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3-11-23 09:40:52 春鹏 美术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6篇)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学习探究各种泥器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并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的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②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进行创作。

  ③难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具:陶泥、简单工具、陶艺作品课件

  学具:陶泥、简单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看看有什么?(展示泥玩具的图片)仔细观察这些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玩捏泥巴。(板书课题)

  二、师生交流,表现创新

  1、找同学上台摸一摸泥制陶罐,提问:泥制的物品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很粗糙)

  2.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器物是用泥制作的?

  3.看看陶艺的发展历史吧!(展示陶器图片)提问:上面的这些部件都是做什么用的?(把手、装饰…)

  4.展示陶泥,师:这些陶泥就是用来制作陶器的材料,(找同学上台摸一摸,说一下感受—-很软)由于材料很软所以很方便造型。

  5.怎么样才能让这些陶泥变形成我们需要的形状呢?(讲解变形手法---揉、捏、搓、压)

  6.展示图片,教授造型方法。(盘条法、手捏法、泥板法)用这些方法同学们可以随意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7.老师示范制作一件陶器。(讲解装饰与连接的手法。)

  三、学生实践

  出示作业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小器物。

  四、讲评,小结

  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讲评,表扬有创造性的学生。

  作业设置

  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想象,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小器物。

  板书设计

  捏泥巴

  变形手法:捏、揉、搓、压

  造型手法:盘条法、手捏法、泥板法

  课后反思

  泥巴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事物,这种内容的美术课对我们老师来讲应该也是上的内容了,因为孩子们对它的喜爱,让我们比较好控制课堂,但怎么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能出更多更好的橡皮泥作品呢?在这节课里我开展了尝试。让同学们亲自感受泥巴的质地,亲自总结泥巴的玩法,让学生从玩乐中掌握了制作技法。

  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喜欢上美术课,进而喜欢美术,当然,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喜欢艺术。对此,我觉得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美术的那份喜爱,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鞋子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获得一些工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2、把绘画和工艺制作结合起来,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动手制作鞋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白纸、彩色卡纸、胶水、剪刀、彩笔、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录相一段、课件

  学具:各种制作材料、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10月25日——10月27日

  活动一:

  请同学们看看教室软木板上装饰的各种各样的鞋子,说说鞋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板书课题《有趣的鞋子》。

  活动二:

  提问:你知道鞋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想不想知道最早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

  放录像:

  鞋子最早出现于5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为了取暖和保护脚不受伤害,原始人用兽皮和麻片、草绳将脚包裹起来。

  提问:最早的鞋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活动三:

  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多样的鞋。(课件)

  1.包子棉鞋

  2.滑轮鞋

  3.皮鞋

  4.靴子

  5.花盆底的鞋

  6.景泰蓝做的鞋

  7.综合材料制作的鞋

  引导学生一屏屏欣赏,说说各种鞋的材料、花纹和制作的特色。

  活动四:

  课件展示

  不同季节要穿不同的鞋,(学生说说不同季节穿什么鞋)这是根据季节设计的鞋。

  运动时要穿运动鞋,休闲时要穿休闲鞋,这是根据不同功能设计的鞋。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穿的鞋子也不同。

  你还见过什么有趣的鞋?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从电视上、网络上见到的有趣的鞋子。

  布置学生带材料下节做鞋子。

  札记:从网上下了一个课件,里面关于鞋子的历史讲得很清楚,这个课件可帮了我的大忙,真是感谢网络的便利。

  第二节

  施教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

  活动一:

  教师展示老师制作的鞋子,让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制作的鞋子。(注意引导学生对鞋子制作的方法产生不同的想法:从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教师板书:鞋子的制作要点: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讨论

  小组制作鞋子的创意构思(材料上、造型上、装饰上)

  1、教师为学生分小组(四人小组),并请学生打开课本《有趣的'鞋子》一课,通过欣赏课本中美丽而且有趣的鞋子,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本小组制作鞋子的创意构想。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听取各种意见并参与讨论。

  2、教师播放鞋店员工制作皮鞋的一段录相请学生注意观察鞋子的制作流程。

  3、通过观察鞋子的制作过程,请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成功的制作出一双美丽而且有趣的鞋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鞋子的结构和制作程序,如鞋面与鞋底与装饰,并形成小组分工协作)。

  4、请各小组有疑问的请提出来在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帮忙引导并讨论、总结。

  活动三:学生小组制作鞋子的活动:

