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7-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吴姜峰

至少是二十年前,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过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当时教我的是一位古文底子极好的老先生,惟一不足的只是那时觉得他年纪大了点,其实如今想来,能向这般年岁的老人求学,还真是自己的福气。

今天轮到了自己要教学生欣赏这首词,不由得对着课本好好地端详了一阵,谁知一端详还真生出了许多新的感慨,大约这才是经典,可以常读常新,让人百嚼不厌!好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暗自庆幸,幸亏是知新了。可到底是不是“新”,抑或是“伪”,愿借助于这个平台,向各位同仁请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初读首句,一种巨大的历史沧桑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滔滔东逝的长江水,曾经淘尽了了多少英雄豪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果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站在幽州台上的陈子昂试图表达的是一种无可比肩的巨大的孤独,如果说登高而赋的曹操“譬如朝露”是感慨人生的短暂,那么今天站在长江边上的苏轼却是用他的词传递一种运命的悲愁和无奈,不过,在这悲愁的无奈中,他还有些洞明: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生,任谁也无法更改。历史大潮注定要吞没一切风流人物,个人永远只是时代中的一员,个人和社会、个人命运与历史趋势,这是一场怎样睿智的思考呢?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浪潮中,我们个人只能是场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那些勇敢的弄潮儿也不过昙花一现的英雄而已,这一切都将毫无挽回的要被历史淘洗、冲刷乃至淹没。苏轼在赤壁、在长江之滨完成了这样一种对个人和社会、命运之野和历史长河的哲理性的对话。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如此的精绝的经典之唱啊!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而酹江月”只是再次对这种感悟的直接的强烈的抒发罢了,既然英雄尽逝,那就和这永恒的江月同饮这杯酒吧!

最后,诗人不由得笑问自己是否多情?其实恰恰是这样的多情开启了诗人敏锐的思考,这里既有自己被黄州的豁达(对世事的洞明),也有壮志未酬的无奈,更有效慕英雄的激情。如此多情,怎不早生华发呢? 作者邮箱: gf.716_feng@mai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