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长江中学 沈四兰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美点进行赏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的思乡愁绪,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向,理解诗意的拓展和升华。
教学难点:
诗歌美点赏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与节奏,体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2、研讨点拨法:对诗歌具体的意象和主题进行解读。
3、探究欣赏法: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言运用、思想等方面进行美点探究赏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自古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在学生交流之后,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_____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_____张九龄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及作者简介。
1、简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2、背景:自从作者21岁离开大陆,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要求学生朗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师生明确:朗读本诗要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基调。
2、听读,用多媒体播放flash示范朗读录音,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3、学生试读,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体味每一节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回忆,语气稍平淡-----增加遗憾的语气------深深的失落和哀痛之情------表现如今的惆怅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领会诗人的忧郁深沉的思乡之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问题研讨: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在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凄婉的愁绪?
2、诗人所抒发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深、升华的?第四节诗在诗意的拓展方面起什么作用?
3、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4、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板书):
1、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物象具体表达出作者凄婉的愁绪,这种写法叫作托物寄情。
2、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窄窄的船票寄托了对妻子的依恋。到后来,母子死别,矮矮的坟墓表达对母亲的追念。而现在,远离大陆,浅浅的海峡融入了我对故土的眷恋 。如果没有第四节诗,前三节只是普普通通的思乡诗,有了第四节诗作者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诗意得到了拓展与升华。这节诗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4、小时侯少年清愁;长大后夫妻离愁;后来丧母哀愁;现在思归浓愁。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里,把人生四个时段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上,通过四个阶段时空的变化,感情逐层推进,由个人的思乡之思升华为国愁、民愁,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五、美点赏析:
刚才通过讨论把握本诗的构思立意,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其它美点(教师提示:可从结构形式、语言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上。例如:全诗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1、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学生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2、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1)形式美
美在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
美在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2)语言美
美在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四个数量词、四个叠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3)情感美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体会诗人的情感。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如果学生能从其它角度发现诗歌的美,那教师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延伸:
学习《乡愁》的写法:
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
多媒体显示例句: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乡愁是黄昏的落日。
乡愁是夜晚的圆月。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七、课后练习。
1、比较阅读: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容也写了一首同名的《乡愁》诗(见课本第5页)所抒发的也是乡愁之情,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小时侯 邮票 故乡之思
长大后 船票 加升
(托物寄情)
后来 坟墓 深华
现在 海峡 家国之思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表达海外游子思乡的有名诗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诗歌的特点。首先,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采用赏读--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写意境中,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其次,本文的构思立意和其它思乡诗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研讨问题,学生能够顺利地感悟出本诗的精妙之处。再次,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形式、语言、情感中的美点,这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但语言方面的赏析是重点,应加以重视。诗歌美点赏析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提高我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沈四兰
[《乡愁》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4.语文版小学课件
5.《乡愁》的教案
6.有关乡愁的教案
7.与乡愁相约的美好
8.乡愁造句的例句
10.八下语文版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