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1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这里的春节有一个特有的习俗炸龙灯,热闹的炸龙灯意味着热闹和祥和。
炸龙灯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活动。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龙从元宵开始。
正月十四是炸龙的彩排。在这之前,龙灯的制作者们已经紧锣密鼓地干了很多天。正午,龙出发了,红色流满大街小巷,与之相伴的是锣鼓喧天。
十五是最精彩的,也是游龙的正日子。因为炸龙灯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点前鞭炮烟花已完全脱销。各家各户都将晚饭提前了,五点半,鞭炮由四处响起,声音逐渐变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响乐。全县的百姓都出来了,越来越集中的鞭炮声把整个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动山摇。鞭炮的火焰闪闪烁烁,红红火火,映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点半,各路龙灯出发了。短的有十米,长的有五十米,在龙灯制作老手艺人的打磨下,龙的制作很精细,它代表着德江的历史和传统,艺人们说,大意不得。举龙者皆是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他们戴着头盔,袒胸露臂,健壮的手臂舞动着龙,整条龙像活了一样,上蹿下跳,舞的我眼花缭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家都准备好鞭炮,准备往舞着的龙和人上炸。我和大伯举着缠上鞭炮的竹竿,我害怕被炸到,畏畏缩缩的,但又想再对准一点,于是身体向后倾,双手伸得长长的,那姿势实在有点怪异。不久,龙成了网状,大部分的龙鳞都炸掉了,而舞龙的人则显得龙马精神,毫无畏惧。
八点多,炸龙达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间街巷,如果从无人机航拍,这时候,整个德江都是流动的彩,闪烁的光。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火药味,九点过后,炸龙渐渐结束,大部分龙已不能首尾相连,很多只剩几根骨线。十点后,鞭炮声渐渐平息,在万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龙灯缓缓落幕。
炸龙灯的鞭炮声虽已渐渐远去,但家乡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随着新时代的钟声正大笔绘就灿烂的康乐景象。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2
春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虽然,在这一天中国人都是过年,但因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这过年的过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会早早就弥漫开来了。每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就已经开始家庭大扫除,家里的男女老少齐动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扫干净,还把各种器具、被褥窗帘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里的街道也早就被喜庆的大红灯笼和漂亮的霓虹灯点缀得异常温馨。
文昌的家家户户都有在腊月制做年糕的习惯。每每还未到大年,勤劳的文昌人已制作好了糖贡(最重要的年糕),这象征着美好的日子会年年高的意思。这种可以令人大快朵颐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赠的佳品。
接着就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每户人家会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柚子、桔子、糖和饼干用托盘装好摆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话讲这叫“摆年”。之后一家人就又开始杀鸡做菜为祭祖和团圆饭做准备。文昌人家的春节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鸡,哪怕是平日里再拮据的人家,在这一天案桌上都会有文昌鸡的身影。聪明的文昌人很会物尽其用,他们发现煮文昌鸡的鸡汤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鸡饭和制作的`酱料食用起来,又是另一番令人赞不绝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团圆饭后,人们便开始忙活着贴对联、贴幅字,放一串鞭炮,这个过程谓之“送穷”。而其实前面说到用柚子、桔子“摆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为海南话中的“柚”和“桔”与“又吉”谐音,表示新年又获大吉大利。还有文昌人祭祖的时候,在桌上除了陈列文昌鸡等食物外,还会摆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称“三茶五酒”。这里面也包含着“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禄、寿、财、丁”五福之意。
除夕过完后就到了年初一,在这天早晨,晚辈们须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长辈在按序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子孙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接着,长辈就把事先煮好染红的鸡蛋顺着晚辈的头部向下推滚到脚部,嘴里还念着“从头红到脚”的吉利话,之后晚辈会诚心接过,再把那红鸡蛋“脱壳”吃完。
看了我这介绍,是不是觉得有趣又心动呢?那就等来年春节快来体验体验吧,保准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3
说到春节,大家都知道,但因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过的春节也有所不一样。我的家乡在涡阳县,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介绍那洋溢着浓浓年味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是最重要的日子,节前数日甚至十几日内,家家户户均忙于办年货。农历正月初一,老百姓起得都很早,据说女人一年四季做饭做家务,很辛苦,所以今天晚起一会儿享享福,这日的早餐就交给男人了。在太阳出来之前,这一天不能倒水,当日不打扫,忌动剪刀,剪刀已于除夕扎起来了。家人起床一般不相互催叫,这意味着一年都着急忙慌!
