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而忘筌的杂文随笔
看到了韩寒新博文,回过头去翻自己原来的博客,确切的说我是从2009年才开始关注他的博客,09年下半年我转了他好几篇,一篇是评论《建国大业》,一篇是他讲捞尸垄断户的“一条船上的人”,一篇是他评《阿凡达》的微博和讲闵行强拆的“这些狗真麻烦”。后来我还记得《Time》评年度人物,大家都在网上投票,到处都是为韩寒拉票的,我也投了一票,最后韩寒排名还挺靠前的,韩寒的名气似乎也是那时候达到顶峰的。
那时候我还在国外,常去的留学生网站经常会转贴他的文章,所以我才会看到,并没有特别跟踪他的博客,但我的确很欣赏他的文章。所以有次我在“一条船上的人”一文后写转帖感言:“很多人拿韩寒跟这个比跟那个比,无外乎说这个人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我没读过他的小说,但最近我倒是越来越觉得这是个好孩子,我甚至有点仰慕他。因为他敢说话,而且有些话说得很有道理,他的道理不是那些你要想半天还半懂半不懂的抽象理论,而是非常直白,逻辑异常清楚的common sense。这就很了不起了。说别人不懂的道理,其实忽悠人很容易,说别人听得懂的道理,还让人能信服——要么他是个天才辩论家,要么他就是个特别能说真话的人,就好象那个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这两种人其实现在都是中国紧缺人才。所以,我觉得我很仰慕韩寒。” 这话可能很多人不认同,其实现在我看起来都觉得有点肉麻,并不觉得真有那么好。但当时对我启发真的挺大的,反正我自己是差不多从那个时候开始也写点时评了。这也许并非受了韩寒一个人的影响,看我那时候的博客,经常转国内的时评,很多犀利的文字,不是韩寒特有的,而是一代人的共同特征。
回国以后也没怎么专门关注韩寒,直到去年底的“韩三篇”出台。很多人恐怕不同意“韩三篇”的内容,这三篇也不见得有多智慧多深刻,老实说我在微博上看到几篇反驳他的文字,写得都极棒。“韩三篇”的好处在于反映了一群受过点教育、生活相对稳定优渥的城市中产阶级对政治现状和未来的想法。这不是书斋学者从学理出发的理论分析,而是生活者本身的思考和实践。韩寒的父亲据说对此“三篇”颇为担忧,韩寒倒是很实在地回答,即使能激发人对这方面的讨论,也是好的。可惜的是,他没等来多少对这方面的讨论(讨论是有的,我很喜欢“破破的桥”对他的批评,但真正的讨论不多、不热烈、也不持久),倒很快等来了对他人品的质疑——代笔,包装,等等。
这个“打假”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很无聊。即使他是被包装的(就算有可能),即使他是被代笔的(这我真不太相信),我觉得他的博客如此这般存在,以如此这般方式讨论那些会动不动被和谐的问题,就是件不错的`事情。那些文字,如果是一个叫“寒韩”的人写的,有区别吗?当年署名“梁效”的文章,是一队写作班子写的,对于这些文章造成的影响,有区别吗?文字一旦生成,便脱离了作者。我看重这些文字和这些文字承载的精神。而那些纠结于“打假”的人,看重的是写文字的人。人会变傻变坏变庸俗变势利,但精神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载体,会一直存在下去。说句不好听的,你吃个猪肉有必要去参观一下猪长什么样吗?更何况,到现在我都没看到能证明韩寒代笔的确凿证据,有的只是恶意揣测罢了。
我觉得在这个说话做事动辄得咎的地方,在这个缺乏真正意义上公共讨论的地方,在这个对政治充满了马基雅维利式权谋观念的地方,有人能从一个普通民众的立场上认真思考“我应该选择怎样的政治立场”,并且把“我”当成是这个选择的实践和承担者,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局外人“下一盘很大的棋”,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不管这个人是谁。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青春,写的是小镇青年的出路和彷徨,推荐了以后才发现,竟然是韩寒写的。我经常在豆瓣和微博上推荐这类文章,很多都有不输韩寒博文的才思和精神。就像韩寒说的,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了,我和他一样对这代人充满希望。韩寒比他们都有名,也许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也许只是机缘巧合,但那又怎么样。黑格尔讲时代精神,不是一个人能撑得起来的,是这个时代人的共业。韩寒不过是大时代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罢了。扼住他就能扼住时代了?未免太天真。
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反正我是不在乎韩寒到底有没有代笔,是不是炒作。我只在乎他发在博客上的文字有没有道理,没道理的话如何反驳,有道理的话如何实践。对公共事务娱乐八卦式的讨论可以休矣,徒然浪费时间精力。当然,这世上自有空虚无聊之人,那也无奈何,只好由他去,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嘛。
【得鱼而忘筌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忘川杂文随笔12-13
淹死的鱼杂文随笔12-18
飞鸟与鱼的杂文随笔12-15
减肥的鱼-杂文随笔05-04
啵啵鱼的杂文随笔12-26
杀鱼记杂文随笔01-14
捉鱼记杂文随笔01-19
失得之间杂文随笔12-30
不懂也得懂杂文随笔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