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诗人艾青的文史常识。
b)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2、技能目标:
a)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b)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a)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b)树立“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杜绝当下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教学重点
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难点
借助朗读、图示与想象画面,激发学生认同“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
教学课时
1课时
背景知识
1、关于作者--诗人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突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文章脉络
全诗12节:
第1、2节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风凛冽。
第3、4节描绘了“马夫苦行”这幅画面,诗人不但见证痛苦,还感同身受,亲自经历。
第5节第一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6、7节描绘了“若妻失护”、“老母流离”两幅画面。
第8节第二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9节描绘了“耕者乞援”这幅画面。
第10节总结中国的苦难。
第11节第三次复现诗歌背景,与第1节构成回环。
第12节直接展现了诗人一片赤子情怀。
教学方法
作为一首饱含深情与忧思的诗作,深情地朗读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安排足够时间进行朗读,全班应该先散读、再齐读,最后由男生小组读。
本诗情真意切,尤其是诗人着力描绘的四幅具有版画厚重风格的画面,是学生朗读后应该得到的印象,通过讨论分别抓出每一幅画面的细节处、归纳出这四幅画面内在的联系,则全诗的理解完成泰半。
本诗另一个感人之处就是诗人不仅仅是一个见证苦难的旁观者,他也是这种苦难的经历者,而且他把自己所受的苦难也写入到诗中,使得他自己不再是个局外人--他有双份的痛苦!这就是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历史,用计算干支纪年的方式推算出1937年的干支,并引导学生回忆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并交流。 复习干支纪年的文史常识及计算方法,得到1937年为“丁丑年”,回忆“七七卢沟桥事变年”等日本侵华事件。 调动学生相关历史知识和文史知识储备,回忆动荡的抗战年代。
重温历史背景 教师在学生回忆基础上补充相关历史背景,尤其强调1937年7月7日,这个时候“七七卢沟桥事变”已经发生,但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中国国内也民不聊生。请同学思考:有良知的中国人在当时会有怎样的感受? 重温历史回忆,感受祖国曾经的苦难,体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心痛和沉思。 调动学生感情经历,激发其民族心、爱国心、责任心。
介绍诗人艾青 正式介绍诗人艾青的文学常识。 借助于课前资料搜寻与课文注释,知道一部分。 知人论诗,尤其熟记其诗歌风格:诗体自由散文化、诗风沉郁凝重。
全班朗读本诗 首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最后男生小组读。在男生小组读之前需要点评全班齐读,尤其注意标点符号的深意,并插入问题:全诗共绘有几幅画面? 5幅画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反复出现4次,是全诗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四幅画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然后共分“马夫苦行”、“若妻失护”、“老母流离”、“耕者乞援”四幅画面,分小组朗读。 给学生充分时间浸润于文本之中,与文本建立密切联系,熟悉作品,感悟作品感情,尤其是那一份沉郁、凝重,由此为深入理解打下必备基础。
点评男生小组读 在点评中,对每幅画面的重点词语进行评析。
对相关词语特别重视,品味其深意。 捕捉细节,感受细节。
小组交流最被震撼的一幅画面,并介绍原因 请小组讨论这四幅画面、一幅背景中最震撼自己的一幅作品,并详述原因。 每幅画面具有出彩之处。
背景画面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把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第一幅画面对农人的外貌描写:“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第二幅画面若妻的蓬头垢面、巢被毁灭、失去丈夫的呵护、受尽刺刀的戏弄;
第三幅画面的“年老的母亲们‘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第四幅画面的“绝望的污巷”、“朝向阴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 感受细节,品味并学习诗人凝重沉郁的风格与精妙的炼字功力。
深入思考本诗显得特别真挚、沉郁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文字显得异常真挚,感情显得沉郁凝重其实还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沉痛的直抒胸臆,其次是诗人是作为旁观者呢还是既旁观又亲历?这有什么好处? “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两句直抒胸臆;
第一幅画面的后半是诗人自己亲身经历的诉说,这样,诗人不仅旁观,还亲身经历,他有着双重的苦痛。 体会诗人对祖国怀有的深深忧思。
思考这四幅画面可有联系?这背景可有寓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有没有其他寓意呢? 四幅画面实则各有寓意:“男女老少”、“由北至南”。 这四幅画面,如版画般,充满力度,特点极其分明,但又不是白描般的追求丝丝入扣,且构成了“男女老少”、“由北至南”,代表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百姓。
“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亦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 领悟作者摆放四幅画面的象征意义。
品味最后一节 除了这份忧思、这份忧国忧民,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另一种感情吗? 最后一节体现了诗人的一份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祖国。 忧而爱之,是真爱、大爱!
布置作业 比较本诗与艾青另一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或者本诗与《再别康桥》在风格上的差别。
各按其喜好,选择一题完成。 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诗人的风格。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人教版《雪孩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