  学生四人小组开始制作鞋子,教师巡视辅导。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以下几件事:

  1、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不同样式造型的鞋子,如用橡皮泥、布等。

  2、装饰时的制作应细致,教师也可在黑板上提供一些小图案让学生参考资料。

  3、鞋底可用自己的脚来做样式并略扩大一点,如果材料不够可以按比例来进行缩放。

  活动四:学生作品的交流展示。

  1、各小组进行交流并互相点评、帮助,最后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全班学生分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自评并展示。

  3、教师在学生的自评活动中注意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参考意见。

  教师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学生在课后注意班级卫生的整理)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3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有明显透 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 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同样是一位学生,我们站在教学楼上看她,在近处看就比较大而清晰,如果她在操场上我们再看她,就小而且模糊不清楚了。

  2、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3、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们站队做操的场面,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同学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 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教学反思:

  还没等我把要求讲完,就有的同学开始绘画了,他把前大后小、近大远小的规律弄混了,画出了在一个平行线上大小的排列的画面了,经过我拿其他同学作品的对比,使他明白前后的空间感和左右的排列感是不一样的,他表示以后一定认真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在动手作业。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5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运用泥条盘筑的制作方法并进行陶艺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泥塑技能和简单的立体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玩陶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重点:学习、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手形或足形器皿。

  难点:大胆想象,敢于表现和创造,作品有个性。

  教法学法

  欣赏导入、技法探究、体验创新、交流评析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欣赏导入

  出示一件范品

  提问:这件作品是什么形状的?仔细看看,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

  二、演示制作方法和步骤

  (一)制作泥条的方法。

  1、将和熟的泥料取一小块,揉成泥团。

  2、用手掌将泥团搓成粗泥条。

  3、将初步搓好的短而粗的`泥条继续在桌上搓成细而均匀的泥条。

  (二)泥条盘筑的方法。

  教师播视频:泥条盘筑的方法及技法要领。强调泥条与泥条之间要粘牢。

  (三)教师示范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1、制作器皿底面。(压一块泥板,切割成手形。

  2、盘筑器皿坯体。(将搓好的数根泥条,沿着底面的边缘进行盘筑,按顺序粘接好每一根泥条。)

  3、装饰整理作品。

  三、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一个有趣的手形或足形器皿。

  2、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

  五、评价指导:评议学生作业。

  学生欣赏,说说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1、学生欣赏学习泥条的方法。

  2、学生欣赏学习泥条盘筑的方法。

  3、学生欣赏学习手形器皿的制作步骤。

  尝试创作,按要求完成作业。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谈感受。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出物体轮廓特征。

  2、能抓住物体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具体细致地描画物体。

  3、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以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加以表现,用线条概括勾画出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线条的变化来加工图形,并对画面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

  设计理念:

  本课凭借象形文字的图形趣味性及线条在文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用简洁的线条表达和概括事物特征,提升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创造性,发挥和体验造型语言魅力。

  课前准备:

  范品、铅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创设

  小区两户人家分别掉了东西,奇怪的是掉的东西都留有这样的影像,相同的.轮廓,它们究竟是什么?

  2、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参与讨论,回答。

  3、老师解密,呈现两幅图:

  一幅图是饭碗上摆放一双筷子;一幅图为一团毛线上插着毛线针。

  4、揭示课题:线描外形。

  二、游戏活动 认识轮廓

  1、老师提问:这两样物品虽然不同,可是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总结什么是外轮廓:又叫外部线条,指群体或景物的外边缘线,每个物体的外形轮廓都不同。

  图片欣赏:物体的外轮廓。

  游戏《连连看》

  ① 知道物体的外轮廓并找到该物品。

  ② 看着实物找出物品的外轮廓。

  2、拓展:其中一张是物体的各个面的外形。

  只要你仔细看,不断转动实物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出现不同的外轮廓。(图片展示)

  三、尝试作业 讨论交流

  1、我们成功地认识了物体的外轮廓,怎样运用线条庙会下来呢?

  2、利用课件以及老师示范轮廓用线条描绘外形的过程,强调仔细观察物体,眼睛盯着物体看,不用担心画得好不好。

  3、小训练:请你双眼盯着被咬了的苹果看,跟着感觉走,把你看到的外轮廓画下来。

  4、分析学生作业。

  说说你画时的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什么难题?该怎么解决?

