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1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
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通过表演来感受、认知、理解这个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会以及其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幼儿园有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机会和条件的必要性。
我所在的幼儿园比较注重幼儿的表演,在此过程中,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语言、动作、表情等发展尚属于初始阶段,我认为该阶段幼儿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剧本,让幼儿去感受,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在这类表演中,角色的选择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并且随着活动的进程可以进行转换、改变。一个剧本是否好,应该观察幼儿的表现。如:我们班有一个剧本大约一个月没有进行表演了,一个幼儿问我,“老师,我们怎么不表演XXX啦?好久没有表演了。”我问:“你还想表演那个吗?”幼儿很用劲的点头,说,“恩!”因此,我认为,一个经典的剧本应该让大多的幼儿想要去表演。
二、关于课程设计
书中提到“在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符合班级和幼儿园实际的课程,应该是未来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课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认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关注幼儿的反馈。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范畴应该是幼儿喜爱的、乐于参与的课程。然而,对于课程设计中,有效反馈和无效反馈是教师应当去思考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仍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关于幼儿教师知识
虞老师认为,幼儿园教师知识具有广博性,但并不是浅显的。幼儿园课程所涉及的领域很多,音乐、美术、体育、语言、数学、自然、科技、社会、健康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幼儿老师的必备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的知识就是浅显的。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说,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深究,才能够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复杂的语言明了化。
我刚入园的时候,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和幼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够让幼儿明白我的想法。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其实是需要老师去思考、锤炼的。
学前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关注幼儿才是学前课程的重中之重。学前课程应以游戏化的方式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其中感受快乐。但并不是说就放任幼儿,任何的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常规需要幼儿去遵守,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更好的参与活动。并且,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够给幼儿一个幸福的童年。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2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
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这几个年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想做的、可以做的,然后才是教师为其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要让幼儿主动地学习,充分的发挥主体性。虞老师书中的一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正是为了体现了这些观念,如儿童的表演区、图书区、科学区、美工区、种植园地等,无不是在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
销认真衡量各环境区域、区角的课程价值,让幼儿能够在幸福的成长环境中习得有意义的知识与技能,虞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那么多领域的学习价值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受益匪浅,课程资源材料应该起源于生活。在文章中各个功能室的建立给予幼儿更多的学习空间。
如:科学区、表演区、娃娃家等等,且让我们先想象一下幼儿在这些活动室里快乐的游戏、探索的情景,那是个多么幸福的地方。所以,幼儿园应该积极地开发有关的资源,遵循儿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解放幼儿的双手、解放幼儿头脑。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从教师知识透视幼儿园课程文化,可以看出教师对人类知识的传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任何一方面的知识欠缺都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发展。在幼教这种综合性教育方式的环境下,教师必须为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起一定的教育职责,保育和教育的相结合也让我们不得不时刻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成功地做一名支持者、引导者而努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虞老师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些正确观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在他的理论引领下,分享有价值有意义的快乐课程,为幼儿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3
童年时,我的幸福是与同伴一起玩踢毽子、跳绳子、跳房子,趴在墙根下用小木棍掏小蜜蜂,直到夕阳西斜,炊烟了了,便意犹未尽地喊道,明天再来玩。还有好多小玩意儿,现在都叫不上学名了。只要是能找到的,经过我们的手后都变成了我们玩的东西,如“碰酒瓶盖子”、“拍火柴皮”、“滚弹子”、“斗鸡”、“踩高跷”、“自制的滑轮车”。第二天一早,饭还没吃完,碗一丢就飞出去玩了。
幸福,是一个多么抽象的词啊!抽象得连哲学家也无法给他一个合适的定义与阐述。幸福,有时又是多么具体的一件事啊!饥饿的时候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寒冷时,能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处所,这都是幸福!相比过去而言,现在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衣食无忧,父母、家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他们不用担忧任何问题。父母、家人也认为他们的孩子不用担忧任何问题。相比过去而言,现在的孩子无疑又是痛苦的。
因为他们双手被绑,头脑被缚,灵魂失去了鲜活的东西。他们看不到湛蓝天空的辽远,他们触不到曲折小溪的清凉,他们闻不到自然大地的泥土芬芳,他们离“自然之子”之名越来越远。
所幸的是,无论是学前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学前理论研究者,还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他们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都想让我们的儿童能够更接“地气”一点。毕竟,生活从来都是活生生的。
生活不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来考试,也不是按六十分来划分及格线的。生活是有哭有笑、有苦有甜,也有悲欢离别,我们的孩子跟我们一样,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在生活的海洋里游泳。如果从一开始,就丧失了已经学会的游泳技能,最终会溺毙生活海洋之中。
课程,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课程的意义取决于是否使幼儿获得幸福与成长。
课程,尤其是幼儿园课程,不应只是高不可测,居于书本阁楼之上的东西。课程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本,更应该体现在幼儿生动的行为与丰富的生活中。“一叶知秋”——从一片飘落的秋叶里,孩子会猜,大概是有风吧;有的孩子会猜,大概是树叶宝宝调皮吧;或许还有的孩子会猜树叶还会回到树枝上的。
这一切的猜想,都比不过自然这个生动的课程。感受风的存在,感受风的大小,观察秋冬的树和春夏的树的不同,谁敢说,这些活动能在一个文本课程里实现,能在教室的方寸之间实现。
有人说,生活就是课程。要把与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都与幼儿园的课程结合起来。给儿童提供可操作的烹饪材料及安全的烹饪空间,他们也能给我们意外的惊喜。给儿童开辟出属于他们的种植园地,看着植物,从种子到秧苗,再到开花、结果、成熟,最后枯萎,让他们能体验生命的从无到有的惊喜,让他们感受荣枯交替变化。给儿童准备专门的科学发现室,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牛顿和杨振宁,只是为了一种精神的培养,一种“科学发现”的精神。
给儿童提供表演场所和道具、服装,不是为了排练某个成品的节目,只是为了让他们能更自由地、更多样化地表达、表现自己。我们的孩子终究不是完美的人,但他们有权利追求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幸福的人,需要成人的呵护与守候。
我想说,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能成为课程的内容,同样,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有意义的。学前课程之于孩子来说,任何生活中有益于孩子提升经验、体验幸福与满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课程之中。正如杜威所说的,“经验分为有益经验和无益经验,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有益的”。
故而,即使是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学前课程也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经验的连续性;二、避免的经验的无谓重复;三、注意剥离有害经验。
泰戈尔曾说,幸福原本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抛开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真真切切地享受一份惟有自己知晓的欢乐。我想,童年的幸福,在于那一份自由空间的守护。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的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8.幸福童年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