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的作文

2021-05-15 民风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风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风的作文 篇1

  上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云南石林旅游,正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节。

  热情好客的彝族导游举着小红旗对我介绍道:“古时候有个魔王的堡垒久攻不下,于是改为羊群火攻,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退绑上火把,驱羊进攻,果然大获全胜。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庆祝,因此就有了火把节。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出现几颗星星。我看见年轻人们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准备篝火。

  晚会开始了,几个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开头,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来:“咿咿娜给哟哟——哦都丽娜。”在场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满花纹的名族传统衣裳:一些壮汉和小伙子们普遍穿着颜色深沉的衣裙,宽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线和纹路;美丽的少女和妇女通常在头上围一块头巾,衣服的颜色艳丽,花纹是许多个月亮。男女老少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儿,一齐翩翩起舞,像纷飞的彩蝶。旁边的游客,也随着他们的音乐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咿咿呀呀”地跟着他们唱起来。随着欢乐的歌声,大家都点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胆怯地将火把点燃了。在歌声中,一个粗壮的声音叫起来:“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拢在一起!”所有人都将火把举起来,这个火团极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个人的脸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灭了,这片空地在一起沸腾器来——人们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烬涂抹,再涂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脸上,意思是让他人健康平安。一阵涂抹后,我和妈妈都变成了“包青天”。整个空地都充满了笑声。

  多么快活的节日啊!云南的民风民俗就是这么有趣。望着那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心里乐滋滋的!

  “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来讲讲吧!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但姐姐是这样说的: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吃过饭以后,差不多天黑了,火把节欢庆开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长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间,这位长者可以算是村里比较有本事的人,因为吹笛子的手艺只传授给他的儿子没有儿子就传授给他信赖的人,在这位长者的旁边有一堆篝火,大家围成了一个圈在一起跳“踢脚舞”跳了好一会儿舞,人们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点燃了,人们举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见点点星光和点点火光,火把每到一个人身旁都要围着火把绕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从他们的笑容中看见了他们秋收时的样子。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

  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体古孜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民风的作文 篇2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由于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民风的作文 篇3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族、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民风的作文 篇4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民风的作文 篇5

亲爱的美国朋友玛丽:

  你好!

  玛丽,你知道吗,在我们中国,现在是最喜庆的节日——春节,它呀,可是与你们的圣诞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呢!那你想知道我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哈哈,很好奇吧,是不是已经做好准备洗耳恭听了呢!

  我们中国过节可不像你们,拿着刀叉吃火鸡,去教堂祷告。我们追求的可是红火与古典!

  在我们这,腊月二十三日是要祭祀灶王爷的,别小瞧了它,灶王爷在我们的传说里,可是神灵,每到这一天,他都要上天去禀告每一户家庭的善恶。我们当然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了,就拿出贡品,他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嘻嘻,有意思吧,当然玛丽,我们的活动还不止这一些呢!

  在腊月二十七日,我们还要杀牲畜,赶大集!在过春节时,为了喜庆,我们这的人都要杀点家禽,或赶集买点肉,烧好放在饭桌上,而且每天的菜都要把饭桌放满,直到春节结束!

  最隆重,最开心,最喜庆的,当然要数属腊月三十,除夕小年夜了。你不知道吧,在那一晚啊,我们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而且,在饭桌上,可不像你们,斯斯文文、安安静静的。我们可是要“喧闹”,越吵越好——大家互相开开玩笑,说说今年的好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互相敬酒,以示友好。在这一天,我们大家都不能睡觉呵!要守岁,它可是表达了一种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美好寓意呢!

  当十二时的钟声敲响时,我们这,顿时成了声音的海洋,墨黑的天空,顿时形如白昼,猜,是什么在搞怪?嘿嘿,想不出来了吧,告诉你,这是我们全国,千千万万的烟花,一起燃放的结果,在十二时,仰望着天空,你会发现,无数的花儿在绽放,又悄然离开,正当你伤心时,旁边又有许许多多的“花儿”绽放了。那感受,简直就是无与伦比。

  怎么样,玛丽,我们的春节有趣吧?古色古香,趣味盎然,相信你听了一定怦然心动,想来过一次春节吧!看我耐心给你介绍的,什么时候你也把你们过圣诞节的过程也给我说说!