  5、师生共同总结。

  仔细观察即兴作业,尽管现在画得不好,只要你大胆描绘,熟能生巧。

  四、添加完整

  1、看着这些有趣的外形,好似你只给它留上了一个背影,现在我们就利用线条来添加结构

  板书:描绘外形——添加结构线。

  2、欣赏学生范画,总结画法。

  五、自主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选择一组物品,你的眼睛一直盯住物体,仔细观察,手握铅笔,尝试画出这组物体的大致轮廓。

  2、学生大胆表现,教师注意随时调整、指导、

  六、评价交流与拓展

  1、展示学生作业。

  2、请你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美术知识:了解葫芦的有关知识,掌握设计葫芦娃娃的方法。

  2、美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品德教育: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葫芦娃娃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葫芦的特点以及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彩色复印纸、剪刀、铅笔、葫芦、作业展示栏、彩色复印纸、剪刀、铅笔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理念

  一、初步探究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讲授新课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用剪纸的方法设计葫芦娃娃。

  (点击课件,播放课题首页)

  (2)创设文化情境,了解葫芦。

  教师: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来和我们一起上这一课,大家欢迎!

  跳跳:嗨,大家好!我是葫芦娃娃,我的名字叫跳跳,谁愿意和我一起玩闯关游戏!

  第一关:你曾在哪里见过葫芦?

  葫芦是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有卷须和软毛,叶片呈卵状。果实光滑,初绿色,后变白、变黄。全国各地都有种植葫芦的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第二关:葫芦的用途?

  葫芦的果实嫩时可做蔬菜食用,老熟时可做容器,亦可药用。经过烫烙、绘制、刺绣和加工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呢!

  第三关:跳跳不跳了,这是为什么呢?

  跳跳: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哭吗?因为我没有伙伴跟我玩,你们能给我找几个葫芦娃娃来跟我玩吗?

  教学理念:参与闯关游戏,积极思维。通过开门见山的方法导入新课,交代本课任务,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好玩的心理,通过闯关游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

  二、深入探究

  (3)探究学习,学剪葫芦娃娃。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葫芦外形;

  葫芦的外形是对称的,一般分上下两个园,上面的圆较小,下面的圆较大。

  其次,引导学生推测葫芦娃娃的创作步骤;(播放课件:创作步骤)

  折:采用对折的方法;

  画:画轮廓时,要求要大;

  画五官时,学习用不同的基本纹样表现五官;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基本纹样组合成朵花纹填满葫芦娃的`肚子。

  剪:注意安全;

  注意对纸屑的处理。

  教师边演示创作过程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4)引导赏析,开拓视野。

  (点击光盘,播放教师设计制作的葫芦娃娃,供学生欣赏。)

  观察、分析葫芦的外形。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将想法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在范图中找出常用纹样。通过引导发现,使学生了解葫芦的外形;通过教师的启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制作葫芦娃娃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评展延伸

  (1)学生作品展示

  (2)电击课件:

  小跳跳:哈!哈!谢谢大家给我叫来这么多的小伙伴,我跟小伙伴玩去喽!再见!

  (3)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习它有什么用?

  (4)延伸:展示葫芦灯笼。

  教学理念:通过跳跳的话使学生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课上所学知识、技法;

  教学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扮美自己的生活。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威武的狮子,能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表现狮子的五事、鬃毛和神态。

  2 尝试体验水墨画中笔墨和色彩的变化,感受水墨造型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3.通过作品欣赏,感受狮子的雄健之美,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威武的狮子,感受水墨造聲的乐趣。

  难点:能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体现狮子的威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思路。

  《威武的狮子》是第三册水墨画单元的内容,前一课是《彩墨游戏跏,为水墨画学习做了铺垫,后一课是《向齐白石学画蔬果》,是对传统水墨画精华的继承。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同时,通过水和墨的组合,会齐生许多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本课是对水墨线条的巩固和提升学习,在掌握一定水墨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表现具象的事物,在知识和技能上形成一个梯度的单元模块。教学中要在学生实践操作中,温习水墨线条的变化,并在画狮子时也要强调,以期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在对狮子进行分析时,重点分析学虽感受到的威武的部分,并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用水墨的形式进行表现,贯彻“我画我”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把售家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比较,总结出不同点,学习大师恤彩的展,是对作品更深层的精神理解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艺术作品的魅力。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工具。 (教师)课件、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徐悲鸿《侧目》图导人——抓狮子五官的特点。

