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刻舟求剑
主备:姜雨丽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教师“个备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教师指导补充。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涉( )遽( )契( )矣( )若 ( ) 惑( )
2、文学常识:《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是________末 期
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自读课文,当堂成诵。
4、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1、走进作家作品
吕 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
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
使之归国继位 (即庄襄王)。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
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
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2、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学生齐读。
(三)合作翻译
1、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给予解答。
重点语句
A、楚人有涉江者, 定语后置 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 判断句 这儿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反问句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质疑交流,把握内容
1、这则寓言中,楚人最可笑的行动是什么?
遽契其舟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记号”时把握十足,“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人愚蠢不知变通。
3、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结合文段说一说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的?
楚人是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5、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说一说它的现实意义。
说明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示例: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 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善于变通,正确地处理问题。
(五)自主小结
(六)学生质疑
【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楚人有涉( )江者,其( )剑自( )舟中坠( )于( )水。遽( )契( )其( )舟,曰:“是( )吾剑( )之(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 )。舟已行矣( ),而( )剑不行,求剑若此( ),不亦惑( )乎?
2.翻译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舟已行矣,而剑不 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给这则寓言故事分层,并写明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虚词:
之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而置之其坐( )
反归取之(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而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度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其 先自度其足 (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课后提升】
马价 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②。”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马价十倍。[注释] ①比:连续,接连 ②贾:同“价”。
1、辨析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
A、人莫知之 ( ) B、臣有骏马欲卖之( )
C、愿子还而视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
2、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3、故事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中考链接】
答案1、A、这马是匹骏马B、它,指骏马C、马D、的 2、原因在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说明权威的重要性。3、联系生活实际,这个故事类似于今天卖商品时的做广告。至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广告效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刻舟求剑 导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9.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