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时间:2021-06-29 09:29:43 随笔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在一所幼儿园观摩教师讲授"浮力"的课程时,笔者看到这样一幕师幼沟通的情景:教师准备了塑料泡沫、水盆等材料,问幼儿如何让物体A从河的一边到另一边去。此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以及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幼儿争先恐后地表达各自的想法,"让A飞过去,给它一对翅膀""直接把A扔过去""找船把它带过去",等等。但是,教师对这些答案都不置可否,也没有给幼儿解释的机会,只是再次询问"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没有幼儿想到用塑料泡沫,无奈之下,教师引导道:"老师有一种很好的办法,你们想不想听?"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接下来,教师开始进入预设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将物体A与塑料泡沫绑在一起,放在了水盆里,开始讲授浮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这种情景在日常集体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很多教师有时会刻意引导幼儿说出符合自己教学预设的声音,对幼儿的话语充耳不闻,个别比较严厉的教师甚至排斥、压制对高度固定化教学产生威胁的言行,以使这种高结构高控制的教学达到所谓的完美。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兹在瑞吉欧不仅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幼儿百种语言",同时探讨了"倾听幼儿百种方法",他认为"基于幼儿视角的倾听是幼儿与成人鸿沟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后继者瑞纳尔迪将"倾听教育学"界定为"倾听是一个主动式动词,要给以解释并赋予信息一定意义,以及对被倾听者进行评估"。当代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他指出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然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杜威批评的单项式倾听--幼儿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局面依然广泛存在,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幼儿纯真年幼,尚不能很好地对教师"察言观色",加之想象力活跃、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和想法,给出教师"非期望答案"。教师唯恐不能很好应对,为避免尴尬或有损自身形象,以及担忧影响教学进程,故意选择装聋作哑或淡化处理。

  一位教师就曾经对笔者说:"幼儿话很多,说话有时东一句西一句的,经常莫名其妙地提出一些问题,如问螃蟹为什么横着爬,很多问题我哪知道,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与预定知识、技能无关的话语不被接受,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使得幼儿本体的意义世界无人问津,这是残缺、畸形的教育。幼儿蕴含的好奇、求知、热情、探索以及生命的.灵动随之磨灭,这是陶行知批评的"死读书"的变异与复活。

  台湾教育家欧用生曾说:"教室中的语言很重要,不管说话、对话,甚至是不经意的叽叽喳喳声对教学都有意义,教师要仔细聆听,并敏感地回应。"教师应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跟随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言语中挖掘优秀的教育素材,引导幼儿开展一些探究性的主题或方案教学活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与幼儿展开对话性合作。从积极生命体的人性发展,民主和谐精神的养育出发,教育领域应积极建构基于协商、互生、对话的倾听式教学模式。

  倾听的教育是对幼儿生命权利的尊重,是遵循主体性原则下师幼之间精神默契的体现,是脱离教育功利主义转向幼儿本真生活世界的复归。教师对幼儿的倾听质量直接制约幼儿主动参与、发起课程决策的程度。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师对幼儿话语的充耳不闻会导致课程的封闭化、单向化、成人化、知识化、预设化、固定化,阻碍课程的生成与创新。幼儿园课程应是开放化、生活化、经验化、多样化、动态化的,而教师对幼儿及时地认真倾听则是生成、回归幼儿园人本主义课程、鲜活动态课程、多样化经验课程、特色化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27日时松/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相关文章:

混与不混幼儿教师教育随笔范文11-30

童心如花不染纤尘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27

妈妈说我不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30

别请康康他不乖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29

惩罚教育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29

幼儿的世界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29

大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3-24

大班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03-23

幼儿教师教育活动随笔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