全家起来后洗漱完,换新衣,拜天地尊长。早餐不吃肉,说是老天爷不吃荤,主要吃扁食,半圆形,韭菜粉丝馅,锅内于除夕夜兑好水,篦子上放馒头,说是不宜空锅。下扁食时,要放鞭炮,这是春节期间准备的最大的.一炮。
扁食煮熟,先盛两碗置放中堂或灶台敬神灵祖宗。早饭后,乡邻互相走动问好,给长辈拜年,行磕头礼,要压岁钱。但除至亲及小孩外,大人只礼节性地表示“拜年”,即挽起让座。家家准备香烟(过去为旱烟)、花生、瓜子、玉米花、饴糖等食物招待,拜年以午前为限,集镇有踩高跷、玩旱船、说书唱戏者,乡间仅下马儿聊天、玩牌,初一走千里,给干娘拜年;有“七十一”祝寿者,午餐丰盛,合家围桌饮酒,其乐融融。初二起开始走亲串友,直至初十前后,一般规矩初二走姥姥家,初三去姑姑家,初四去岳丈家,初五忌走亲戚,每回拜年要隔一日,否则要被称为“拜跟脚子年”。
拜年礼物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而不断变化,过去仅拿馒头、绿豆丸子、麻花,加两包或四包困子(点心),但礼品一般不全部收下,留每样少许,随各家习惯。如今以点心、饮料、水果、酒等礼品为主,县城有不少人在年前送礼物,年后不再送,而是相互请客吃饭。
初三早晨也吃顿素扁食,谚语称“初三吃顿扁,不吭也不喘。”初五、初十、十五吃饺子,荤素随意,但有下饺子时放鞭炮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过年,都是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4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的家乡是美丽的融城,那儿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独特的元宵习俗。
每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妈妈总会煮起一锅汤圆。白白胖胖的小汤圆,懒洋洋地躺在碗里,捞上一个,放入嘴中,留下的只有满口香甜。
吃完汤圆,我心心念念的便是看花灯、猜灯谜了。爸爸带着我们来到广场,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花灯相互照映。忽然,广场上的一个巨大的宝葫芦吸引了我的注意。宝葫芦花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旁边还靠着一个财神爷。“葫芦”与“福禄”音同,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还有财神爷相助。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纷纷上前与它们合影。
看了花灯,免不了要猜灯谜。我看准一个小灯笼,疾步上前,伸手拿下灯谜,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状如蘑菇一珍宝,当年白蛇将它盗,其实是味好药草,滋补健身价值高(打一植物)”。刚看到谜面,我百思不得其解,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就在我几乎想要放弃的时候,一株植物浮现在我的脑海,“灵芝!”我脱口而出,随即一蹦三尺高,可不就是灵芝吗!”状如出蘑”“白蛇将它盗”,一联想,不是灵芝还能是什么!我懊悔自己想得太慢,却又喜滋滋地拿着谜条去领奖了。
好不容易猜出灯谜,一阵喧闹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头望去,许多人围在那边,时不时传来欢呼声,排在外围的人们踮起脚尖,迫切地想看到前面的景象。是什么这么引人注目?好奇心驱使着我,想一探究竟。会不会是……想到这,我也顾不得什么了,抱着奖品就朝人群跑去。
