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语文版七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黄蒙田

  段意:本文主要内容应在第三段至第九段,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四、五段)主要对竹林竹海景物的描写。

  写竹子之多,作者以竹海作形容。

  1. 「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它便甚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2. 作者形容一切都「彷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3. 风吹过时,竹海上还涌着竹浪。

  深入竹海中,只见竹子之密。

  1.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在猛烈的阳光下,仍使人「彷佛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2. 有些地方,「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

  从竹坞高处观看,可见竹林之广。

  1. 举目四顾,只见竹子山连山,但连山势的绵延,竹坞缺口都看不到。

  2. 画家朋友所见,认为整个大自然就是由竹林构成,而且密得找不出层次。

  3. 当地朋友表示,竹林旺盛,名副其实是竹乡,意味着竹林和竹笋的丰收。

  第二层次:(六、七、八段)主要对竹乡的人和物的描写。

  在茂密的竹海中发现山村人家只是偶然的事。

  ─ 由于看到竹林深处人家升起的炊烟。

  探索竹海里的村庄,过程绝不容易。

  ─ 「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

  竹乡人家的生活,与竹有密切至不可分割的关系。

  1. 房屋 ─ 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全部利用竹材建造。

  2. 用品 ─ 台、椅、床、柜、鞋、帽,笼子和水管,全是竹的制成品。

  3. 食物 ─ 用竹叶煎锅巴汤,吃尖笋。

  4. 工作 ─ 种碧螺春的茶叶,采竹箬、竹笋,制工艺品,施肥,拔除野草。

  【内容讨论】

  一、 根据《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解答:

  什么事情,引起作者对竹林深处的回忆?

  答: 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因此引起作者的回忆。原来作者以前在江南乡下作客,那地方盛产竹材,一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晾着盐扁尖笋。当地的人时兴用那些盐扁笋,当作饼干糖果一样,当点心去招呼人客。像这样的风俗,在别处是没有的,因为扁尖笋是江南的特产呢?所以当作者一吃到扁尖笋,不期然的便回忆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了。

  那种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答: 作者记得那时是春天,正确点说,是雨水节气后七天至清明节气前三天那段日子。地点是江苏省太湖县山区,那处是中国名茶碧螺春的故乡─碧螺春是产在江苏太湖洞庭山的。

  二、 在《竹林深处人家》一文中,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答: 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竹乡的竹子实在太多了。「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到,彷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深入竹林的感觉是很特别的。首先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那时阳光猛烈,但在竹底下,丝毫感觉不到一点热气。其次竹林的大路小径,都是差不多的,要是没有当地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第三,有时前路一丛屏风的竹挡住去路,但走近了,忽然像机关布景一样移开,然后发现另一条新路来,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竹林的浓密,连画家也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因为浓密到连一点层次也找不出来。但正因竹林如此浓密,就象征竹林的丰收。竹乡的竹林旺盛,对国家、社会,当时民居,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三、 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

  答: 远观 ─ 作者远望竹乡:

  1. 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

  2. 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的竹浪。 3. 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彷由竹林构成。

  近看 ─ 作者置身于竹海,看到:

  1. 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

  2. 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

  3. 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四、 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答: 作者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

  但当走到较高的竹坞上,感觉又不相同。这时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都全长满了竹,连山势的绵延和泥土也看不到。这时他看到的除了竹林绵密之外,还有它广披的情景。

  五、 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答: 作者用了下面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1. 竹的海洋 ─ 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它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

  2. 竹海暗浪 ─ 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

  3. 海底隧道 ─ 走在竹海里,竹叶密得教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

  4. 竹的屏风 ─ 有时丛竹挡路,像个屏风。

  六、 据《竹林深处人家》一文回答下列各项:

  画家和护林员面对竹海有甚么不同的观点?

  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竹的韵致?

  你认为作者用《竹林深处人家》作题目,内容是否切合?

  答: 1. 画家: 竹林茂密,找不出一点层次,如果要绘画竹林景色,实在束手无策。

  2. 护林员: 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笋丰收,正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值得高兴。

  1. 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2.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3. 嗅觉:作者澈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作者在文中既写竹、亦写人家、内容是切合题目的,因为:

  1. 作者先以「广阔」、「茂密」、「深沈」描写江南竹乡竹子的多,形同竹海,切合了竹林的形容。

  2. 作者再记述循所见炊烟,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深处山村有人家居住,生活与竹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房屋、器皿、饮食等,紧扣了文题。

  七、 作者很细腻描写竹乡人家的生活,试说明下列三项:

  ? 山村景色。 ? 竹农生活。 ? 生活情调。

  答: 山村景象─

  1. 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

  2. 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

  3. 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和晒竹箬(即竹皮)。

  竹农生活─

  1. 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造。

  2. 用: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

  3. 穿:鞋子也是竹竹箬所制。

  4. 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生活情调─

  1. 在到处都是竹具的环境里,喝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

  2. 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

  总的来说:村庄人家的生活是简朴,充满乡土气息的。

  八、 从《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说明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答: 凭滓,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答: 凭着上空的缕缕轻烟,在浓密的竹林中,发现竹林深处的人家。那里的人家,多数是竹农,他们是倚靠竹林的生产品而生存的。当作者一发现那些一家,就看见他们家家户户都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青黄色带斑点的竹箬了。竹箬的竹子的一种,叶阔而长,可以裹粽子和制竹帽。竹笋和竹箬是留在农村进行加工的,其它的竹材,外运到别处支持建设了。竹乡里的人家有一特点,就是人家里的一切用品,都是用竹制成,这包括了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等,无一不是用竹制成的。此外家中的日用品,如凳子、椅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斗笠等,都是竹制的。甚至接山上的泉水,也是用竹管送到各家的灶头的锅里,可见生活在这里,简直是一个竹的世界。还有什么的竹叶煎锅巴汤、蚕豆鲜笋饭,更是清香可口的食品呢?每当竹林丰收,竹农们就更忙碌,生活就更丰富,大家都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作法探究】

  一、 细读下面的两段文字:

  首段:「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不过却因此,引起我在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末段:「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好像立刻就到了竹子发散出来的芳香,彷佛感觉到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

  作者首段和末段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甚么作用?

  答: 作者是用「倒叙法」来写作本文。首段简单记述了这段回忆事件的缘起,是个「引子」。末段扼要说出对这段回忆的感想,是「结语」。这是「倒叙法」的一般结构。

  二、 试从课文摘录例子填写如下:

  明喻 ─ (吃盐扁尖笋)「就像吃糖食饼饵一类点心那样。」

  借喻 ─ 「竹海上涌着暗浪…」

  排比 ─ 「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

  层递 ─ 「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

  设问 ─ 「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反问 ─ 「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林和竹笋的丰收么?」

  三、 《竹林深处人家》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试抒述己见。

  答: 本文的主题是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恬静闲适生活,但这人家何来,必须交待清楚,而且「深处」两字极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处,便见不出这些人家所过生活的恬静,因此作者需要用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和广,一山连一山的都是竹,从平地到山顶都是竹,经过这样的铺垫和衬托,山村人家的闲适生活便有根据了。所以作者用了超过文章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切合文题的。

  四、 试分析《竹林深处人家》一文的写作特色。

  答: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

  用「倒叙法」,层层引入:作者在朋友家吃到扁尖笋做的菜,联想到昔日在江南竹乡吃扁尖笋的回忆,运用倒叙层层描述竹的世界和竹乡生活。首段和末段互相呼应,从回忆到现实,文意一气呵成。

  用「步移法」,描写景物:「步移法」是结合描写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是边走边看,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作者在文中对竹乡的描述是随行踪而展开,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转移为叙述先后,如:

  「竹林下的小路」(行踪)→「两旁只有登记了号码的竹子」(见闻)。

  「村庄的街道上」(行踪)→「家禽叫声、孩子赶羊」(见闻)。

  这种描写方式的好处是交代楚,使描写对象层次分明地逐一展现。

  由面而点,主题集中:作者写此次行程,没有谈及其它的事物,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特点加以描述,从竹海、竹坞、山涧、竹桥、石路、写到竹林深处的人家。由粗到细,由面而点,主题集中,首尾贯串,使者读留下深刻的印象。

  色调柔美,清丽动人:大概因为作者是一位画家,所以写文章也表现了他巧为设色构图的特色。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绿色为基调,充份表现出大自然美的和谐。然后描写竹乡、竹浪、村庄、农家,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清丽画面,有如一幅幅色调柔和的图画。

  文字朴实,善于修辞:作者通篇以平实无华的语言写鲜明的图象,一片白描,不事夸饰,常是情随景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文中修辞方式也变化多端,运用了比喻、排比、层递、设问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作者邮箱: ycf@txt.cn

[竹林深处人家(语文版七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语文版小学课件

2.七上英语教学计划

3.七上秋天的怀念课件

4.七上英语unit3课件

5.七上科学教学计划

6.苏教七上数学试题及答案

7.语文版九下教学计划

8.八下语文版教学计划

9.语文版春雨的色彩课件

10.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