  (1)情绪酝酿。

  复习水墨用笔的方法和墨的浓淡变化。

  (2)示范导入: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教师一边画一泣提醒注意用笔姿势,提示用墨的浓淡、用笔的中锋与侧锋的变化等。(画狮子。)

  大师徐悲鸿也特别喜欢画狮子。出示徐悲鸿《侧目》,简单介绍徐悲鸿。定格头的局部,重点分析狮子五官的特点。

  (3)关于狮子,你还知道哪些?随机课件出示真实狮子的局部图,观察狮子的体貌特征,引导观察鬃毛、眼睛、牙齿,感受狮子的威武。揭示课题。

  2.笔墨探究——画鬃毛。

  (1)狮子可真威武,特别是它的鬃毛,你觉得怎样的鬃毛会让我们觉得特别威武呢?

  (2)学生尝试画鬃毛,帮老师刚才画的狮子配上你认为最威风的鬃毛。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表现威风的鬃毛的?

  (4)在学生作品欣赏和点评中引导概括鬃毛的画法。(用笔的表现,直线和曲线的表现,干湿的表现体现出的不同力度和张力。) (5)教师总结后示范,学生练习。提示多种方法的结合。

  3.作品欣赏——画神态。

  (1)出示徐悲鸿的作品《五狮图》,仔细观察大师笔下的狮子,模仿一下你最喜欢髅中一只狮子的执作、神态,说说徐悲鸿的喇A给你什么特崭」的感觉:你扒哪些方面感觉到的?引导学生从鬃毛、五官和神态中感觉狮子的威武。

  (2)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比欣赏:小朋友笔下的狮子也特别威武,你觉得和大的作品相比,小崩E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吗?总结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能让狮子更威武。

  (3)你还能表现出更威武的狮子吗?怎么表现?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

  (4)水墨狮子一般绘画步骤。

  4.深化赏析——画个性。

  (1)看看大师是如何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威武的狮子的(出示韩美林的`狮子图)。提问:这晴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2)大师是如何用笔的?(中、侧锋用笔,快速有力,力透纸背。

  (3)欣赏学生是如何表现的。

  (4)欣赏韩美林的水墨作品,充分感受用笔、用墨、用色的质感。

  5.分层作业——《群狮图》。

  (1)作业要求:

  ①用水墨的形式表现独一无二的狮子。注意水墨用笔、用色的变化。

  ②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表现狮子的五官、鬃毛和神瘗,比比谁画的狮子最威武: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3)学生作业展示,互相点评。

  ①自己画的狮子哪里体现了威武?你是怎么表现的?

  ②谁的狮子最威武?什么地方体现了威武?他是怎样表现的?

  6.拓展延伸——以狮喻人。

  (1)欣赏徐悲鸿的其他狮子作品。

  (2)定格《五狮图》题跋,你知道辛巳年八月十日(1941年9月30日),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什么吗?抗日战争。

  (3)总结,情感激发。

  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徐悲鸿画了一只又一只的狮子。邀些身姿挺拔、强健、威武的耀狮就婶键我机中华民族,激励着我们民族的奋起和蓬勃向上的力量。而今天,老师希望学生也像威武的狮子那样,强健、勇敢、奋发向上。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的意义,知道健康的含义以及应注意的方面。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性活动。

  2、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激发学生关注健康的、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3、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公众传播意识,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健康卡、记健康日记、制作海报宣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动脑筋做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用具:

  铅笔、记号笔、图片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会唱《健康歌》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动一动好吗?

  二、 新课

  “健康”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财富。健康每一天从小事做起.你能说一说哪些是健康的习惯吗?学生小组讨论:不挑食,爱吃蔬菜,早晚刷牙都是好习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坏处。我们今天就来制作一些漂亮的健康卡来时刻提醒我们和家人来关注健康。

  1、学做健康提示卡

  1)欣赏各种形式的健康提示卡

  2) 探索学习书中的立体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3)自己设计一张新颖的健康提示卡,材料选择要丰富、色彩要醒目跳跃,提示语要简洁。

  2、 画健康日记日记画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大家轮流去做记录,通过图文形式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小组合作做海报海报有大标题、生动的插图、和健康提示语。

  4、制作宣传服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些有趣的道具

  5、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在校园或社区开展健康宣传。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三、小结

  健康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美好的将来,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请大家行动起来,健康每一天吧!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0

  面具,指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通常作为舞会、狂欢节或类似的节日、戏剧等的伪装 起遮挡保护作用的外罩。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制作面具的材料:

  古代面具以青铜、玉、陶、为主

  现代面具多用木头、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 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做。

  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

  白色面具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少者无理。 对比:京剧中的白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奸诈多疑,代表人物为曹操

  黄色面具 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对比:京剧中黄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猛烈,代表人物典韦

  蓝色面具

  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

  对比:京剧中蓝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刚直,桀骜不驯。代表人物为窦尔敦

  绿色面具

  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

  对比:京剧中的绿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勇猛,莽撞。多用来表现绿林好汉。

  红色面具

  红色面具象征权力、威严、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愤怒状也常用红色。

  对比:京剧中的红色脸谱象征着忠义。代表人物为关羽。

  黑色面具

  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

  对比:在京剧中,黑色脸谱代表着公正,铁面无私。代表人物为包拯。

  半白半黑

  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地戏中的将帅面具最为引人注目,而且造型独特,又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它们均由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构成。头盔又有平盔和尖盔之分。

  这类面具特别注重头盔和耳翅的精雕细刻。

  头盔多以龙、风作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龙、凤可多可少,有头有尾,龙有鳞,凤有羽,形体有圆有扁,形态变化多端。

  地戏面具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龙、凤这一民族精神。有一些特殊人物,则龙、凤并用,如李世民是真龙天子,其头盔有龙有凤;关羽是丹凤眼,尉迟恭也有凤眼,他们的头盔也有龙有凤。头盔的装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意象

  二龙抢宝、游龙戏珠、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飞凤舞、双凤朝阳、多喜(喜鹊)多福(蝙蝠)等等都是地戏面具头盔装饰的主题之一。

  此外,星宿和神灵也是头盔装饰的重要主题。在地戏剧本和人们的观念中,有一些人物不是世间凡人,而是天上星宿下凡或神灵所变,因而头盔上刻着与人物对应的星宿或神灵以示其身份。例如岳飞、薛仁贵、盖苏文、樊梨花、薛丁山等人物就是如此。

  岳飞是如来佛佛座前大鹏转世,头盔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薛仁贵、罗成、马超是白虎星下凡,头盔上刻着一只老虎;盖苏文是条青龙所变,头盔刻着一条青龙。如此装饰,本来被神化了的面具表现得更加神圣了。

  耳翅也是地戏面具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显得更加神勇。耳翅有龙翅、凤翅、龙凤翅和葵花翅等等。男将面具多为龙翅,李世民、岳飞、薛仁贵、薛丁山、盖苏文、罗成、马超、韩群虎、胡敬德、单雄信等等都是如此。女将面具则多为凤翅,如樊梨花、陈金定、穆桂英等等。

  另外,胡须也是地戏将帅面具的重要装饰,其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年龄,如韩群虎、裴仁基、罗玉、宇文成龙、司马超、伍云召、朱灿等等。

  从面部的造型看,将帅面具讲究的是刀法明快,要求有棱有角,轮廓分明,既注重写实也注重夸张。武将面具强调煞气。多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豹子胆、火烧眉、高鼻梁、撩牙嘴,人物形象显得骠悍、勇武、刚烈、威 猛、深沉。

  文将面具注重灵气,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的`刻画,人物形象显得威严而又庄重,平和而刚劲。少将面具则为五官端正、剑眉倒竖,多为粉脸小生形象,透着英武、洒脱、阳刚之美。女将面具则讲究秀气、娇媚、 端庄、娴静,又不失武戏的人物特征,显现出一股飒爽英姿的精神气质。

  用面具艺人的口诀来说,嘴的刻法是 "天包地(上齿咬下唇),地包天(下齿咬上唇),上下撩牙分两边;地包天,天包地,吡牙例嘴显神气"。眉气的刻法则是"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武将如烈焰"。眼睛的刻法是"武将豹子眼,女将弯月亮,少将精气足,文将菩萨样"。

  将帅面具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除了面部造型、头盔和耳翅的装饰以外,还特别注重用色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一般地,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武将,关羽、杨龙、伍云召面具便是;黑脸多为刚烈、勇猛的武将,如张飞、杨玉成和尉迟恭;蓝脸多为果敢之将

  如单雄信,麻叔谋;绿脸多为怪异者,如南洋王朱灿、尉迟宝林;白脸多为英武之将,如马超;青脸多为凶恶骁勇之将,二 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将帅或其他偏将、副将。