一阵推挤过后,我凭借着孩子的优势挤到了人群中间,透过大人间的缝隙,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想——那就是板凳龙!一条条用一块块凳板串连而成的游动的`龙灯,被人们架着,游走在广场中间。在人们的演绎之下,板凳龙栩栩如生,它在这一刻仿佛化身为条条真龙,直入人们的心田。伴随着音乐声,它时而直入云霄,时而俯冲直下,时而蜿蜒盘旋。它,板凳龙,在这个元宵佳节,已然成为全场的主角。欢呼声、惊叫声、音乐声,响成一片,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望着天上的明月,意犹未尽的我久久不愿离去。满天星光,满场灯光,人生何如,总有无尽的美好。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5
伴随着除夕远去的步伐,便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吃汤圆、逛花灯是元宵节当天必不可少的节目,所以我印象中的元宵节是甜甜蜜蜜、五彩缤纷的。
这不,元宵节的前几天,妈妈便带着我到超市里挑选元宵。看着货架上摆放着的各种口味的元宵,竟不知如何选择了,踌躇片刻,那袋五颜六色的小汤圆便被我收入囊中。
在我的翘首期盼中,元宵节终于到来了。中午,奶奶准备了一桌子好菜,可是我却无暇顾及,就等着那一盘五彩斑斓的小汤圆上桌呢!夹起一颗放在嘴里,真是香、甜、鲜、滑、糯,五种口感俱全。一会儿功夫,那盘汤圆就“全军覆没”了。
吃过午饭,妈妈和爸爸商量要带我去唐山南湖观花灯,所以那个下午我是在期盼中度过的。夜幕降临,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马路两边的树枝上悬挂的小灯笼全都亮了起来,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赏灯的人。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也挤进了人群。人群熙熙攘攘,像流水线一样,缓缓向前挪动。要不是我们手牵手,恐怕早就被挤得各奔东西了。人群这么密集,只能踮着脚才能看到灯。走着走着,我们被嘈杂的人群挤到了另一边。不得不说,这边的视野真不错,一大片铃兰花灯尽收眼底,颜色各异,有红的、粉的、白的、蓝的、紫色的`,交织在一起格外绚烂。在它们的中间还穿插着写有“春”字和“福”字的大彩灯,使得整个地方更加光亮。大约五分钟后,人群渐渐散开了。向前一望,前面是小吃街。迎面扑来的烧烤香味,让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爸爸、妈妈带着我大快朵颐了一番,便又开始逛起了花灯。
过了这条街,人群不再拥挤,这个区域的花灯形态各异,有以十二生肖为形的灯,还有宝塔、拱门、轮船等造型的灯,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行了一公里左右,就来到了灯谜阵,相比之下,这里的人就更少了。只见有的人在盯着灯发呆,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刷着手机,很有一番不猜出来不罢休的架势。
从这里沿坡路下去,逐渐地热闹起来。一群人在台上舞着狮子,许多人围着舞台大声喝彩,气势不亚于一场大型音乐会。赏灯结束,元宵节也就随之落下帷幕。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6
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乡,过新年时餐桌上摆上一盘香喷喷的年糕点心,是必不可少的。
从过新年的这天起,大街小巷就有老爷爷在叫喊吆喝“卖年糕喽!”天空泛起鱼肚白时,奶奶就已早起,穿过一条条街,到街头去买。街上本空无一人,谁知这会儿却排起了长长的队,奶奶早去晚归,待我睡眼惺忪地下楼时,才看到奶奶的身影在厨房里一晃一晃的。
“奶奶,你要做糖水年糕了?”“是啊,给我的宝贝孙女吃。”我看着奶奶把年糕浸到水里。接着她低头侧身从橱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易碎碗,把浸好的年糕放到碗里,细心地摆盘。摆好后的年糕颇像一朵盛开的花。我插话到:“奶奶,咱家不是有不锈钢碗吗?为什么要选一个这么容易碎的?”奶奶一边开着煤气灶,一边伸手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因为新的一年要‘碎碎平安’!”
