觉得,文章若有了厚度与深度,也便有了境界,内蕴便更深了。
四、注重“隐秀”二者的相互融合,自然天成。
刘勰在文论中又谈到:“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裁熔,深浅而各奇,浓纤而俱妙,若挥之则有余,而揽之则不足矣。”意思是说,烟云是天然形成的,不用人工妆点;容光是格调造成的,不用人工修饰。烟云的或深或浅各显奇景,容色的或浓或淡都到妙处,要是听其自然便见美好有余,倘若加以人工造作便显得不够了。这里说的也是说写文章要自然天成,其实,也包括“隐”和“秀”应自然天成,和谐统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句是孔子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是一照亮全文的“独拔者”,不仅精确地描绘出松柏寒风中独立岸腊握摺保不仅精确地描绘出松柏寒风中独立的外在风姿,还有更深长的意味,但此处作者却未加点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短短一句话,就将隐与秀自然融合在一起。在这方面,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就表现得尤其突出,前人评价他的诗文是“铅华落尽见真淳”,注重从真实生活中抒写情怀,从形象描写中体现情趣和蕴意。如《饮酒》之五中间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对如“菊、南山、山气,飞鸟”等几种物象的点染,不仅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悠远而又富有生气的山村美景图,而且还表露了他在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心情。“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及他在与自然交融中怡然自得的愉悦和乐趣,表面是不说了,但实际上却是更深一层、更婉转巧妙地表现了诗人鄙弃尘俗、委身自然的真实情意。正如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指出的那样:“陶诗胸次造然,其中有一股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是一种以活生生的形象描写来表达深邃理趣,文体省净而意味隽永的新的艺术风格,也是在真切清新的抒写之中表达一种深远的意味,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和真切的感受。这种从“秀”出发传达出隐含其中深邃情感的手法,即是将“隐”和“秀”自然融合的成功范例?br>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对从古以来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作过这样的评价:“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句话,与刘勰的隐秀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将隐秀理论的精髓阐述得淋漓尽致,也即是对我在此文中所浅析的观点的高度概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以求更科学合理地将“隐秀”理论引入作文教学中,使学生作文水来达到一个更高层次。
宋汶
[隐秀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3.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
7.中学音乐优秀教学论文
8.音乐优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