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讲朱自清委婉深切、谨严周密、自然朴实的散文,讲他温柔敦厚的诗人气质,讲多了,看多了,不自觉发现他的一些爱好来。
鲁迅先生说自己写作总爱“拖出月亮来用一用”,而在朱自清的散文里,也喜欢拖出杨柳来写一写,比如“园外田亩和沼泽地,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麦,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清新的蒸汽”(《歌声》),“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匆匆》),“也爱剪啊剪的燕子和躲在杨柳里的月亮”(《忆跋》),“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番热闹的梦”(《阿河》),“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间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开花时,在风中妩媚地笑”(《看花》),等等。除了杨柳之外的树,朱自清似乎都不以为然,“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老树,光秃秃的立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由此看来,朱自清对杨柳是极偏爱的。
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不妨借它来赞美朱自清对杨柳之爱的真挚。只有爱得真挚,才能从“对象”身上发现别人不曾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以为然,不会用心去形容、描摹、讴歌的美,先生却细心地拨动着心中那根温柔的琴弦,弹奏出一曲婉转清丽的情歌,从而幻化出自我心中的“西施”来。先生对杨柳,不是一见倾心的爱,表面上看来是淡淡的,每一处都是随意的提一下,从不曾不吝笔墨的列举出杨柳的种种可爱之处,但他用白描似的笔法来描绘杨柳,却渲染了无穷的春意,读后使人仿佛感到清新放浪的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从中享受到悠悠不尽的美的情思。这正如唐人咏柳的佳句,先生在《春》中也提到过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朱自清的抒情写景散文,善于用优美的语言刻画景物,捕捉景物中自己的发现,或描摹比拟,着笔细腻,或描摹精严,或随意挥洒,不用华丽的文字吸引读者,而是提炼口语,巧妙设喻,与质朴中透出甘醇,他对杨柳的描写就突出了这一风格。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胳膊,交互的缠着,挽着;有像是月儿披着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视着我们,也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里的杨柳是多情、温柔、可爱的,作者把它们拟人化、形象化,写尽了杨柳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将自然美升华为生活的诗意,那杨柳“像美人的胳膊”有像“有月儿披着的发”,写景写情,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融化在自己描写的对象上,又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来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
朱自清正直、执着、拘谨,即便是欢乐也会化作无法排遣的郁闷和惆怅。《荷塘月色》里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以看出作者的苦闷彷徨的心境,笔下的树也成了“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然而对杨柳,他却委婉而含情的写道“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的”,一个“倩”字,倾注了先生的无限的爱意。文章的后面他又写道“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所有的树先生看来都有一股阴森之气,“但杨柳的丰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丰姿”两字,包含了先生的万般柔情。这别具风致的杨柳经过先生的突出的刻画,不仅使它产生魅力,而且赋予它无限的生机。
写作上的爱好,是构成作家独特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朱自清笔下的杨柳也和他的散文一样,“风华从朴素出来”,它们柔美、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文中用一颗爱心浸入,达到“柳中有情”的佳妙境地。
自古以来,杨柳是诗人的爱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陌头杨柳色”等等。朱自清无意对杨柳下垂“高而不忘本”的特征作渲染,而我们却透过这无意看到朱自清作文做人的本色,“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不见出他那坦白的诚挚的天性”
凡是和朱先生相识的,关系密切的,没有不为他至情所感动的,他也不对任何人表面热情,然而他内心是热情的。对杨柳也是如此。“他的热情就包含在他的温厚与谦恭里”(李广田《哀念朱自清先生》)。
先生的温厚与谦恭也正是杨柳所具备的。
我想,这也许就是朱自清先生喜欢写杨柳的原因吧。
瞿爱红
[朱自清与杨柳(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