奶奶往锅里倒少许适量的水,然后轻轻地让粘住碗的年糕倾身滑下去。‘哗’的一身,锅里像窜起了火星子,又像是摇曳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奶奶不停地翻动着锅铲,让年年糕躺的更舒服些。我明显看到,在奶奶的指挥下,年糕像个体操运动员,来回反着身,重复着高难度动作。制作一碗糖水年糕再容易不过了,等到差不多快好的时候,把混合好的糖水用勺子轻轻顺下去。奶奶招呼我倒糖水。我的眼睛死死盯着糖水,透明晶莹的糖水散发出一股怡人的'芳香,沁人心脾,估计奶奶是先在糖水里掺了些花瓣。其中的寓意说是水中月,镜中花,愿每一个人都能在新年如意所得。
趁奶奶捞年糕之际,我轻手轻脚溜了出去。:“哇!”我猛吸一阵,条条街都散发着家里那个味儿。现已临近傍晚,丝丝橘光冲破天际,似绘画大家的手笔,马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那股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又似乎冲斥着整条小街。我寻味闻去,原来家家户户都在做糖水年糕。回到家时,那盘年糕的摆盘设计变的面目一新,香味依旧让人垂涎欲滴。我伸手拿了一块往嘴里放,顿时两眼放光,情不自禁吟诗一句:“年糕精致点春心,夜景缤纷旧岁除!”。
这就是每逢过年让我翘首以盼的一件事。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7
我的老家在农村,所以也有很多讲究。特别是春节,我们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饺子……这些习俗一个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放鞭炮。
每次过年,爸爸总要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一点鞭炮。等鞭炮买回来,我们就开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节,爸爸还是和之前一样,去了小卖部。登巴巴回来,手里却多了个“金字塔”。“这是什么啊?”好奇的表弟冲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点了根树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树枝点火,身子向后仰着,打算一点上火就跑。由于不知道这“金字塔”是什么东西。表弟表妹都躲远远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会的精彩瞬间。
“点着了!点着了!”表弟见引火绳点燃了,大喊大叫。我听了连忙跑开了、只见无数火花从“金字塔”里窜了出来,构成了一个“火花喷泉”。这“火花喷泉”正如我们内心一样,十分灿烂,十分欢快。“火花喷泉”足足持续了两分钟,放完了弟弟赞叹不已:“太酷了!不仅放出来很漂亮,持续的时间还长。”我也想起了一句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时,妹妹说“为什么要在春节放鞭炮啊!”弟弟听了,也一脸疑问。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给他们讲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一个老人来到一个人家里,帮助人们吓跑“年”。他让老妇人在家里剁馅做饺子。到了晚上,“年”看到这家点了很亮的灯,又有剁馅的`声音和门上的红纸,有些害怕。这时,那个老人走了出来,他穿着红衣服,并点了鞭炮,把“年”吓跑了。于是,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留了下来,包括给压岁钱又要装到红包里。”
表妹表弟听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说:“春节每一个习俗都有传说和故事,一会我挨个给你们讲。”
春节有很多习俗,过春节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个习俗的由来。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8
清晨,街上传来了一首老歌:“卖汤圆,卖汤圆,小二的汤圆是甜又甜……”我突然想起来:原来今天是元宵节啊!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涡阳。被称为“道德之乡”,此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有很多先辈们留下的传统习俗。而今天就是元宵节,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习俗。