  将帅面具的面部造型和头盔、耳翅装饰以及用色的变化,使各个人物面具显得栩栩如生,形、神、精、气便浑然一体了。

  不拘于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夸张、装饰。把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归纳到一定的形的图案中来。

  脸谱的性格化,并非要把人物性格全画在脸上。人物性格的独立性和它自身的复杂性,只有在情节发展中,通过表演,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脸谱的性格化,就是要表现出符合人物性格的基本神气,是脸谱的色彩和纹榉的综合效果。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1

  课题:

  美术小记者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摄影知识。

  2、指导学生模仿记者进行采访活动,了解美术记者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工作流程。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敢于采访实践,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2、对资料整理,编辑,展示工作产生兴趣,能在某一环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具学具:纸、笔、彩色笔、相机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做好学生分组采访的组织工作。

  (2)导入此课的内容,传授美术记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要求。

  (3)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图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组员共同拟订采访内容及活动计划。

  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按照计划内容对采访记录资料进行整理编辑。鼓励学生通过集体构思设计,选定喜爱的色彩和排版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制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的主题性展示作品。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和制作。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四、收拾与整理指导学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五、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进行拍摄,采访实践的机会,去创作更生动有趣的形象,报道展示更有意义的事物

  2、利用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具体能力的方法研究。

  3、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某一主题或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

  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十九课教学参考资料:

  摄影其实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技术,进行这种技术的工具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一个不透光的盒子,作用是控制光线的'进入,使胶卷产生不同程度的曝光。照相机包括机身和镜头两个部分。机身内置快门来决定胶卷进行曝光的时间,快门其实是一个掩盖胶卷的机械装置,在进行曝光时按照所设定的时间而打开,让业自镜头的光纪录在胶卷之上,而镜头则是一些光学组件,用以结集光线,在胶卷上造像。相片影像的优劣取决于合适的曝光(还有构图,色彩等等),相机快门负责曝光时间,而镜头不单有对焦的功能,更重要是用可调较的光圈来决定光线量,再配合快门决定光线投射在胶卷上的时间,产生一个受控制的曝光过程,即是一个拍摄过程。而胶卷刚记录下影像,通过冲洗,扩印等工序,便最终得到拍摄所要的照片资料。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五、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六、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第三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 观察、思考、感受:

  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 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 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

  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第4课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3

  课题:天然的斑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xx表现

  施教时间:9月21日——9月28日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式表现1-2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能否总结出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教学准备:

  教师:表现不同肌理的课件,一只布袋子、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学生:提前搜集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水粉色、毛笔、调色盘等。纸。

  第一节:

  活动一:

  请学生将手伸到教师带来的布袋子中随便摸一件东西,并凭触觉说说它表面的花纹是怎样的,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然后拿出来看猜得对不对。

  说说自己凭什么这样猜的,你平时注意到物品的这些细节了没有?

  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注意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活动二: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他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说:“树皮给我们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是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有一些对比,譬如:棉布比丝绸粗糙,但又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树叶要滋润、细腻……

  活动三:

  布置练习作业:各组同学交换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感受一下肌理,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2-3个用彩色笔或油画棒画一下。

  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布置学生下节课带拓印工具。

  札记:去年做了一个关于有趣的叶子的幻灯片,里面有好多叶脉的纹理的图片,今天正好放给孩子们看,让他们感受自然界的花纹。效果很好,所以说教学资料的积累非常有用。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为学生表演一个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油画棒用力涂色,白纸上除下了一些有肌理的画面。请学生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揭示谜底:白纸的下面垫着一张树叶。

  再换一种方法:在树叶上涂上厚厚的水粉颜料,将一张吸水性很强的纸覆盖在上面,轻轻的压,小心解开,白纸上就出现了纹理。

  这两种方法都是拓印。

  活动二:

  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还有什么办法制作肌理?

  自己组尝试着做一下。并交流一下制作的效果。

  拓印的方法并不难,但要取得好的效果却也是不容易的,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尝试,并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拓印的方法。

  作业要求:用拓印、拓印添画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一幅作业,可以合作。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作业展示,经验交流。

  收拾与整理。

  札记:孩子们寻找花纹的热情太高了,把纸蒙在电视机音箱上、门边上……结果班主任一进班就高呼:“怎么到处都五颜六色的!”大家又好一通忙乎才把所有的地方都打扫干净。上第二个班时,我先要求学生:“拓印时把纸的四周空出来!千万别弄得到处都是!”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4

  一、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

  二、课时:

