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5-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习课文

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明确:不能

3、探究:

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

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

知恩图报,拒绝造反。天下已定,造反已迟。手中无兵,怎能造反?与豨合谋,不怕告发?

几年才反,不符常理。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

5、关于韩信谋反被诛,司马迁在文中有没有谈到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

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补充资料: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记订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

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三)延伸拓展:韩信的悲剧的确令人惋叹,韩信的悲剧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类人的悲剧?

明确:一类人

教师补充资料:

功臣遭遇知多少?

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使江山永远姓朱,大杀功臣到了残酷的程度,胡维庸被告谋反,被立刻斩首,还诛连一万五千多人,李善长有两道免死铁券也未免一死,且被抄家灭族七十多口,大将蓝玉谋反案又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基本全被铲除,搞得人人自危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韩信之死,同学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非常好,老师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同学们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我想重要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探究、发现的精神。

学生齐读结束语: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四):作业:小论文(任选一题)

韩信为什么只能成为一代名将?

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五):本课在音乐中结束:《十面埋伏》

        亮煌煌几页史书,

       乱纷纷万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将,

      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

      云埋伏,雾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疑兵疑阵在何处?

战场埋伏、

       官场埋伏、

       朝廷埋伏、

       宫廷埋伏……

      啊!

      帅才不及帝王术!

      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区公开课,之前在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试上过,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不同,每次效果也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每次上这一节课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我不能完全预设课堂上学生会有怎样的观点与见解。教学思路是改了又改,力求适应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已是第四课时,是在疏通文意、熟悉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尝试的探究课,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新高考方案增加的探究能力接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好,敢于发表见解,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探究重点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所用时间多了些,本节课后面的时间有点紧,略显仓促了些。但重难点比较突出。

在引导学生探究疑点时,学生侧重讨论韩信是否谋反,对文中的疑点虽有发现但还不到位,需要教师启发或补充,这种探究问题似乎是难了些,但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点评(凭记忆略作整理,可能不完整):

吴老师点评:

两节课的共同点:都是赏析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比较好,学生敢说而且说得很不错。针对赏析课引发文言文姓“文”还是姓“言”的再思考,建议文言文教学“言”的色彩再浓一些。

李老师点评:

 开设的公开课是赏析课,注重“文”而非“言”;而平时的实际教学大多注重“言”。从选修教材的目的来看,主要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探究能力,还是比较偏重“文”的角度。学生的表现欲很强,胆子大,也比较能说,同学发言说得也很好。在已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探究也很好。建议:在赏析课文找依据时可以引导学生多去看看文言现象,顺便抓抓字词,兼顾“文”与“言”。

   

[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淮阴侯列传原文翻译

2.淮阴侯列传文言文翻译

3.《史记·穰侯列传》原文及翻译

4.管仲列传教案

5.《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文及翻译

6.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文言文翻译

7.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8.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9.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10.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