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一中 张晓春
教学进入探究质疑环节,同学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生:老师,画在墙上的叶片和长在藤上的叶子区别很大,琼珊为什么就没有识破?
生:对呀,而且她是画家,连画在墙上的叶片都看不出来,这不合乎情理。
师:是吗?这么重要的、关键的情节构思,竟然不合“情理”?这需要我们细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求答案。
学生阅读思考。
生:老师,我注意到课文细致描写了苏艾和琼珊的居室环境。在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窗外“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光线是阴沉沉的,距离是在二十英尺以外,不能很清楚地辨认对面墙壁上的叶片,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师:读得很细致,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作者反复强调,贝尔曼是一位60多岁、技艺高超的老画家,这片藤叶又是他准备了几十年、用生命描绘的杰作。文中描述它“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可见,老画家画得多么细致,多么逼真……
师:停,我打断你一下。你从哪里看出他画得“很细致”“很逼真”?能读出来吗?
生:(读)先看叶片的形态,连边缘的锯齿形状都清晰可见;再看叶片的颜色,靠近叶柄的是深绿的,锯齿形的边缘是枯败的黄色,色彩多么有层次,多么逼真。所以,琼珊不能识破,是情理之中的。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常春藤的生态来分析。它是很善于攀爬的植物,我们乡下叫他“爬山虎”,所以课文中说“藤枝依附在砖墙上”,画的“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依附”,一个“贴”字,也就暗示了琼珊不能识破真假的原因。
师:很好,同学们读得很细,抓住了关键字词。所谓“暗示”就是为下文埋下伏笔。不过,除了上述居室环境、画家技艺、藤叶生态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物描写---作者在琼珊的描写中有这方面的“暗示”吗?
生:有很多的暗示。琼珊是严重的肺炎病人,苏艾说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试想,一个迷迷糊糊的高烧病人,怎么能识破远处墙上叶片的真假呢?
生:更何况她是躺在病床上看那一片藤叶的。第一天早上是躺着看,文中说苏艾把脸凑到枕边安慰她;第二天早上也是“躺着对它看了很久”。躺着远视---那种视觉误差是可想而知的。 (掌声响起)
师:请大家注意,他说到课文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描写,“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她为什么“看了很久”?她在想什么呢?
生:她非常惊奇,简直惊呆了:一夜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点,那一片藤叶竟然还是没有落下,这是为什么呢?
师:对,她在惊奇中思考“为什么”,她找到了答案吗?
生:她找到了,她认为是“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我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师:非常准确!这里所谓“冥冥中”,大意是在“潜意识中”。琼珊在潜意识里仿佛觉得有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并且启示她“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多么神奇,多么经典啊!
师:请问,那种神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生:是一种与疾病抗争的力量---是一定要活下去的生存欲望。
师:对!那就是生命,是坚毅、顽强的生命的力量。
师:我们讨论的问题现在有了答案。那一片画上去的藤叶,“琼珊为什么没有识破”?不只是因为居室光线阴暗,不只是因为画家画得逼真,不只是因为疾病高烧迷糊---更是因为在琼珊的心目中,那已经不是一片普通的藤叶,它超越了真假,超越了凡俗,它俨然成为了一种象征。
师:你们认为它象征着什么呢---请抢答!
生:它象征着生命神奇的力量。
生:它象征着求生的强烈欲望。
生:它象征着生命的四季常春。
生:它象征着人生的信念与希望。
师:精炼,精彩!同学们真正领悟到了作品的旨趣和深意。那就让我们一齐向“最后的常春藤叶”致敬!请大家齐读 (PPT显示)
生:一片永不凋谢的藤叶,象征着生命之树常青。
一盏永放光芒的明灯,指引着人生之舟远航。
[琼珊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镜头 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2.日记教学实录
3.劝学教案教学实录
5.《木兰诗》教学实录
6.议论文教学实录
7.日记两则教学实录
8.日记两则优秀教学实录
9.木兰诗的教学实录
10.刺客列传教案及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