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由与不自由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由与不自由作文1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想!
也有人说: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是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将面对自由和不自由的两难,唯其在担当了责任,遵守了规则,兑现了承诺,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进步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有可能获取相对较大的自由空间。
所以自由和不自由都是相对的,首先在时代、时势、境遇,条件面前,我们或许是不自由的,无法自主选择,但目标、梦想甚至生存的希望摆在面前,世界选择了你,怎么办?当然是义无反顾,必须穿过这片沙漠,这是毋容置疑的,穿过了或勇敢地去穿了才有说话的底气,望而生畏的懦夫是没有发言权的。这两天在纪念诺曼底登陆七十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似乎受到了欧洲各国政要的冷遇,但普京的发言掷地有声,气壮山河,也不禁让有些人汗颜。普京说,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牺牲了百万条生命,拯救了欧洲,打败了纳粹,保卫了和平!是啊,当希特勒大开杀戒的时候,波兰一触即溃,法国望风投降,英国隔岸观火,是勇敢的俄罗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自由、和平的中流砥柱,也赢得了今天普京的理性尊严。所以在道德面前,在责任面前,在诚信面前,在尊严面前,在事业面前,我们没有自由,不能变通回避,更不能突破底线,我们也不需要那些放任和纵容的所谓自由。
有一句话叫戴着镣铐跳舞,是说在规则和限制中,我们仍然可以寻找最大的自由和突破,而且唯其如此,才更能彰显出其中的美和不平凡。是的,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但担当起蜀国之后,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成为智慧的化身被后世景仰。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以小米步枪的基础条件,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人。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担当起了各个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获取了最大的自由和成功。还有,诗词曲赋都有固定的章法,但杰出的作家不是削足适履,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苏轼椽笔一挥就是理趣文章,所有一代之文学争奇斗妍,各领风骚,都从自己的角度,在各自空间发挥了最大的自由,才有了彪炳千秋的中华文明。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告诫他,发给你的牌是不可选择的,你的任务是认真、细致、沉静、自信地打好你手中的牌。可见不可能要求一切都是自由的,面对外部世界,我们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以万变应不变,端正态度,投入情感,辨清是非,明确责任,激发潜能,克服困难,去迎接挑战,就有可能实现梦想,取得成功,获得突破,从而赢得那片自由的灿烂天空。
作为青少年学生更要明确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明确自己的'时代责任,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无论面前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如何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穿过沙漠,这是不可回避的,也是没有选择的。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穿越沙漠的进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仍然有可以自由发挥的巨大空间。
桑提亚哥说,人生下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你就是打不败他!朋友们,让我们向着梦想出发,用最科学的方式和最合理的道路走到心中的那片绿舟。
自由与不自由作文2
隋文帝杨坚有个甚是有趣的故事。据说其爱妃被皇后独孤氏偷杀了,杨坚一气之下骑马出走,狂奔二十余里,流连山谷之间,大臣寻得规劝之际,长叹一声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这便是汉语中“汉语自由”二字最早的出处了。
自由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层,一是自在的自由,二是自为的自由,三是自在自为的自由。而杨坚所叹所求的自由,属于第一种自在的自由。
自在的自由简单来说可以用人的本能天性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往往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孔子谈到季氏的时候,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是在奴隶社会。而若是将这个场景定格在原始时期,封建等级制度还未建立时,也就是某种约束还未建立之时,八佾舞于庭的景象,恐怕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的吧。这种自由还有很多例子可举,放肆吃喝,放肆淫乐,全然出于对生理需求的满足,属于绝对自由。可惜的`是,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这种自由终究是会逐渐销声匿迹的。也就有了所谓相对自由。