早上,天蒙蒙亮,大人们就起床,来给家人们准备一份元宵节特别的早餐——汤圆,说起它,那可是很多人的心头之爱。即便是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起汤圆,也是嘴里立刻就生出一种浓郁的黑芝麻的'甜香呢。
吃完汤圆,大家便纷纷出发,尤其是出嫁了的女孩子,都要回到娘家,给自己的父母送大雁,说起这个习俗,那可有点儿年头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崇山南麓有一个姑娘,非常孝顺,在闰月年里,中原大地闹饥荒,姑娘怕父母挨饿,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小米带了去探望父母。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来时,提斗里的小米已经被啄光了。姑娘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隐约觉着有个声音在叫,睁眼一看,看到提斗里有一对银灰色的大雁,怎么也赶不走。心想:莫非这是天意。姑娘就带着它们回到了村庄。到了村庄,才发现村里闹起了瘟疫,自己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便把烹制好的雁肉、雁汤给父母喝下,不到半碗饭的功夫,父母就醒了过来,姑娘又把余下的汤肉分给了乡亲们。第二天瘟疫即退。
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六,出嫁的女儿都会在前一天送大雁瞧娘家。但大雁毕竟是珍禽,人们就用面制成大雁形状,借以正月十五求吉利,驱瘟疫,为父母消灾。
吃了晚饭,大街上灯火通宵,人们便去逛庙会,孩子们穿着新衣裳,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放着传统的歌曲,有的是兔子的,有的是大龙,有的会唱歌……大人们则在欣赏花灯,谈论着新的一年,也不忘给孩子们买些吃的:冰糖葫芦、炸串、烤香肠……这可大饱了孩子们的口福,看着这幅景象,嘴里汤圆好像更甜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一个充满欢乐和幸福的日子,传统习俗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得以传承。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到"爆竹”,谁不是第一时间就想起春节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见识一下我们家乡的民俗民情吧!
按照我们家乡的规矩,春节就是所谓的除夕到初一。除夕分外的热闹。除夕早上,无论大人小孩都早早起床,大人一早起床就去买肉、鱼和菜,而小孩早起是为了打扫房屋,寓意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等大人买完回到家,屋子也焕然一新,大人们也会兴致勃勃。简单吃完早饭,全家人都会出去玩,无论是小摊还是市场,无论是庙会还是景点,都会被车水马龙的人们堵得水泄不通,我们一家也是这样,这时的`我们不但不感到烦躁,还会和排在我们身边的人们拜个年呢!
除夕中午回到家,爸爸妈妈会给我们做上一顿丰盛的午餐,而我们小孩子,则会学着大孩子的模样包饺子,虽然饺子长得不怎么样,但还是乐在其中,在包饺子时,我们还会不时往饺子里放硬币呢!按我老家的说法,这叫——吃钱中钱,饺子形状如同元宝,在元宝里塞钱,吃到的人寓意来年必定发大财。到吃饺子的时候,谁都是狼吞虎咽,但我总是那么的“幸运”,在吃得津津有味时,突然饺子里的硬币哏的我牙生疼,我夸张地表演迎来一阵哄堂大笑。
除夕的晚上是休闲的,我们早早吃完饭,躺在沙发上,嗑着瓜子,喝着饮料,优哉游哉的看着春晚,一阵阵欢笑回荡在屋里。
初一大不相同,我们一早出门,大人们大约五点起床,他们会拿煮好的大肉块来供在祖宗的相片前,名曰“祭祖”,在这期间小孩子绝对不能进,人们说小孩子进的话会打扰老祖宗的安宁,等祭完祖我们就紧跟父母挨家挨户拜年,父母叙旧,我们就会向年长的爷爷奶奶拜年索取压岁钱,我们每拿到一个红包就会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到了晚上,我们回到家,会把今天拿到的所有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面,老人们说这压岁钱用来驱除鬼祟镇压祟兽保护小孩子的,大人们守到我们熟睡后再去睡觉,这叫——守岁
虽然现在不在老家过年,但我还是忘不了老家过春节的这种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10
全国各地的新年习俗都不一样,我的家乡——海南,过春节可有一番韵味啦!
