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高考摭谈(人教版高三必修)

发布时间:2017-12-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重庆市璧山中学研究员  特级教师巫正鸿

    访谈录作为最常用的文体,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而高中语文课本用没有相应的范文,市面上的高考语文资料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练习指导。访谈录作为高考文本,该怎样的解读?

一、揣摩访谈录中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就是在访谈过程的关键的词语。虽然访谈录的语言主要是口头语,比较通俗、直白,但是谈话人在谈话过程中有的不便或不愿直说的,用语有时也比较含蓄。

命题特点  规律

在高考设题中,一般是在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方面设置考题。考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来理解。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依据访谈录前后句的内容来理解,例如“其中的‘冲击’和‘包容性’的内涵是什么?”一问,就要根据“历史上许多西方文明,如希腊文明等都衰落了,但中华文明一直还很强大。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有很强的包容性。”这个句群来回答。 

2.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有的词语在访谈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词语所在的句子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访谈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失分点

访谈录中理解重要词语的是脱离语境,望文生意。

应对策略

1.注意相同词语的不同指向

  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是单一的,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往往赋予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例如:我也在考虑是否用法律“帮助”他们。其中“帮助”一词就具有特殊含义。 

2.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

有一些词语的意义与词典意义毫不相干。但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有时会给不同词语以相同的含义。

二.理解访谈录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句子就是在访谈录中含意较深,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命题特点 规律

从高考命题的趋势来分析,理解访谈录中的重要句子这个考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设置问题:

1.从访谈的内容看,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访谈过程中,那些是中心句呢?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谈话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失分点

1.人为地强加含义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理解角度单一

谈话录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应对策略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在访谈录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3.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

三 筛选和整合谈话录的信息

 筛选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访谈内容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命题特点 规律

1.筛选和整合基本概念中信息

 访谈总是要运用概念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访谈录中的重要信息所在。访谈录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几乎没有不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的。

2.筛选和整合重要句子的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谈话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筛选和整合谈话材料的信息。

  谈话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高考筛选信息的一个考点。

 失分点

 1.筛选和整合信息不准确

  所谓不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不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不了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

2.筛选和整合不符合访谈的原意

  这是从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访谈的原意,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   

应对策略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访谈录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访谈的内容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整合

  有的访谈,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访谈没有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4.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5.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访谈内容作层次分析。

四  评价谈话人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命题特点 规律

1.根据谈话中的材料来评价谈话人的观点态度

要求考生运用谈话录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本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谈话人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                                                                   

2.根据谈话人中的观点评价谈话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要求考生对谈话人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的同时;也要求考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 

失分点

1.没有整体把握谈话人的主要倾向

一些考生在分析概括谈话人的观点态度时,主次不分,特别是没有充分的把握访谈的特定的语境,对谈话人的主要的观点态度评价不到位。

2.不能准确理解语句

  谈话人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应对策略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访谈人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访谈人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谈话人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谈话人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谈话人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谈话人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经典题型回放

阅读下面的一篇访谈,完成文后各题。

①记者:中国加入WTO后 西方文化会不会冲击中华文化? 

余秋雨:影响肯定是有的,但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历史上许多西方文明,如希腊文明等都衰落了,但中华文明一直还很强大。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有很强的包容性。 

②记者:您走完另外千禧之旅和欧洲之行,下一步准备走哪里? 

余秋雨:近期没有继续走的打算。走完这两个地方,写了《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两本书,现在需要对有些问题进行消化,我会静静地思考一阵子。对未来我一般没有详细的计划,大多是随着性子。 

③记者:您对西北的历史和文化怎么看?对西安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余秋雨:西北地区在我心中的地位根高,《文化苦旅》就是从西北开始的。我这次考察的罗马是伟大的,而在中国唯一能与罗马对比的城市是长安。西安应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虽然西安现在的旅游业在中国算是很好的,但与世界上的有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④记者:现在有些洋节在中国很走红,您怎么看?  

余秋雨:我认为这不是青年人对洋宗教产生兴趣。中国传统的春节就是家长节,给家长、亲戚拜年,有些年轻人就问,有没有一个节目属于我们自己?这些洋节满足了他们这个愿望。 

⑤记者:你这些年受到的批评很多,如有人说你作秀,你如何对待批评? 

余秋雨:我发现对我的批评有这么样一种现象:绝大多数批评都是在我远行时发生的,等我回来后就鸦雀无声了,我一般都来不及看这些批评。我一直在写我的书,说明批评不伤及人,从这点说这个时代进步了。另外,我觉得现在的很多文章是道听途说,中国文化人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法盲群落,我也在考虑是否用法律“帮助”他们。 

⑥记者:你的夫人马兰对您是否影响很大? 

余秋雨:千禧之旅一开始,马兰是与我在一起的,后来她提前回国了。千禧之旅是艰险的,她走时考虑了这样的问题:走完全程会不会把丈夫还给我。那时我们真的都想到有可能再也见不到,所以马兰走时泪流满面。我们是从苦难中走出的文化人,我和马兰愿为文化付出代价。 

⑦记者:您如何看待成功? 

余秋雨:我在学校也呆过,目睹过人们为职称、为房子去争斗,他们的脸上缺少了笑容,当时觉得最快乐的人是门卫老头。我想对大学生说的是,善良、健康、快乐对一个人最重要。 

1.第①节访谈中,余秋雨说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不会有太大的冲击”,“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中的“冲击”和“包容性”的内涵是什么?  

                                                                                        

                                                                                        

  

2.第⑤节访谈中,余秋雨说考虑要用法律“帮助”中国文化人,在这里“帮助”含义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说? 

                                                                                        

                                                                                        

                                                                                        

3.在访谈中,记者的提问有时委婉,有时尖锐。上文第⑤节访谈中,记者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好处是什么? 

 

[访谈录高考摭谈(人教版高三必修)]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4.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5.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

6.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课件

7.人教版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9.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10.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