比自在更高一层的自由是自为,是一种相对自由。其主要特征是选择,即在非绝对自由的条件下作出偏向相对自由的选择。以《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为例,在面对不幸的时代时,她可以选择继续做她游手好闲,颐指气使,被男生追逐的富家小姐,但她却选择了给自己一次新生。这也就了那个经典的场景:斯嘉丽从地里爬起来,手握泥土对天发誓:“上帝啊,你为我见证,做我的见证人!他们不会击败我,我一定要撑住这个家。”这其中有个理性的权衡,自由就蕴含在理性权衡下的任意性,并且包括在作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后,心灵上的突破所带来的自由感。对于自为的自由而言,其最大的约束,就在于已经立下的道德准则。其自由的不彻底性,就在于此。
最后一种也是最重要的自由便是自在自为的自由,几近于康德主张的“自律即自由。”这似乎是站在第一种自由的对立面所言的。小时候家里种的玉米,往往最好的都留作下一年的种子而非大快朵颐满足食欲,这就是一种克制。这却恰恰又说明了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是对本能的超越。真正的自由可以归结为在一个普遍理性的层面上驾驭欲望。这其中包含了满足欲望的过程。但这种过程又区别于猛兽看见猎物直接扑倒撕咬的满足,而是有计划有规律地驾驭和规划人的欲望,通过克制从而来满足更大的欲望。今年的良种玉米可能只有一株,但我把他留着做种,来年每一株玉米都是良种,那么更大的欲望就在小小的克制中被满足了,又在某种意义上回归到了第一种自由。只要我们有了这种克制欲望的能力,我们做事的余地才有可能扩大,继而达到超越。而这种超越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这种超越是什么?是科学,是艺术,是道德,是所谓的真善美的本质。
卢梭曾说“人生来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生来自由”是我们一种美好的追求,而非现实,人必须不断地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这样才是一个现实的自由人。我们只有不断解除和突破枷锁,继而得到自由,而非承认枷锁拘泥于对自己有的渴求。而这就更为自由加了一层能动性的色彩了。
自由与不自由作文3
如果说,人是自由的,生存环境是人性的,那么,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事业——这些看起来是很容易,而且人每天都在自主的选择。其实,人的选择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不自由的,在目前这种生存环境下(比如,学生在学校里,处在强硬的教育制度下),人不再容易地左右自己,也就是说,人往往在无形当中受到某种生存环境的压迫,从而很容易的事变得不容易。(比如,学校里的学生往往受制于这种强硬的教育制度,成了循规蹈矩的好学子——这是目前这种教育制度的培养目的,使人成为社会的人),而那些不想受制于某种生存环境的人,就必须冲破这种生存环境,这样的`人大抵是特例独行的精英的孤独的少数的,也所谓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在学校里,不想受制于这种强硬的教育制度,就必须冲破这种强硬的教育制度。)
幸好,人在内在上还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尽管,无法选择目前这种生存环境。而人选择方式很多种,有向上走的(建功立业,比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受教育的方式,按自己的意志独立探究有意义的书籍。等等。)有向下走的(及时行乐,消极对抗,比如,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出现了抄袭和下载文章的情况。等等。)有归依宗教的,有归依自然的,有归依死亡的,有保持沉默的等等。这里的选择方式没有褒贬之分,也不想做褒贬之分。
——及时行乐,有许多人,他们可能天生是为了享乐的;但是更多的及时行乐者,内心世界是苦闷的,由于无从遣释,而借酒、乐放纵。他们的放纵是含着泪水的。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以酒为名,他嗜酒包藏了太多的无奈和悲悯;又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去换美酒,去尔同销万古愁。”其中蕴藏着“愁”以及“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等。可惜的是,这种选择方式伴随着自我的麻痹,慰藉也太短暂。由于,人不可能“长醉不复醒”,除非死了。因此,人总有清醒的时刻,总有思索的时刻,总有跳动的时刻,也总有悲哀的时刻。
在目前的种种生存环境的压迫下,有些自主的人选择及时行乐(自主即他们有选择的能力,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对外在生存环境不感兴趣,也可能因为外在生存环境其本身不值得去产生兴趣,所以,他们用这种方式去完成强硬制度给他们的他们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这很难说他们对外在生存环境不负责任,其实,这里也不存在有没有责任这一说法,如果,存在有没有责任这一说法,那么就是外在环境对他们不负责任他们对外在环境不负责任,可能,外在环境是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形成的并且给他们的,但是,他们的选择方式无论是外在环境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一种无奈的不得不如此的选择,谁让他们有选择的能力,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何况,外在环境更多是有意的,比如,学生在学校,受制于强硬的教育制度。在目前这种制度下,学生出现了抄袭和下载文章的情况,与人选择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有着某种类似。)
人的生存总孤独、漂泊、迷茫,无奈,但愿,外在生存环境能关注人的内心,从人性上,给人以关怀,也使得人有融洽于生存环境的选择方式。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