海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就是节日的气氛,称之为“年味”。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鲜,还准备了必备的年货——槟榔。
年三十那天,从早上开始,家家都忙碌起来。大人们在厨房里穿梭,杀鸡,杀鸭,炖汤……到处酒肉飘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门上贴了一门神,屋里到处是红通通、大大的倒贴“福”字。这天,儿女都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鞭炮放过后,年夜饭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海南人过年少不了吃鸡和鱼,代表“吉祥”与“年年有余”;茄子,其海南话与“强”谐音,有着一年胜过一年的含义;还有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人们围在桌旁,不时举杯欢呼。大人们品尝美酒,孩子们就喝椰奶,那一股浓浓的椰香,让人回味无穷。海南气候宜人,春节可以穿着短袖吃年夜饭。海南人过年不吃饺子,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年糕拿出来,全家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除夕夜,不少人“守岁”,直至凌晨12点,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
初一,刚起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随之响起,这便是“开门红”,寓意着这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满地堆满了红色的炮纸,大家也不扫去,免把幸福扫出门外。接下来,就是海南过年必要的拜公,把鸡、肉、鱼和米饭捏得圆圆的像一个雪球摆在桌子上。然后在公前拜三拜,心中还要许愿,希望天公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平安。
初二,拜年的人可多了,亲戚朋友都来了,带着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辈向长辈拜年时,就把一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后双手捧着,边说着新年祝福边恭敬递上,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三,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怎么样?海南过年有趣吧?欢迎大家去海南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习俗。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11
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拿我最期盼的除夕说,各地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风俗,我们温州自然也有一套独特的除夕的方式。
早上起来,大门就已经忙着买菜了—鱼、肉、年糕,多到目不暇接。菜场里也是人山人海,路上还能看到许多红灯笼,一片红火。接着便马上开始“掸新”,也就是大扫除,让整个家焕然一新,以此迎接新年。
到了下午,就是贴春联了。许多户人家都拿出准备好的新的红对联,换下贴了一年的老对联,既是辞旧迎新,又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与对新年到来的期盼和喜悦。
大概三四点钟,丰盛的年夜饭就开始做了。先是准备十样冷菜,拿出晾晒好的.酱油肉和蒸好的鸭舌等,用红色高脚碗盛,象征着“十全十美”和“步步高升”,并放上一片胡萝卜,以示讨彩。到了烧热菜的时候,爷爷奶奶与父母便一齐开始忙活,烧鱼的专门烧鱼,煮肉的一心煮肉。且这热菜也是很有讲究的,寓意着“年年有余”“年年高”的鱼或芋和年糕不必说,像红烧肉,金针鸡等通常也会出现在餐桌上。
五六点钟左右,年夜饭也开始了。十个冷盘陆续端上,放在冷盘中间,而年糕则往往是第一个。菜上齐,那红红的排骨和淡黄的咸鱼飘散着两种不同的香气,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大人们也开始互相敬酒,祝贺对方“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等,小孩也在父母的催促下去敬了亲戚长辈,一片喜庆热闹。
吃饱喝足,春晚也拉开序幕,一家老小坐在屏幕前凝神观看,气氛融洽,时不时还在群里发个红包或是给远亲或是亲友送祝福,让喜庆通过网络也能传递。
一个多小时,小孩们便坐不住了,跑去放起了鞭炮。各色鞭炮发出光芒和声响,有的是“噼里啪啦”的炸出绚丽的火花,有的点起来没有美丽颜色,但爆炸威力响声却非常大……与其说是在玩,不如说是一场小型烟花秀。
终于到了零点,钟声一响,四面都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与滚滚浓烟,而天上则是各色烟花。望着眼前的一切,大家都沉浸在长大一岁的喜悦中。
除夕活动也至此大致结束了,有的人睡觉,也有人守岁至天明,早上大家便又开始忙着拜年。
温州的除夕别具一格,但他最吸引人的还不止于此,而是他的热闹,温暖和美好的亲情。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1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不假,我们家乡的许多习俗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现在,我就来介绍家乡的葬礼吧!