  祝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中国朋友

民风的作文 篇6

  白族主要信奉本主教和佛教。“本主”所指内容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多重含义。白族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和手工艺品,白族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动听,感情十分丰富。其手工艺品十分精美别致,木质雕刻著名,在房屋大门、庙字、桥梁、楼阁等处,雕龙刻凤,显示出精美手工艺技术。妇女的挑花、绣花图案变化无穷,有丰富的想像力。

  白族人民历来重视学习文化,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而且还有书面文学。传统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传说、民歌、童话、民瑶和谚语。特别是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如“创世说”、“族源说”,都以丰富的想像力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数百年的相传和不断的艺术加工,使之通俗易懂,语言简炼,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它反映了白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发展变化,以及民族历史的变迁等等。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民歌、民谣、童谣等,也都充满着古朴的哲理,反映了白族人民处理人际其生产、生活。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民风的作文 篇7

  家乡濮阳,是一个年味非常浓厚地城市。

  浓烈地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弥漫在城市地各个角落,煮香粥、购年货、求平安……腊八节最重要地事情当然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麦、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飘满堂。古时穷苦人家过年,家里也没什么好吃地,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从而变成了腊八粥,这种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渐渐就变浓了,祭神、买芝麻糖祭灶开始了。过了二十三,家里人开始购置年货,鸡鸭牛羊猪肉大块大块地买回家,从此家里一直漂浮着肉菜地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地亲人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家,吃顿团圆饭。那顿饭真是丰富啊——热气腾腾地饺子、清香四溢地鲈鱼、色彩鲜艳地炒菜……大家喜气洋洋地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围坐在电视机旁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新年钟声敲响不能睡觉,全家人要一起守岁。党你睡觉时,你会发现,枕头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几百元大钞,啊哈,那是爸爸妈妈给你地压岁钱。把压岁钱放在子女地枕头下面,也是一种民俗,传说压岁钱会压住妖魔,不让妖魔靠近孩子们,如果不放压岁钱,孩子就会被咬摸摸头,从而导致高烧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热闹。长辈们开始串亲戚,而跟着大人们地小孩子享福了。到了亲戚家,不仅会吃到香甜地饭菜,还有收到压岁小红包。这天,亲朋好友家地孩子们聚到一起,迎来了燃放鞭炮狂欢季,每个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地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响炮、烟花、旋转小马、烟雾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春假地最后一个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初一初二。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红柳绿地民俗秧歌队,踩高跷地,划旱船地,锣鼓喧天,热火朝天!

  快乐地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春节匆匆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我又在期盼着明年春节地到来……

民风的作文 篇8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们中国人要一起度过。“春节”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年,虽然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动、兴奋、愉悦,那我就说说我们增城过年的风俗吧。

  早在春节降临前,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我们都会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给打扫干净,进行一次大扫除。春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妈妈每年都要精心挑选一幅好春联,今年爸爸妈妈选的上联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联是:财如人意滚滚来,横批是:五福临门,这副春联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我们家会财源滚滚、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饭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圆饭。吃饱了团圆饭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谈,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穿着新衣服,给家人拜年了。他们就会给红包我,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我们。红包里的多少钱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我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十分热闹,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这就是我们增城的春节!

民风的`作文 篇9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简单评语:本文的主旨昂扬,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例如:“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典型的事例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民风的作文 篇10

  泱泱华夏,浩浩中华,绽放着五十六朵耀眼的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让我们走进民族大观园,一起去了解一下各具不同的民风民俗吧!

  首先让我们走进哈萨克族,认真了解一下哈萨克族的民风民俗。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他们都住在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然后让我们走进塔吉克族,详细了解一下塔吉克族的民风民俗。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稞、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耗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各具不同的民风民俗,就像鲜艳的花朵,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赤县神州,上下五千年之中,盛放着五十六朵鲜艳的民族之花。不一样的菜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服饰,不一样的风景,无不让我们回味无穷。

【【实用】民风的作文10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民风作文3篇

2.【实用】民风的作文8篇

3.【实用】民风的作文四篇

4.【实用】民风的作文7篇

5.实用的民风作文6篇

6.【实用】民风的作文三篇

7.实用的民风作文四篇

8.实用的民风作文4篇

上一篇:民风的作文 下一篇:民风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风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风的作文 篇1

