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随笔写作:我的“经典”阅读

时间:2021-06-14 09:03:31 随笔 我要投稿

优秀随笔写作:我的“经典”阅读

  优秀随笔写作:我的“经典”阅读

优秀随笔写作:我的“经典”阅读

  近来,《于丹〈论语〉心得》等一系列的经典解读丛书在书市上炙手可热,再次引发了民众阅读经典的热情。什么是经典?卡尔维诺曾给它下过一些定义: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也就是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象初读那样带来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的书。它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必定是经过历史的淘沙拣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出的千锤百炼之作品,比如先秦诸子散文、比如唐诗宋词、比如晚明的一些性灵小品。

  所谓“仁者见仁”,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但不论哪部经典,它们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对我的人生观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是《道德经》和《论语》。有段时期,我整个人生活得很浮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我每每不得其解,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内心逐渐变得宁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教给了我一种智慧的方法,来保持自己始终安宁的状态。如果说《道德经》关乎人生观的出世方面,《论语》则关乎的是人生观的入世方面。“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又教给了我人生六大步,使我能积极并从容地面对人生世相。

  不过,在快节奏生活和各类印刷品、电子读物如洪水般泛滥的今天,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捧读经典,但人们的内心仍是渴望接近经典,这也许正是目前市场上经典解读类图书热销的原因。但我始终认为,对经典的阅读不应该满足于原著的提要和评论,要读这些书本身,反复咀嚼,然后才能得其味,领其神,会其意,而不会根据别人的心得和体会形成自己对经典的看法,这样很可能有失偏颇。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一文中说到:“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我觉得这种方法很适合去读经典。当然,在熟读了原著之后,还可以多读几本关于经典的评论或是心得,这样我们会对经典有多方位的把握,但决不会仅仅依附于某个人的观点。以《论语》一书为例,熟读了原著后,我以为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值得一读,其次是台湾学大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南老师毕生钻研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透彻地理解儒释道各家的学术精髓,读其作品自是有所增益。此外,还可以尝试着寻找一些作者的传记来读,比如我曾结合《孔子的故事》一书来重读《论语》,加深了对原著精神的理解,效果非常好。

  最后想谈一下读书与思考的`问题。翻开《道德经》一书的扉页,我在上面写了如下的感悟:“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这本经典的过程中,应该不拘泥于文字和句义的本身。我认为只背不理解或是只理解而不去反思、观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对经典在某种程度上的亵渎。”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对于一部经典,我们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那就成了死读书的书呆子。因为被动读至多不过是赏玩而已,只有边读边思考,才不至于将自已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例如,对于《道德经》中提出的“不加执着地顺其自然”的观点,我在读的过程中表示了不同意见,并于旁注写道:“应对‘不可欲’之争如权力、名利等不加执着,而对‘可欲’的东西如学业、事业还应通过勤奋和努力去积极地争取和执着地实现。”尽管我的观点也未必确凿,但思考使我对经典有了更深的领悟。

  正如卡尔维诺所说,我们年轻时所读到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因为我们没耐心、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而在成熟的年龄则会欣赏到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只有经典值得我们为其保留这样重读的机会。生命有限,书海无涯,我愿意将生命中更多的阅读时间献给经典。或许有一天当我老去,我会庆幸,我的人生并不苍白,因为我有经典一路相伴。

【优秀随笔写作:我的“经典”阅读】相关文章:

随笔写作:我阅读,我快乐06-08

阅读让我充实写作让我快乐随笔06-15

网上阅读且慢-随笔写作06-08

我的诗歌写作随笔06-12

我的写作故事随笔01-31

我的憧憬-随笔写作06-13

我的阅读史随笔07-04

我的随笔-杂感阅读05-25

我爱阅读随笔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