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全文结构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 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三、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结构分析。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总结学生的分析,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
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结构,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
《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服务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
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
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再默读一篇,然后讨论问题)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进一步分析起笔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不宁静)
2)、文章中哪些语句直接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分析的能力
比如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3)、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根据前面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让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的心情变化进行总结。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作者的心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现实的烦恼。
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作者的苦闷、彷徨和寂寞心境。
4、 作业:熟读课文,背诵4~6段。
5、 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就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文中作者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之中,尝试从语言中发掘作者的思绪,锻炼赏析能力。
第二课时
1、赏析语段,品味语言。(任意抽出学生分段朗读4~6段,鼓励当场背诵)
在掌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来赏析精彩的语段(4~6段)。让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幽美,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体悟文章的语言特色。(这一阶段多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读文学作品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参与评论,一点一点地培养鉴赏能力)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是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解释“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然后鼓励学生尝试举例)(拓展到本段所使用的其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板书: 一种特殊的比喻。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创作手法)
同时向后扩展,让学生自己找出同样使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并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的分析能力。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4)、引导学生从语言中体会作者一个人在月夜之中欣赏美景的时候,心情又是如何?(进一步领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2、仿照前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独立分析第5、6两段
3、 讲解《采莲赋》、《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
4、 讨论课后练习
5、 作业:写一篇文章,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进行景物描写,尝试使用本文所学过的语言运用技巧。
6、 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在于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探讨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再辅以教师的推敲。同时要注重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是学知识,还要善于运用知识。
说课要领
一、自我介绍:姓名、工作单位、课题
二、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因此,教学中应侧重语言训练,感受、品味语言,领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接教案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
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五、说学法
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六、接教案中的教学过程
罗燕燕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