  上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云南石林旅游,正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节。

  热情好客的彝族导游举着小红旗对我介绍道:“古时候有个魔王的堡垒久攻不下,于是改为羊群火攻,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退绑上火把,驱羊进攻,果然大获全胜。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庆祝,因此就有了火把节。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出现几颗星星。我看见年轻人们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准备篝火。

  晚会开始了,几个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开头,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来:“咿咿娜给哟哟——哦都丽娜。”在场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满花纹的名族传统衣裳:一些壮汉和小伙子们普遍穿着颜色深沉的衣裙,宽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线和纹路;美丽的少女和妇女通常在头上围一块头巾,衣服的颜色艳丽,花纹是许多个月亮。男女老少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儿,一齐翩翩起舞,像纷飞的彩蝶。旁边的游客,也随着他们的音乐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咿咿呀呀”地跟着他们唱起来。随着欢乐的歌声,大家都点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胆怯地将火把点燃了。在歌声中,一个粗壮的声音叫起来:“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拢在一起!”所有人都将火把举起来,这个火团极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个人的脸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灭了,这片空地在一起沸腾器来——人们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烬涂抹,再涂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脸上,意思是让他人健康平安。一阵涂抹后,我和妈妈都变成了“包青天”。整个空地都充满了笑声。

  多么快活的节日啊!云南的民风民俗就是这么有趣。望着那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心里乐滋滋的!

  “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来讲讲吧!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但姐姐是这样说的: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吃过饭以后,差不多天黑了,火把节欢庆开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长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间,这位长者可以算是村里比较有本事的人,因为吹笛子的手艺只传授给他的儿子没有儿子就传授给他信赖的人,在这位长者的旁边有一堆篝火,大家围成了一个圈在一起跳“踢脚舞”跳了好一会儿舞,人们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点燃了,人们举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见点点星光和点点火光,火把每到一个人身旁都要围着火把绕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从他们的笑容中看见了他们秋收时的样子。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

  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体古孜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民风的作文 篇2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由于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民风的作文 篇3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族、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民风的作文 篇4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民风的作文 篇5

亲爱的美国朋友玛丽:

  你好!

  玛丽,你知道吗,在我们中国,现在是最喜庆的节日——春节,它呀,可是与你们的圣诞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呢!那你想知道我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哈哈,很好奇吧,是不是已经做好准备洗耳恭听了呢!

  我们中国过节可不像你们,拿着刀叉吃火鸡,去教堂祷告。我们追求的可是红火与古典!

  在我们这,腊月二十三日是要祭祀灶王爷的,别小瞧了它,灶王爷在我们的传说里,可是神灵,每到这一天,他都要上天去禀告每一户家庭的善恶。我们当然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了,就拿出贡品,他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嘻嘻,有意思吧,当然玛丽,我们的活动还不止这一些呢!

  在腊月二十七日,我们还要杀牲畜,赶大集!在过春节时,为了喜庆,我们这的人都要杀点家禽,或赶集买点肉,烧好放在饭桌上,而且每天的菜都要把饭桌放满,直到春节结束!

  最隆重,最开心,最喜庆的,当然要数属腊月三十,除夕小年夜了。你不知道吧,在那一晚啊,我们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而且,在饭桌上,可不像你们,斯斯文文、安安静静的。我们可是要“喧闹”,越吵越好——大家互相开开玩笑,说说今年的好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互相敬酒,以示友好。在这一天,我们大家都不能睡觉呵!要守岁,它可是表达了一种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美好寓意呢!

  当十二时的钟声敲响时,我们这,顿时成了声音的海洋,墨黑的天空,顿时形如白昼,猜,是什么在搞怪?嘿嘿,想不出来了吧,告诉你,这是我们全国,千千万万的烟花,一起燃放的结果,在十二时,仰望着天空,你会发现,无数的花儿在绽放,又悄然离开,正当你伤心时,旁边又有许许多多的“花儿”绽放了。那感受,简直就是无与伦比。

  怎么样,玛丽,我们的春节有趣吧?古色古香,趣味盎然,相信你听了一定怦然心动,想来过一次春节吧!看我耐心给你介绍的,什么时候你也把你们过圣诞节的过程也给我说说!