葬礼就是家里的亲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们家乡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场去了。我们这里有人死了,要先给去世的人穿上寿衣,把遗体放在棺材里,放在灵堂的中央,前面摆上逝者的`画像,供人们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远方的儿女不管远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这时候赶回来见亲人的最后一面。
亲人去世后,家里就要锣鼓班子来,锣鼓敲起来,悲哀的唢呐吹起来,周围的乡亲邻里,远处的亲戚只要得到消息,都会赶来吊念,帮助安排丧事活动。逝者的晚辈都头戴身披长长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个火盆里跪着烧纸钱,他们心情悲伤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亲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点多,鼓锣声就不会停了,会一直响到天亮,还有人悲伤地唱着歌谣,这被我们这的人称为闹夜,就是有两个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锣,一个人挎着鼓,围着逝者的灵柩慢慢地转圈,踏着缓慢的节奏,用悲伤的声调现场自编的夜歌,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更多述说逝者生前的功德,让现场的听众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点时,就会开棺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是最悲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别,有的亲人甚至会爬在棺材上大哭,因为这是永别。
到了第二天,我们这里就会把棺材抬上山入土为安,时间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时间,必须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时才行,不像县城天还没亮就把人送上了山,这应该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时,有一列长长的队伍,前面有亲戚晚辈举着花圈,后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锣鼓班子。一声唢呐打破了寂静,锣鼓响起来,震耳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后面还有撒纸钱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里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挥下就把逝者安葬在这里了。
埋坟的第一天傍晚时,逝者的亲人要到坟上去“烧包”,就是拿着一条用稻草编成的一个大辫子一样的东西,去给亡者烧掉,前三天每天晚烧一个,传说是为亡者死后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烧一个,给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坟了,坟建好之后,这丧事才算完毕。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葬礼,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1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不假,我们家乡的许多习俗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现在,我就来介绍家乡的葬礼吧!
葬礼就是家里的亲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们家乡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场去了。我们这里有人死了,要先给去世的人穿上寿衣,把遗体放在棺材里,放在灵堂的中央,前面摆上逝者的画像,供人们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远方的儿女不管远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这时候赶回来见亲人的最后一面。
亲人去世后,家里就要锣鼓班子来,锣鼓敲起来,悲哀的唢呐吹起来,周围的乡亲邻里,远处的亲戚只要得到消息,都会赶来吊念,帮助安排丧事活动。逝者的晚辈都头戴身披长长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个火盆里跪着烧纸钱,他们心情悲伤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亲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点多,鼓锣声就不会停了,会一直响到天亮,还有人悲伤地唱着歌谣,这被我们这的人称为闹夜,就是有两个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锣,一个人挎着鼓,围着逝者的灵柩慢慢地转圈,踏着缓慢的节奏,用悲伤的声调现场自编的夜歌,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更多述说逝者生前的功德,让现场的听众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点时,就会开棺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是最悲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别,有的亲人甚至会爬在棺材上大哭,因为这是永别。
到了第二天,我们这里就会把棺材抬上山入土为安,时间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时间,必须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时才行,不像县城天还没亮就把人送上了山,这应该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时,有一列长长的队伍,前面有亲戚晚辈举着花圈,后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锣鼓班子。一声唢呐打破了寂静,锣鼓响起来,震耳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后面还有撒纸钱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里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挥下就把逝者安葬在这里了。
埋坟的第一天傍晚时,逝者的亲人要到坟上去“烧包”,就是拿着一条用稻草编成的一个大辫子一样的东西,去给亡者烧掉,前三天每天晚烧一个,传说是为亡者死后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烧一个,给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坟了,坟建好之后,这丧事才算完毕。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葬礼,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14
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劳碌奔波的大孩子,白发苍苍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谁不是嘴里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软糯的滋味呢?