  1课时

  三、教材分析

  我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据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五亿辆自行车,平均两三人就有一辆。在我国自行车是最为普遍、方便的交通工具,不论人们工作还是学习都离不开自行车,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自行车并不陌生,但是平时却很少会仔细的观察它。

  本教材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自行车,并搜集相关的资料,同时也提供了部分相关知识素材:从自行车的结构外形、功能作用、发展历史、种类变化以及最新的概念款自行车的资料。综上所述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出了相适宜的学习内容。前期大量的浓缩知识结构,结合课件,给学生们在头脑里建立一个便捷快速的网络体系,更加利于创作。而欣赏评述概念款自行车的内容,则在外形设计、功能创新方面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启示。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用画笔描绘创作自行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在创作中体验设计自行车的乐趣;

  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自行车的大体结构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大胆创新教学难点:

  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方法或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自行车。

  六、教学策略:

  自行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从它诞生至今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本课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不同样式、不同用途的自行车,使学生观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启发他们寻觅历史、关注现在、畅想未来,从而对普通的自行车产生全新的感受,进而提高欣赏能力,激发创造热情。本课可以采用“交流了解──欣赏感悟──观察发现──创意联想──创造表现”的教学策略。首先以竞猜游戏导入本课的教学,认识最早的自行车,初步了解自行车的发明史,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自行车奥秘的愿望;

  通过欣赏,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发现自行车的结构变化,理解自行车的设计变化目的是为了方便生活;

  接下来师生共同探究自行车的结构,从整体入手,强化细节,学习自行车的基本表现方法;

  通过新概念自行车的欣赏,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方向转向自行车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外形、功能等方面进行自行车的设计构思;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设计出造型独特、功能先进的自行车,并对自行车的特殊功能进行文字说明,创作中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拓展欣赏废旧物品改造的自行车,渗透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动手尝试,长大后将自己的设计变为现实。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自行车结构范画、水粉笔、纸学生课前了解自行车知识、纸、水彩笔八、教学过程

  1、有哪些同学在上课之前收集了关于自行车的知识?说一说自行车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2、出示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图片,说一说自行车的历史。

  现在,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但很少有人知道,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1785—1851)。?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39年,苏各兰人马克米廉发明了脚蹬,装在自行车前轮上,使自行车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后几十年中,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如风帆自行车、水上踏车、冰上自行车、五轮自行车,自行车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以后随着充气轮胎、链条等的出现,自行车的结构越来越完善。

  自行车是谁发明的一直争论不休。但公认的是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在此之前的自行车都是靠用脚蹬地前行。

  (1)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的雏形大家仔细观察它的造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木制的自行车没有脚踏)

  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那它怎么前行呢?这辆自行车就是用脚蹬地前进的。它的速度自然会很慢。

  想一想,如果我们骑上这样的自行车,感觉会怎样?

  (2)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自行车又进行了改进,变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个铁轮,并在后轮装上了曲柄,从这辆车开始人的双脚真正离开了地面。看一看,自行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前轮上添加了鞍座和车瞪)

  (把车轮上的辐条改成了钢丝辐条)

  (3)这辆最接近我们现在的自行车,发明了钢管车架,轮胎变成了橡胶轮胎,发明了车闸,两个轮子变成了一样大小,最后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自行车。(出示现代自行车图片)

  自行车从产生至今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年间,从第一辆木马式的自行车发展成现在的自行车,自行车一直在改进和发展中。那大家说自行车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方便、好处呢?(娱乐、交通代步、轻便运输、旅游健身、环保、交通工具等,自行车还被英国评选“250年来英国最伟大的发明”)

  3、师生一起讨论现代自行车的结构。都由那几部分组成:车轮、车座、车把、车架、齿轮、脚蹬、链条。

  下面咱们就来走进我们现代的自行车,细心的观察一下现代的自行车。

  (1)从整体入手,你认为自行车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大结构:由车把、(掌握方向)车轮、(滚动)车座、(坐人)车梁、(支撑)脚踏板(带动轮子滚动)组成。

  教师总结并演示:

  (2)仔细观察还有哪些小部件?小结构:链条、齿轮、链合、车筐、车后座、铃铛、车闸线等组成。

  4、讨论现代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还有那些自行车(水上自行车、观光自行车、残疾人自行车……)。

  5、现代还有那些新颖的自行车,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图片。通过新概念自行车的欣赏,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方向转向自行车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外形、功能等方面进行自行车的设计构思。