  祝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中国朋友

民风的作文 篇6

  白族主要信奉本主教和佛教。“本主”所指内容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多重含义。白族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和手工艺品,白族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动听,感情十分丰富。其手工艺品十分精美别致,木质雕刻著名,在房屋大门、庙字、桥梁、楼阁等处,雕龙刻凤,显示出精美手工艺技术。妇女的挑花、绣花图案变化无穷,有丰富的想像力。

  白族人民历来重视学习文化,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而且还有书面文学。传统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传说、民歌、童话、民瑶和谚语。特别是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如“创世说”、“族源说”,都以丰富的想像力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经过数百年的相传和不断的艺术加工,使之通俗易懂,语言简炼,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它反映了白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发展变化,以及民族历史的变迁等等。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民歌、民谣、童谣等,也都充满着古朴的哲理,反映了白族人民处理人际其生产、生活。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民风的作文 篇7

  家乡濮阳,是一个年味非常浓厚地城市。

  浓烈地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弥漫在城市地各个角落,煮香粥、购年货、求平安……腊八节最重要地事情当然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麦、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飘满堂。古时穷苦人家过年,家里也没什么好吃地,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从而变成了腊八粥,这种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渐渐就变浓了,祭神、买芝麻糖祭灶开始了。过了二十三,家里人开始购置年货,鸡鸭牛羊猪肉大块大块地买回家,从此家里一直漂浮着肉菜地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地亲人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家,吃顿团圆饭。那顿饭真是丰富啊——热气腾腾地饺子、清香四溢地鲈鱼、色彩鲜艳地炒菜……大家喜气洋洋地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围坐在电视机旁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新年钟声敲响不能睡觉,全家人要一起守岁。党你睡觉时,你会发现,枕头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几百元大钞,啊哈,那是爸爸妈妈给你地压岁钱。把压岁钱放在子女地枕头下面,也是一种民俗,传说压岁钱会压住妖魔,不让妖魔靠近孩子们,如果不放压岁钱,孩子就会被咬摸摸头,从而导致高烧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热闹。长辈们开始串亲戚,而跟着大人们地小孩子享福了。到了亲戚家,不仅会吃到香甜地饭菜,还有收到压岁小红包。这天,亲朋好友家地孩子们聚到一起,迎来了燃放鞭炮狂欢季,每个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地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响炮、烟花、旋转小马、烟雾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春假地最后一个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初一初二。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红柳绿地民俗秧歌队,踩高跷地,划旱船地,锣鼓喧天,热火朝天!

  快乐地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春节匆匆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我又在期盼着明年春节地到来……

民风的作文 篇8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们中国人要一起度过。“春节”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年,虽然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动、兴奋、愉悦,那我就说说我们增城过年的风俗吧。

  早在春节降临前,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我们都会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给打扫干净,进行一次大扫除。春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妈妈每年都要精心挑选一幅好春联,今年爸爸妈妈选的上联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联是:财如人意滚滚来,横批是:五福临门,这副春联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我们家会财源滚滚、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饭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圆饭。吃饱了团圆饭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谈,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穿着新衣服,给家人拜年了。他们就会给红包我,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我们。红包里的多少钱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我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十分热闹,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这就是我们增城的春节!

民风的`作文 篇9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简单评语:本文的主旨昂扬,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例如:“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典型的事例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民风的作文 篇10

  泱泱华夏,浩浩中华,绽放着五十六朵耀眼的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让我们走进民族大观园,一起去了解一下各具不同的民风民俗吧!

  首先让我们走进哈萨克族,认真了解一下哈萨克族的民风民俗。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他们都住在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然后让我们走进塔吉克族,详细了解一下塔吉克族的民风民俗。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稞、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耗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各具不同的民风民俗,就像鲜艳的花朵,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赤县神州,上下五千年之中,盛放着五十六朵鲜艳的民族之花。不一样的菜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服饰,不一样的风景,无不让我们回味无穷。

【【实用】民风的作文10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民风作文3篇

2.【实用】民风的作文8篇

3.【实用】民风的作文四篇

4.【实用】民风的作文7篇

5.实用的民风作文6篇

6.【实用】民风的作文三篇

7.实用的民风作文四篇

8.实用的民风作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