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月夜》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笔法,即对写法。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诗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诗眼,体会其深刻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意象,“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亲人得团聚,几家飘散在他州。”远离亲友,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通过那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亲成为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关于望月思亲的诗,不胜枚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甫的《月夜》,看看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这首诗中是怎样望月思亲的。(诵读诗歌)

二、背景介绍 

此诗写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战乱伊始,杜甫携带妻儿、颠沛流离躲避战乱。这年的8月,杜甫终于将家安顿在鄜州。他又决定只身西进,追随刚刚在灵武(今宁夏)继位的唐肃宗,以报效国家。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所俘,押回已经沦陷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但身陷贼手,前途未卜;家寄异地,祸福难料。在一个中秋前后的明月之夜,诗人望月生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便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诵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评诗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或主旨的关键词语.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忆”。既然“忆”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也就是说它能串联起整首诗,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忆”字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 

请大家思考:是谁在忆,是怎样忆的?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明确:“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四、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对比阅读本诗和本书P19张九龄《望月怀远》,分析两首诗在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你认为哪首更好,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板书:

线索:月

手法:对写(想象 虚写)反衬 借景抒情 暗示 

诗眼:独看 双照

主旨:渴望和平的生活

对写法

表现心情的古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明确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这年的六月,安禄册兵破潼关,玄宗仓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其时,诗人杜甫正携家避难,暂置鹿阝州的羌村,本人则只身去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八月,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一开头,就点出了诗人思念鹿阝州亲人这个主题。但诗人并不直接从自己方向落笔,而是从对面设想着笔:“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第二联通过“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进一步衬托出妻子的孤寂。第三联笔锋一转,从想象中正面描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愿望。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鹿阝州的妻子和儿女,诗人却从对面落笔,写鹿阝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诗人巧用对写法,把他们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就说着远行人。”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诗人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旅居长安时所作。古代的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难以自已,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一、二句正面直写自己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这两句发自诗人心灵深处的诗句,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三、四两句诗人改变写作角度,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是在生活实感的基础上,由对面写来,想象兄弟们重九登高而思念自己,这是更深一层的描写。重阳佳节,家中弟兄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很自然地会感到少了旅居在外的自己。诗人运用对写法,把对兄弟的思念情意表达得曲折而浓郁。 

  [思考链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请找出本诗中运用对写法的诗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洛阳亲友如相问”句运用了对写法,辛渐要回洛阳,诗人明明托他问候洛阳亲友,而诗人却转换笔锋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构思新颖,把对亲友 关切之情表达得婉曲深刻。 

 

[唐诗宋词元散曲《月夜》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教案参考

2.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3.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4.《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单元测试试卷

5.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6.人教版匆匆教案设计

7.高中化学选修5《苯 芳香烃》教案设计

8.人教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9.高中化学选修5《脂肪烃》教案设计

10.《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测试试卷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