相传,有一位孝顺的孩子名叫目连。担心为牢中母亲送的`吃食全被看阴牢狱卒吃掉,于是用数种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洒上黑芝麻让狱卒误以为是乌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因为目连浓厚的孝心感动了福州百姓,而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孝九粥)从此成了福州特有的民族风俗。
以前,总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杂米一个盆,半天时间筛选,半天时间淘米。在煤炉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睁眼,用勺子轻搅两下,晶莹剔透的糯米散发着软玉似的亮光,乌黑铮亮的黑米流露着古铜的色泽,红枣已有三四倍大,桂圆、马蹄、花生也悄无声息地融进了浓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让杂米的轻糯,红糖的甜腻,马蹄的清爽顺喉而下,一口气喝上几碗才算过瘾。
就这么喝着拗九粥长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满头青丝不知不觉已成了苍苍白发。今年拗九节就让我来为你熬粥吧!
说干就干,我买回了食材,回忆着外婆旧日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淘洗起来,熬煮正式开始了!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咕噜咕噜”“吱滋吱滋”这不是熬粥,这是一场小型家庭音乐会。数分钟后,一股烧焦的糊味扑鼻而来。我方才慌忙地打开锅盖,往锅里探了探头,不禁吓了一跳。这锅中水是水,豆是豆,“伤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么这么难啊?我努力了这么久还做成这样……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当我准备收拾“战场”,猛一回头,妈妈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我身后。“外婆喝得不是区区一碗拗九粥,还是你一片赤诚的孝心啊!”妈妈语重心长道,“别气馁,我们重头来过。”揣着对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成功了!
外婆默默无言地品着粥,两粒珍珠般晶莹剔透的东西滑过她历经沧桑的脸,“嘀嗒”落进了粥里,但她笑了……
浓浓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仅是拗九粥,中国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15
还记得父母对我说过,他们刚来到钟楼区,这里只是一个并不繁荣的地方,不像现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这天,我让妈妈带我去了解一下钟楼区的发展情况和去看看我们原来住的周家村。
奔驰在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的马路上,看着两旁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马路上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和四周随处可见的绿化,我仿佛感受到了钟楼区宏大的发展前途。妈妈告诉我,昔日这里只是一大片农田而已,几十年发展至今,这钟楼区经历过了无数的风风雨,真的很不容易。听着妈妈的.话,又看看这一大片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不难想象,钟楼区发展至今,经历过了多少的风风雨雨。
妈妈告诉我,钟楼区还是一个集聚文化内涵的地区。听说最近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展览了钟楼区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我决定一探究竟。走进运河五号,仔细看着这个从一家纺织厂改造过来的创意街区,我发现了许多常州钟楼区发展的足迹,找到了一些与纺织企业管理有关的提示标语和激励人们工作的锦旗。从这另外的发现看出,钟楼区的企业有了区政府的良好规划,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产业生产当中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产业链,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这真是钟楼区发展到如今繁荣昌盛的景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五号展区,这里就是展览钟楼区小学生的美术作品的地方。一走进大厅,我顿时怔住了:好一派华丽的景象!
只见到处都展览着我们钟楼区小学生的优秀精美美术作品,墙壁上贴的,柜子上摆的,栏杆上挂的……到处都有,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品种也很丰富,绘画作品、布艺作品、陶艺作品、纸艺作品样样俱全。走近一看,我发现每一件作品都是无比精美的,几乎天衣无缝,仿佛这些美术作品都是出自美术大师的手里的。
从这一件件精美的美术作品可见钟楼区教育也不逊色,练才艺都是“从娃娃抓起”。学生作品美,除了天赋以外,大部分功劳都归功于老师。没了老师的精心指导,哪来学生们简直巧夺天工的作品?
【家乡的风俗文化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9-23
家乡的风俗01-05
家乡的风俗01-05
家乡的风俗初中作文09-14
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06-17
家乡的分风俗作文01-28
家乡的风俗习惯作文09-23
以家乡风俗为话题的作文09-14
家乡的风俗作文3篇11-27
描写家乡风俗拜年作文12-05