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创新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为了改革教育,日本“临教审”在第一次报告中强调人才创造性能力,阐释了创造性与个性的关系:创造性与个性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能力。细加体会,不难发现:虽有道理,但过于笼统,还不够准确;虽有强调,但难免肤浅,还不够深刻。因为不是所有个性都有缘创造力,创造力只与核心个性相关;不是发挥个性就能创新,发挥核心个性才能创新。
外显个性,往往无缘创新。所谓外显个性,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习惯。其中,气质指的是人相当稳定的性情或脾气,性格指的是人对现实极为稳固的活动态度和行为方式,习惯指的是人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既然气质相当稳定,那自然与创新难有关联;既然性格极为稳固,那当然与创新背道而驰;既然习惯积久养成,那无疑与创新南辕北辙。就气质而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却无及创新:有的反应缓慢,能有力持久,孤僻稳健;有的动作沉着,能克制冲动,恪守既定。有的不易激动,难露感情;有的自制力强,不爱显露。有的遇到困难,优柔寡断;有的面临危险,极度恐惧。从性格来说,虽说优劣共存,然而无关创新:有的一向大公无私,有的历来自私自利;有的长期勤劳朴实,有的一贯懒惰奢侈;有的从小自尊自强,有的向来自暴自弃。由习惯来讲,即便追求文明,也无涉创新:有的能管紧自己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有的能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有的能管住自己的脚,不践踏草坪,不踩踏庄稼。可以说,不论是气质、性格,还是习惯,都不会牵涉创新。
内质个性,常常关涉创新。内质个性,一般指的是兴趣、能力与智慧。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能力是人完成潜在可能性的本质特征,智慧是人掌握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前者能积极探索事物,那定然与创新结缘,有所发现;中者能完成潜在可能,那必然与创立结盟,有所创造;后者能掌握运行规律,那自然与独创结对,有所发明。具体一点,内质兴趣是创新的基础。有了浓厚兴趣,就能努力探究,产生新思维,打破思维定势,避开人云亦云,见人之所未见;就能深入研究,获得新认识,提出全新见解,避免拾人牙慧,发人之所未发。再者,潜在能力是创造的关键。有了超强能力,就能发散思维,展开广泛联想,开阔多向思路,拓展立体视野;就能聚合思维,翱翔想象翅膀,聚集有关信息,进行重新推理。进而,在求异中找到新答案,诞生新方案;在求同中求得新办法,生出新结果。还有,内在智慧是发明的核心。有了高超智慧,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就能将先看到的进行外化,将先听到的进行物化,将先知道的进行美化。从而,从无到有,成就发明。
强化内质,才能成就创新。强化内质,就是强化兴趣、能力与智慧。而强化兴趣,就能提升积极性,增强探索性;就能加强创新意识,增多创新发现。强化能力,就能提高研究事物的能力,取得创新行动的高效;就能实现更多的潜在可能,获取更好的创造成功。强化智慧,就会增添智慧火花,获得无数灵感;就能把握运行规律,铸就丰硕发明。而要想强化兴趣,必须讲究思维与推理;只有讲究两者,才能产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先发散思维,演绎推理;也可以先聚合思维,归纳推理;还可以两者交叉使用,兼而有之。要想强化能力,必须兼用求同与求异;只有兼用二者,才能产生高效的创新行动:可以先同中求异,后异中求同;也可以先异中求同,后同中求异;还可以二者循环往复,反复使用。要想强化智慧,必须坚持唯物与辩证;只有坚持两项,才能引发超级的创新智慧:运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可得到全面的认识;使用发展的观点,深刻地看问题,可生成深刻的见识;坚守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得出科学的结论。强化内质,就是强化创新;内质强化,就是创新强化。
个性与创新,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关系:有时有个性,就有创新;但有时有个性,未必就有创新。更确切地说,外显型个性,几乎难涉创新;内质型个性,常常易涉创新。或者说,没有个性,创新只能是“翻新”;没有创新,个性只能是“任性”。因此,只有彰显内质个性,才能铸成真正创新,构筑中国梦想;只有真正创新,才能彰显内质个性,赢得中国腾飞。(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附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陈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