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一点审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一点审读

广西昭平县昭平中学语文组(邮编:546800)   尹春花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大量运用了引用、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教参指出“在教学中应该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在处理教材上,很多老师也喜欢把这首诗作为一个切入口,让学生借此信息抓出一些关于荔枝的一般知识,并以判断这首诗是否正确来确立学生对荔枝的感性认识。结构图一般如下:

     壳如红缯--错

     膜如紫绡--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正确

     浆液甘酸如醴酪--对

这些信息都是从作者贾祖璋老先生的文段里得出的。但这样的解读是否正确?

我在广西教书,广西是荔枝的重要产地之一,所以,学生对荔枝自然也熟悉得很。但分析到“壳如红缯--错”时,学生开始议论起来。学生提出,白居易是以诗人感性的眼光来看荔枝的,白居易的“壳如红缯”应该是把壳的颜色比做“红缯”,而不是作者贾祖璋所说的“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学生的解读让我开始重新审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翻阅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文中关于《荔枝图序》的写作目的 “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文中的“一二三日”是概数,表示时间很短,即人对荔枝的认识不多。第一个“识”意为“认识”,引申为“见过”,第二个“识”可引申为“了解”。“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就理解为:没见过以及见过却了解不多的人。《荔枝图序》的写作目的就是: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了解不多的人。另一种理解,“识”都取“见过”之意, “一二三日”是确数, “及”取其引申义“涉及、牵扯”,“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直译即为“没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但不涉及(荔枝摘下后)一二三天(内见过)的人”。意译即为: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见到它三天以内变化情况的人。

该取何种解释?荔枝在古代非常难求。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唐玄宗不惜冒用加急文件,快马加鞭赶运荔枝,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讽和骂名。可见,荔枝的保鲜和运输能够在当时仍是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荔枝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结合当时的保鲜水平和运输能力,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见过荔枝的寻常百姓,大部分也是见到或吃过“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的荔枝,是已经变了质的荔枝。因此,第二种解释更为贴切现实,贴切说明性文章“用词精确”的特点,作者写作《荔枝图序》的目的即是: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见到它三天以内变化情况的人。

既然写作目的是为了向人们介绍离本枝不超过三天的荔枝,那画面中的荔枝也应为最鲜活形态的荔枝。说明事物的文字,多为直观上对画面进行修整。《荔枝图序》这篇画中序文,文字应是说明或补充画面内容。依此,“实如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应是作者从视觉感受上对图画中荔枝颜色的补充说明,即“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 “壳像红绸,膜像紫绸”,这是荔枝的特有颜色。再者,红缯手感滑润,荔枝粗糙凹凸起伏,见过荔枝的人都不会把二者从形态上进行比较。白居易的本意是向人们介绍荔枝的一些知识,他本人也见过荔枝吃过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因此,他不可能向别人传达“荔枝的形态和红缯相类似”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贾祖璋老先生说的 “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当为错误的理解。且荔枝和红缯的共同之处只在于颜色上的接近,白居易诗序中的“壳如红缯”并未“错”,诗人是用了老百姓熟悉的“红缯”来做一个比喻,便于没见过荔枝的人能直观而准确地把握荔枝的颜色。错的是贾老,他断章取义的误解了白居易的序文。而同样的,“膜如紫绡”也同样是诗人用诗性的眼光来写荔枝。反观荔枝壳内壁,映入我们眼帘的确是这如紫绡般美妙的颜色。“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完全符合荔枝的真实状态,且体现了诗人对荔枝的诗意解读,解说通俗易懂且富有浪漫的想象力。所以,在讲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时,若完全从贾祖璋老先生的文字来看荔枝,则违背了白居易创作《荔枝图序》的本意,也违背了《荔枝图序》的原文信息。

那这段文字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即为,先让学生看看贾祖璋老先生对荔枝的说明,学生再结合自身对荔枝已有的了解来审视贾老先生的表述,批判接受文章信息,这样,才不违背科技说明文“传播科学知识”的本来意义。

 

[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一点审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高一历史教学反思随笔

7.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8.高一必修2生物教学计划

9.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10.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