  (1)新概念自行车你喜欢哪一辆,为什么,你从它们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

  (2)不管什么样的自行车,都有轮子,扶手,坐垫,踏脚板。它们是自行车前行的关键。可你知道吗,在设计师的眼里,只要可以使他前进,一切外形都可以改变。(欣赏外形新颖的自行车)

  (3)外形是设计师设计的重要元素,除了改变外形外,设计时还给自行车加了很多的功能。(欣赏多功能自行车)

  (4)欣赏了设计师的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想设计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

  6、大家来欣赏其他同学设计的新颖的自行车,播放图片。

  其他同学也有许多很棒的创意,我们一起看一看。(欣赏学生设计的自行车)

  7、布置作业:

  根据自行车的功能,设计表现有创意的自行车。

  作业要求:

  (1)大胆想象,对自行车的外形或功能进行改造。

  (2)对自行车的特殊功能进行文字说明。

  (3)构图饱满,色彩搭配合理。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展示作品:大家设计的自行车真的很棒,我们都来办个自行车车展吧!说一说,你最喜欢谁的设计?哪辆自行车外形设计的最有创意?你喜欢哪辆自行车功能?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表现吃辣椒时的情景,学会用色彩来表现不同味道的感觉变化

  2、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具有良好的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构图和色彩来表现辣味的表情特征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以视频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播放人的表情表演视频,通过视频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辣的表情的欲望。

  2、赏析探究,激发欲望

  请同学们回忆酸甜苦辣的表情,并进行分析阐述,教师引导大家谈谈酸甜苦辣的表情特征,并进行模仿。在畅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创作欲望。

  用课件请同学们观察酸甜苦辣的色彩体现,并让学生了解靓丽的色彩一般用来表现开心、愉悦的心情,灰暗的色彩用来表达难受、郁闷的情绪,通过自由想象,大胆发言,为下一步创作奠定基础。

  3、发挥想象,创作作品

  这一阶段,学生以小组合方式用绘画的`手法,创作你的表情,教师进行辅导,并与大家探讨先画什么,再画什么,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共10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

  当遇到问题时,如画面的节奏感、线条和色彩等问题时,教师引导大家共同分析、解决,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创作时我会播放音乐及图片,作参考,寻灵感。

  欣赏交流,感受成功

  请大家将自己的作品一一展示,并进行简短表述,如自己画的是什么,最满意的地方等,使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 16

  课题:

  有趣的鞋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设计应用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发现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征及民族特色。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鞋子的外形特征与组成部分,学会用各种材料,使用各种方法设计制作一双有趣且有特色的鞋子。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尝试各种不同材料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鞋子。

  2、运用废旧材料美化教室的环境。

  教具学具:

  旧画报、旧挂历纸、剪子、胶、其它自己需要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欣赏教师带来的各种鞋子,引导学生通过“看”,“想”,“说”,了解不同造型的鞋子的共同特点及组成部分。

  2、发展阶段

  以小组为单位,在欣赏与联想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图形和色彩的分析,讨论。训练学生敏锐的造型感觉,采用大胆的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一双有趣的,用料独特的鞋子作品。

  (1)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讨论,分析,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联想,找出根据各种材料制作鞋子,注重在质地,图形或色彩上产生不同效果。

  (2)绘画制作鞋子时要注意鞋子的不同造型,制作效果的协调,鼓励学生制作出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鞋子不必全部具有具象的图形,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通过直觉进行大胆随意的创作。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制作方法。使用彩色广告纸,彩泥里,可以利用其鲜艳,强烈的色彩感觉,突出表现鞋子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四、教学拓展

  1、可以使用各种广告纸,旧画报,采用碎纸粘贴的形式,产生马塞克式的效果来制作鞋子的鞋底或鞋面。

  2、寻找各种不同颜色,图案的小布片,采用“剪”,“贴”,“缝”等方法,完成鞋子的创作。

  3、用折纸制作立体的鞋子造型,再用水粉颜料添加花纹,颜色。

  4、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组鞋子的设计制作作品,并粘贴在废旧的纸板上,同时为版面确定主题,美化设计,进行展示,评比。

【湘版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湘版美术教案09-13

湘版小学美术教案03-18

湘版美术上册教学计划02-14

湘版小学美术教案优秀01-10

湘版美术上册教学计划(通用11篇)09-05

湘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学教案(精选9篇)09-13

小学湘版美术教学计划12-12

初中湘版美术教学计划09-24

二年级湘版美术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