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许同学们在幼儿园里就已经会背了。然而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过没有,每天中午学校开饭后,就会在食堂里发现很多同学桌上、地上会留下米粒或饭团;有的甚至因为菜不合胃口,只有吃了几口,就把剩下的饭菜倒在学校的塑料桶里了,这实在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不珍惜粮食是不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不热爱劳动人民,农民伯伯辛勤劳动,任劳任怨,在田野不缀劳作,好不容易才生产出粮食来。上面的那首古诗,不正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真实写照吗?
记得长辈们经常提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某些原因,国家大量缺少粮食,有的人因为没饭吃,只得啃树皮,吃野菜,甚至活活饿死。”不知同学知不知道,现在非洲还有很多饥民,许多孩子被活活饿死。这些情况也许在有的同学看来是无法想象、不可能的事。认为自己家的米多得吃也吃不完,浪费一点算什么。但是,同学们是否想过,农民伯伯辛勤劳作产生出粮食,要经过多少工序,将生米煮成熟饭,而我们却白白地把它浪费了。我们是否为这种行感到羞耻呢?
浪费饭粒也会助我们养成铺张浪费之风,有碍于同学们良好情操的陶冶。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下:一个学生浪费一口饭,像我们学校有一千多人在食堂吃饭,一天就要浪费十几斤饭,一年就要浪费上千斤粮食。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目,这在我们目前还不富裕的国家里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啊!况且,和目前国家提倡的节约型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这样看来,同学们也许就会认识到浪费粮食的确不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了,小事非小,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琐小事做起,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爱惜每一粒粮食,懂得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真正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